《我和我的祖国》背后 | 虽已不识春风面 大江南北皆是春

2019-10-05   深视新闻

他与乔羽、阎肃一起被誉为中国当代词坛的“三驾马车”,他的词“离曲能诵,谱曲能唱,易于流传,也堪品味”。他于2016年离世,身后留下《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命运不是辘轳》、《山不转水转》、《鼓浪屿之波》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恐怕说到这里,许多人依然不知道或者记不起他的名字。虽已不识春风面,大江南北皆是春,只要歌声依然传唱,识不识得作者面目,大概已不再重要。时光荏苒,这些歌也逐渐成为尘封的经典,他的名字也逐渐模糊。

但当我们以为他已远去的时候,2019年,由他在1985年作词的一首歌又唱遍神州大地,火热程度甚至超过了1985年。他叫张藜,他的这首歌叫做《我和我的祖国》。

(左一:阎肃,左二:张藜)

01

东北文艺青年:张藜

1932年,张藜生于美丽的大连。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音乐。张藜的哥哥是学习音乐的,他经常听哥哥讲乐理,和哥哥一起听留声机唱片里播放的歌曲。慢慢地,他学会了识五线谱,能够熟练地弹钢琴。

1948年11月,16岁的张藜考上了鲁迅艺术学院,可是,文艺青年的道路并不平坦。1957年秋天,他调到吉林歌剧院工作,心直口快的张藜因为给院里提了些意见,因而在反右斗争中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一去就是9个月。

按说,回来以后张藜应该老实了,但没多久,他又因为 “多言多语”,头上又多了一顶“反革命”的帽子。1962年,张藜又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这一去就是十几年。

1978年12月,已经平反的张藜决定到北京闯一闯,这一年他46岁。调到北京中央民族乐团之后,张藜日以继夜地从事歌词创作,几百首歌词放在案头上,可没有一首能唱得响。有人曾劝他,写歌词不行,就写点诗吧,在报上发表,也好得点稿费养家糊口。可不信邪的张藜来了犟劲,庄稼不收年年种,这条路他是走定了。五年写了300多首歌,但都没有火起来。

1984年秋天,由于同乡秦咏诚的推荐,张藜结识了李谷一。他的执著,他坦荡炙热的歌词一下子打动了这位女歌唱家。这以后,李谷一唱了张藜十几首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一下子唱红了大江南北,从此以后,张藜一发而不可收。

(张藜与夫人杨阜兰合影)

02 高光时刻

1989年到1993年,三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先后获得成功。凡是那个时代的人,这几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可主题歌基本都会哼上几句。

像《不能这样活》中的:“东边有山,西边有河;前面有车,后面有辙。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河,究竟你这挂老车走的是哪道辙 。”《命运不是辘轳》中的:“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篱笆墙的影子》中的:“只有篱笆墙的影子还那么长,在那墙上边爬满了豆角秧。”

这些歌曲的歌词都出自张藜之手,他在那个时代,比方文山还火。

(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的歌曲磁带)

张藜在农村待过十几年,他种过地,赶过车,喂过猪,他沤过麻,打过绳,砍过山柴,下过煤井。他曾住过马棚,夜阑人静时,他望着满天星斗,听着马嚼夜草的声音,品味着生活中的无穷无尽的滋味。

在学校打下的文学功底,加上十几年的农村生活,他的歌词“既有俚语之俗风,又有歌诗之雅趣。其情切切,其语铮铮。” 张藜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离曲能诵,谱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头又不生涩。易于流传,也堪品味;扬诗之情,含戏之谐。”

《中国当代歌词史》中有非常中肯的论述:“一句句只可能从农村的沟梁崖畔开掘出来的语言,浸透着质朴得像泥土一样的清新气息。然而,哪一句不曾融进了作者的同情之心,满心之爱?显然,作者笔下的景象是贫瘠的,不少词句也带着无可掩饰的穷苦的酸涩。然而,作家呼唤的却正是甩开这贫穷,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是一对对望春的眼’。这就是张藜的艺术语言,张藜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了张藜独有的艺术风格的本质特色。”

03 亚洲雄风

《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轳》、《篱笆墙的影子》三首歌,都是和徐沛东合作的,张藜填词,徐沛东谱曲,这两个大连老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黄金组合。

1990年亚运会要在北京举办,组委会向全国征集歌曲。一天徐沛东约张藜到琴房听自己为亚运会写的一段曲子,请他给填词。徐沛东弹了一遍,张藜就怔在那里不动了——曲子雄浑大气!张藜当时的感觉是脑袋里有无数的词儿在碰撞,可就是理不出头绪,找不到出口。但他有信心能写出好词来,因为这段好曲子真的打动了他。

于是,他抓起徐沛东写好的谱子,急急忙忙地离开了琴房赶回家,坐在桌前不到一小时,就一口气将词填完了:“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

这就是张藜的特色,泥土气息。这就是张藜的艺术风格,宽厚雄健。“我们亚洲,江山多俊秀,我们亚洲,物产也富有。我们亚洲,人民最勤劳,我们亚洲,健儿更风流。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风四起,亚洲雄风震天吼。”

这首歌词填进徐沛东预先写好的旋律中,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最后在众多征集歌曲中脱颖而出,成为亚运会会歌。

(歌曲《亚洲雄风》)

04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但在这首歌词里,张藜的艺术特色已经显露峥嵘。

这是一首形式上轻松、愉快、活泼,内容上丰富、厚重、深远的经典之作,它把“我和我的祖国”结合得自然、亲切且深情。这首歌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

1985年秋,秦咏诚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一个学习班。一天,好友张藜专请秦咏诚来家作客。席间,张藜说起非常喜欢秦咏诚多年前谱写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张藜当面恳请秦咏诚,是否可再写首同样情调,但旋律却不雷同的乐曲,来共同完成一首歌曲。

秦咏诚很快把曲谱交给了张藜,在得到曲谱的半年内,张藜多次提笔想写词,却无从下手。一次张藜去广西桂林出差,早晨推开窗户,眼前的美景打开了他的创作思维:青山绿水、姹紫嫣红,《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就这样一气呵成。

新作完成后,两位词曲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请李谷一演唱。在当年央视的国庆歌会上,李谷一首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一炮打响后,传遍大江南北。

(张藜、秦咏诚和李谷一)

张藜是一个受过长期生活磨难,有着坎坷人生经历的歌者,人生遭遇和世态炎凉没有扭曲他歌唱的声带,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宽厚、更加雄健的歌唱本能。诚如《中国当代歌词史》中所言:“历史往往是公允的,对于经受磨难的人来说,漫长的煎熬给予他们的却是别人难以获取的巨大精神财富。”

05 “藜”别世间

2016年5月9日中午12点52分,张藜在北京复兴医院因多种疾病并发症去世,享年84岁。词坛泰斗乔羽评价张藜说他“既不可模仿也无法替代”。

2019年,就在他的名字已经逐渐模糊的时候,他歌中的真情又回到人们身旁。“如果有来世,我相信张藜老哥还是会从事文学创作的,还是个歌词作者,还会这样的。”李谷一说。

(张藜,乔羽,阎肃)

参考资料

1、成都日报2019年4月1日消息《张藜:我和祖国情深似海》

2、2016年5月17日消息《李谷一悼念词作者张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