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节目组开会,我们总约在新天地的costa咖啡,或者中环广场的wagas餐厅,常常开会到晚上10点,我就沿着灯火通明的淮海路一路走回住处。时光如水,消逝于沙。
有一次开完会已经将近午夜12点了,非常幸运地体验了后半夜的上海。某家餐厅门口的红色灯笼安静地散发着暖红色灯光,香港广场外墙上的burberry的壁灯广告仍然亮着,k11门口的保安正在把闸门拉起来,大厦里的灯光也渐次灭了。
不远处,《GQ》杂志的超大宣传灯箱亮光依旧。
今天是我来到上海一周年。
在上海这座承载了历史,经历过风云变幻,也浪漫小资,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我成长,蜕变,步调微漾,一路向前。
上海,让我找到真实的自己,让我离梦想更近。这座城市曾带给我苦难,更多的是风雨之后获得的成长。
天气晴朗的外滩
犹记得初到上海时,幸运地进入一家知名媒体实习,见到了带着《我是路人甲》全国宣传的尔冬升,跟着老师到知名集团采访,与两位来自美国的高管面对面交谈,感受着他们充斥着专业金融词汇的美式英文。
也曾供职于某婚礼媒体,采访到范哲思的设计师,曾出差去了中国南部可能永远都不会去的城市。
外白渡桥
刚到上海时,住在乌鲁木齐路的小弄堂里,朱红色的大门,油漆渐褪,若隐若现,狭窄的棕黑色木板楼梯,总让人不敢穿高跟鞋,站在逼仄的庭院里,抬头就是四角的天空。
与在上海漂泊多年,在蛋糕房工作的二房东大姐,自私、不懂礼貌的90后做财务的姑娘和就职于某美容公司的女孩住在一间狭窄的房间里。
田子坊
每天必须忍受她们的手机和ipad里面传来的口水情歌和热播剧。听着他们整日讨论股市行情,不时高喊一句:“我不要赚的太多!”
二房东大姐说,这里曾经是英租界,我们住的就是老式英式阁楼。
早起会听到啁啾的鸟叫,这种生活常常让我想起王安忆笔下《长恨歌》里的王琦瑶。
我所居住的贫民窟对面,是一幢欧式豪宅。院子中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朱红色大门总是紧闭,巨大的欧式窗户非常漂亮。每天无论多晚回去,院中的灯总是亮着,雪白的灯光把路照得通亮,会让人感觉没那么孤单。
田子坊内的酒吧
晴好的日子,阳光就会洒满墙壁,在墙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安静而美好、曾无数次地幻想,什么时候,我才能住进这样的房子。
二房东大姐告诉我,这里面曾经住着一家外国人,据说房子价值1000万。
晴朗的一天
上海很大,我却习惯了用脚步丈量上海。
休息的时候,常常会沿着南京路,从静安寺一路走到外滩,一路的欧式建筑和繁华气息总是百看不厌。尤其喜欢南京东路步行街上观光车的叮铃声,总让人想起《上海滩》里的场景,如果是夜晚就更美了,道路两旁雄伟的欧式建筑全部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爱你恨你,问君知否……“的吟唱,总会从不知道哪个角落飘来。
外滩旁边的欧式建筑
曾在微雨的清晨独自到外滩美术馆看展览,感受抽象的现代艺术,花上一下午看完了一本一位台湾艺术家写的关于手工和父辈记忆的书。
到顶楼喝一杯免费的咖啡,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
也曾步行一个小时,跑到外滩源的女青年会大楼聆听了三场关于东南亚的讲座。
申请了上海图书馆的志愿者。
到电影博物馆做了一次志愿者。
K11的展览
跟着之前供职媒体的老师见到了儿时的偶像刘若英。她的新书《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到上海签售。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面。等待的间隙,全场大合唱,刘若英的歌一首接着一首,当大家唱到:“满城风雨,我从海上来,原来你也在上海”的时候,竟忍不住湿了眼眶。
第一次见到活的刘若英。她身着蓝色T恤,高马尾,牛仔裤,身材娇小、清瘦,站在那里,像一朵风中的白莲。
台下有专门从苏州、福建、郑州过来看她的超级粉丝。我的老师问她,和陈升还有没有联络的时候,刘若英轻轻噘着嘴瞪了他一眼,那神态像极了《粉红女郎》里的方小萍,率性,真实。就那么安静地看着她,像看着自己的回忆和青春,手却不停地在擦眼泪。
也曾非常幸运地进入了一个关于骑行的节目组,第一次了解了骑行这项运动,了解到specialized这个美国的自行车品牌,并且深深爱上了这项酷炫的运动。
老上海的建筑
复兴路上的欧式建筑
当然,午夜的淮海路无疑仍然是热闹的。有与我一样步履匆匆的夜归白领,估计是加班吧;也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应该刚从酒吧出来;卖烤红薯和冰糖葫芦的小贩迟迟没有散去;卖汽车音乐碟片的摊位仍然霸道地停在十字路口旁边,劣质的欧美音乐冲破天际,听起来尤为响亮。
乌鲁木齐路上的建筑和樱花
节目组的股东是新加坡人,去年上海下大雪的那个夜晚,我们去一位新加坡人的家里开会。那是普陀区的一幢豪宅。安保措施非常好,连按下电梯某层都要先打电话告知对方。豪宅里宽敞舒适,窗边是一个跑步机,墙上有巨大的投影仪。冰箱里陈列着各种进口饼干和饮料。
就这样没有预料地闯进了另一个阶层人群的生活。
新天地
也是在这个节目组,认识了化着精致妆容,涂着酒红色指甲油,出行从来都打车,喜欢发嗲却还特别招人喜欢的上海女孩。
也跟着节目组到泰国曼谷非常小众的地方骑行,体验到了异国最灿烂的风景。
还曾在骑行选手海选的时候,遇到了曾骑行欧洲18天的老爷爷,曾9天环台湾岛骑行的90后女孩。
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曾在周末抢到一张只有50元的音乐剧票,独自走到茂名南路上的兰心剧院,看了一场关于梦想、爱情和成长的音乐剧。
因为好多票没有卖出,幸运地到一楼前排就坐,才发现,在剧院,又是另一个阶层的人群。
入场前,发现候场的大部分是外国人。落座之后,旁边的两个女孩不时地交谈音乐剧的内容,中英文夹杂,她们时而提起自己在澳洲求学的时光,偶尔瞥见旁边女孩的手机,她用一款我从未见过的软件和另一个人全英文聊天。
坐在我身后的上海大妈一身名媛打扮,聊天中偶尔也会蹦出几句英文。
搬家之后对面的别墅
也因为工作原因走进了上海时装周,与几个二三线小明星擦家而过,见识了上流社会人群的集会。
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充满无数可能,充满无数奇遇。
你可以在淮海路的咖啡馆待一下午,做个安静的美女子,也可以在新天地的costa咖啡听着人们大谈创业、融资和各种AB轮,或许还可以邂逅躲在角落里学英文的女孩。
你可以到隐藏于桃江路的欧式餐厅吃一顿晚饭,被包围在一群外国人中间,偶尔送他们一个礼貌的微笑,假装在国外。
桃江路上的西式餐厅
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你可以在豆瓣同城逛逛,去上一节小众乐器的体验课或者跳一次芭蕾舞,或者独自一个去看一场话剧。
也可以给自己一天的时间,沿着淮海路,武康路、安福路、复兴路一直走到思南路,走进巴金故居、张爱玲故居、孙中山故居,踏入思南公馆、马勒别墅、科学会堂。
复兴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
你可以经过大气华贵的欧式建筑,也可以在最传统古朴的小弄堂里体验老上海最真实的生活。
在上海,你可以在图书馆门口偶遇吹笛老人,他吹出的饱经风霜和岁月沧桑的《上海滩》深深地将你感动。
复兴路上的欧式建筑
你可以到杨浦区的高校体验一把浓厚的学术氛围。
上海,无论你过得怎样,薪水多少,都可以让自己过得很好,很有格调。
淮海路上的咖啡馆
于是很多人爱上上海,夜幕降临,站在黄浦江边,望着对面的东方明珠塔,颜色不断变换的灯光,感受着这里的雍容与华贵,繁华与浮躁,也体验着这里的小资与情调,光荣与梦想。
午夜时分,灯光渐次落幕,而黄浦江对岸,大悦城的灯光墙上显示的:魔都爱情地标及I LOVE
MODU字样,却深深印在每一个外乡人的内心。
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
复兴公园
思南公馆
武康路
武康路上捡来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