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兰州采用地县名称为道路命名,庆阳路、张掖路、陇西路等一大批地名便由此而来。
改名前的“张掖路”西段通渭路口到陇西路口被称为“侯府宅”,“酒泉路”北段则被称做“绸布街”,而大众巷北段则被叫做“官沟沿”,当时溥惠渠引阿干河水经龙尾山麓,流经上沟、下沟进入城内木塔巷上水巷、下水巷流到“官沟沿”,最后流入“若已有园”,也就是今天的省群众艺术馆一带,而如今“官沟沿”这一地名也已不复存在。
事实上,这些原有的地名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但是由于不断地更名,导致一部分老地名流失。此外,还有一些老地名随着道路扩建逐渐消失,比如安定门、南城根等
省政府·辕门
中央广场,旧称辕门,位于兰州市区中心,如今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就在这里。上溯明初,大分封,肃王开府时,这里便是当年殿阁巍峨、壮丽宏廓的肃王府,中山堂乃朝王宝殿,中央广场即朝房午门。
王府门前竖立着四根大旗杆,东西两边蹲踞着高大的石狮子,使王府显得雄伟森严。
中山路·炭市街
中山路,旧称炭市街。北起中山铁桥南端,向南至胜利饭店,折向东至南关十字,全长1975米。明朝筑城后就形成为一条主要干道。自清末以来,该路西关十字北口至中山铁桥南口一段称“桥门街”;西关十字南口至胜利饭店一段称“炭市街”(因其原为煤炭集散销售市场);胜利饭店至南关十字一段称“南关”(又称南关正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该路更名为中山路。同时,镇远铁桥被命名为中山桥。
陇西路·鼓楼市街
南起武都路,北至张掖路,与今隍庙相对,全长259米,系一条旧街巷,旧名鼓楼市街,今为陇西路。
陇西路是兰州市被改造较晚的一条老街,这里曾被称为鼓楼市街、鼓楼南街、统一路。陇西路南起武都路,北至张掖路,历史上张掖路中段曾建有一座鼓楼,明清以来,陇西路一直是繁华街市,故清初称鼓楼市街;又因该路位处鼓楼之南,故清末改称鼓楼南或鼓楼南街。
木塔巷·五树巷
北起永昌路北端,南至张掖路,呈东-西-南走向,长627米,宽4米。路中有一小巷直通中山路。据《皋兰县志》所载,木塔巷至少有300多年历史,因巷内北端建有木塔而得名。木塔巷最早叫五树巷,因巷内有古树五株而得名。
木塔为唐代所建。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地处西域的高昌国国王鞠文泰(甘肃榆中人)率其部众到长安晋见李世民,往返均途经兰州。为表达高昌国同唐王朝友好的愿望,于唐贞观九年(635年)他在木塔巷处兴建了一座寺院,名嘉福寺。寺内修有一木塔,故又称木塔寺。自明代赐名木塔寺后,该巷遂改称为木塔寺巷,之后逐渐简称为木塔巷,沿用至今。
张掖路·中华路
张掖路旧名中华路,从辕门向西走,就是中华路。明代至前清时期,该路通称为大街。清朝中期至民国初,自西向东分为几段:自镇远门(位于今西关十字与张掖路西口之间)至钟鼓楼,(位于今陇西路与张掖路交叉处)一段称西大街,钟鼓楼至通渭路南口一段称侯府街(因清初靖逆侯张勇府邸建于此而得名)。
通渭路南口至辕门(位于今省政府处,为原明肃王府朝房午门,清代改为总督衙门之辕门,周围满布鹿角栏栅)一段称西栅子;辕门至箭道巷一段称东栅子;箭道巷至来熙门一段称东大街。民国三十一年,全路更名为中华路。1958年该路以甘肃省张掖县命名为张掖路,沿用至今。
武都路·民国路
民国路东起静宁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317米。该路自明初筑城后,即为内城主要东西向干道之一,当时东起贡元巷,西至永昌路。自清末以来,自东向西分段称小仓子(今贡元巷至兰园口一段)、学院街(兰园口至酒泉路)、府门街(又称部门街,酒泉路至鼓楼南街,即今之陇西路)、县门街(鼓楼南街至永昌路)、百子楼(武都路至西城巷)。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26日,该段路开始拓建。路基宽度仍为12米,车行道7米。铺筑碎石路面;人行道每边2.5米,铺青砖。同年8月7日,工程全部竣工,将该路命名为民国路。
贡元巷·贡院巷
贡元巷,即贡院巷,因巷内有清朝前期的兰州府贡院而得名。清代陕甘两省分闱取士之前,两省共有一个学政,驻陕西三原县。学政每三年巡视一次兰州,在贡院主持岁考、科考。
先考兰州所属六州(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生员,决定赴西安参加乡试资格;此外,全省武生考取武举也在此处进行,故名贡院。而这条巷子就叫贡院巷,此后“院”俗化成“元”,遂成贡元巷。
通渭路·万寿宫街
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东路兰州市委西侧。全长433米,系一条南北走向的旧街巷就是现在的通渭路。该路自清末以来称万寿宫街,万寿宫为慈禧太后60寿庆时在兰州集合遥祝其“万寿无疆”的处所,故名。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3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以国民党励志社建于该处,更名为励志路。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在该路进行了沥青路面的试验。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省建设厅负责将该路通西花园(若己有园)一段7.7米拓宽为8米。民国三十三年,由当时的第一区发动居民近300人义务劳动,对该路进行了整修,铺筑了浆结碎石路面。
安定门·永康门
北起今胜利饭店,与中山路相连,南至白银路,呈南北走向,全长208米。明朝修建兰州外城时,于西南角开一城门,名安定门。初建时称永康门,俗称窑巷口门,清道光年间重修时改为安定门,沿用至今。因该路位于安定门之外,故称安定门外路。
安定门至白银路(原名左公西路)原无大道,仅有一小巷名行宫街,与左公西路相交处在今安定门外路南口以西约80米左右处。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为沟通原左公西路与中山路,市府决定拓建了此路。北起安定门,南至西北公路运输局门口,全长280米。路幅全宽12米,其中车道宽8米,人行道各2米,青砖铺砌。1941年12月15日开工,1942年1月18日完工,该路是沟通公路的出口道路。
金塔巷·南府街
武都路以南,中山路以北,东起酒泉路,西至永昌路,全长840米。
该路明初筑城后,是内城一条东西向主要道路。兰州府、道衙门多驻于此。清末以来,酒泉路至横巷子(又称红巷子,在原赐福巷东)一段因兰州道台衙门设于此而称之为南府街。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鉴于该路路面狭窄,排水不畅,雨后泥泞难行,交通极不方便,列入年度施政计划,于下半年发动义务劳动按原断面进行了整修,铺筑了碎石路面。工程于6月1日开工,同年12月底基本完工。
金城关·金城路
位于黄河北岸,东起中山桥北端,西至拱北沟桥,全长1491米。该路形成于西汉以前,一直是经兰州西去的重要驿道之一段。明代为甘凉大边线的起始段,民国时期为甘新公路的起始段。金城路原名金城关。金城关位于中山桥西约1公里处的金山寺下,因汉置金城郡、金城县而得名。金城关下的金城津自有汉以来一直为重要渡口。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津为关。《重修皋兰县志》载:“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重筑,明屡加修葺。”
金城关北之金山寺,其下至中山桥一段街衢,市民密居,商店、饭馆、茶馆乃至学校、寺院鳞次栉比,亦称繁华昌盛之地,故统称之为“金城关”。
金城关在清代后期逐渐废圮,至民国初期,所留遗迹已无几。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拓修甘新公路时,对该路进行了整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为保证军事物资运输,甘新公路重新扩建,因该处路面太窄,有碍汽车通行,故将金城关遗迹全部炸毁,拓宽了道路。
静宁路·天水门
静宁路南起庆阳路,北至滨河东路,全长802米。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建筑兰州外郭后,该路一直是直通外郭北侧天堑门(后称天水门)的一条南北向主要干道。
清末以来,张掖路以北段称庆安街,张掖路以南段称横街。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北起庆安门(原天水门),经横街子直至左公东路(今民主西路),全长1.2公里。市政府发动义务劳动按原断面进行整修。
秦安路·新关正街、广武路
秦安路西接张掖路,东连南昌路,全长710米。自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后,称新关或新关街,清末后称新关正街,1941年兰州设市后改称广武路。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省政府主席谷正伦、会计长王廷翰、建设厅长张心一联名签署批准,准以698万元对广武门以西段进行了拓修。4月21日正式开工,同年10月12日竣工。路基宽度16米,其中车道9米,铺筑碎石路面,人行道各3.5米,铺青砖。民国三十五年,按西段标准拓修了广武门以东段(当时亦称广武路,后改为西训团路)。
曹家巷·厅门街
曹家巷是南连庆阳路,北接武都路和兰园正门相对的小巷,该巷形成于明代,原来南端仅至文庙巷与曹家厅相交接处。文庙巷在今兰州二中南侧,南关十字副食商场一带,因清代在此处建有府文庙而得名。
自曹家巷中东行至贡元巷的一段小巷称曹家厅,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姓曹的翰林住在这里,并建有翰林学坊院,院内有一座大过厅,故名厅门街,后改称为曹家厅。该巷原与其西侧的文庙巷、道门街等共同构成内城一条东西向干道。文庙巷亦为其所占,曹家厅便成为曹家巷的一条支路。
民勤街·官园正街
西起静宁路,东至金昌路,呈东西走向。该路路基所在地清初称官园。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为赈济灾民曾在这里开办“济养园”,每年支银72两,以官仓之粮接纳济救流亡孤弱者,并另设有官仓,故名官园。清末以来,称官园正街。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甘肃大旱,刘尔炘开仓赈济灾民。
该处原有旧蓄水池一处,为刘尔炘先生倡建。后因年久失修,水池被垃圾填满,致使街水四流,路面破坏严重。民国34年12月,该区居民呈准市政府补助20万元,居民集资30万元,整修了水池,修砌了暗沟。同时整修了部分路面。工程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3月开工,同年5月20日竣工。因这里有两条街巷,故又称官园前街和官园后街。
洪门子·洪恩街
解放门外西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临夏路,南与兰阿公路相接。清朝以前系通往金天观后山门的一条小巷,无名,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苏四十三为营救被清政府关押在兰州的回教哲赫忍耶教派领袖马明心,率农民军围困兰州,激战于华林山下,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所败。
因此处地处两军交锋前沿,取清王朝“皇恩浩荡”之意,命名为洪恩街,俗称洪门子。康熙四十七年,为控制兰州西南的重要据点,在华林山筑满城,在龙尾山筑四墩,用以防守险地,同时在洪恩街南段中心两山之间的水磨沟临城区处筑土城,俗称土儿城,今已不存。
上、下沟
系解放前城关区两条旧街巷。上沟东起中山路安定门,西至白银路马家坡,全长348米;下沟东起中山路兰州剧院处,西至白银路马家坡,全长1076米。上沟、下沟原是两条水渠名。明代,为灌溉果园、菜地,修建了溥惠渠,引阿干河水灌田。其东渠沿水磨沟东山,绕太清宫灌溉上沟、下沟、柏道路、兰林路以及官驿后(今双城门以东地区)的农田。该渠按地势高低又分为二渠,地势高者称上沟,低者称下沟。
据《皋兰县续志》卷十,王树槐《修筑上沟道路沟渠碑记》记载,今解放门外“南通五泉、东川诸处,有古径(小路)一条,蜿蜒里余,名曰上沟,乃行旅往来之所,煤车尤多。”这一带地区南靠龙尾山,山下是民宅、水沟,北临深坎,坎下是田园,民宅与深坎之间即是官路。清道光年间,曹梦花发动民众,购买石灰,掺合新土,筑为长堤形道路,新路较旧路宽五尺多。下沟为一条自然形成的街巷,因沟得名。
永昌路·广源门、水北门、云亭路
北起滨河东路,南连白银路,呈南北走向,全长1444米。自明朝筑城后,该路即为一条南北向主要交通干道。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指挥同知王得增筑城墙,东、南、西、北各开一门,北门建在今永昌路北端与滨河东路相交处,初名广源门。因该路自张掖路至滨河东路一段直通北门,故旧称水北门、北门正街。
抗战期间,为纪念曾任国民党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福祥(字云亭)而更名为云亭路。永昌路中段,即原永昌路百货大楼处。该路段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建兰泉驿。兰泉驿内建有住房和马厩,专供过往投递公文的驿卒住宿、换马。马厩的具体位置在今永昌路百货大楼与金城电影院西北角。马厩又称马坊,因此也称马坊门街。永昌路百货大楼至金塔巷一段,旧称州门十字。抗日战争期间,日机不断轰炸兰州,为便于市民疏散,于1939年在该路南端城墙上又新开一门,称西南门,因门系双洞,又称双城门。
临夏路·袖川街、定西路
原兰州城关区西稍门至雷坛河握桥一段,即今之临夏路西段。曾先后称袖川街、定西路。该街形成于何时尚无法确定。但据今工人文化宫南部与握桥建造时间,大体可推定为至迟在唐代。据张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重修金天观碑铭》记载,今工人文化宫南部,唐为永峰寺,宋为九阳观,明为金天观。兰州握桥相传创建于唐代。有寺有桥必有路,由此推断,此街形成于唐代。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明肃王发现“城之西南,三面环山,有仙人舞袖之形”故建金天观,将西郭门通金天观的路称为袖川街。洪恩街北端以西一段因由东向西倾斜,故俗称下坡子。1942年命名为定西路。1945年,为纪念左宗棠而改名为宗棠路。1949年8月解放兰州时,因解放军由西稍门突破进城,故于兰州解放后,称西稍门为解放门,称该路为解放路。后又改称定西路。
山字石街·非街巷
中央广场东侧的一条小巷,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东路。现分为互相连通的三条街巷:山字石西街、山字石北街、山字石中街。全长1106米,宽3-4米。
山字石原非街巷,系明肃王府之花园,为游玩观赏的地方,名“凝熙园”.该园为东花祠的附属花园,园中重点建筑为用巨石垒雕之大、小假山,并以从外县采来的“活山字”(兰州人叫水锈)相辅之,通称大、小山字石。1941年兰州设市后,市府曾将该处街巷予以整修。据张维《兰州古今注》记载,民国32年(1943年),大山字石已不复存在,小山字石“尚有假山一角,垒石为之,上有数小院落。又垒石作洞府,通达四出,岩间塑泥仙人数十,颇逸俊可观。”
酒泉路·中正路、人民路
城关区原旧城中心,北接中央广场,南连白银路,全长1466米,系旧城一条老街巷。自明朝筑城后,该路一直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干道,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清末以来,自南稍门(今兰州卷烟厂附近)至内城南门(今南关十字北侧酒泉路副食商场附近)称孝友街,自内城南门至永昌路称南大街,永昌路以北称绸铺街。
民国31年(1942年)命名为中正路。1949年10月21日,兰州市人民政府137号通告更名为人民路。1958年以甘肃省酒泉县命名为酒泉路,沿用至今。酒泉路原为石板路面,清朝末年,将石板破碎,修为碎石路面,同时修建了排水沟。民国15年(1926年),由国民军驻兰州部队将该路进行了翻修,挖除旧碎石路面,换铺新碎石,铺筑为浆结碎石路面。由于质量不好,民国26年(1937年)又进行了翻修。
庆阳路·上、下东关,益民路,和平路
庆阳路是兰州旧城区一条老街巷,至迟在明朝筑城时即已形成。东起东方红广场东口,与东岗西路相连;西至南关十字,与中山路相接,全长1971米。
该路自清末以来称上、下东关。民国25年(1946年)前后,自南关十字至颜家巷称东关正街,颜家巷以东称福寿街。民国31年(1942年),改称“益民路”.1949年10月21日,兰州市人民政府137号通告更名为“和平路”1958年以甘肃省庆阳县命名为庆阳路,沿用至今。
绣河沿·臭河沿、绣荷园
东起永昌路,西至旧城西城墙根,长100米,宽4.7米,系旧城区一条老街巷。该巷地处兰州旧城东南隅,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不出,逐渐形成一大积水池,蚊蝇孳生,臭气难闻,故人称为臭河沿。原来居民很少,清朝以后,从张掖、酒泉、武成等地迁移来兰的回民和从广河、临夏等地经商来兰的回民大多定居于此,逐渐形成兰州回民聚居区之一。至清朝末年,该处洼地已成为固定的一座蓄水坑,周围永昌路、武都路、金塔巷一带雨水均汇流于此。
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使积水过多时有所排泄,在该水坑内修建了排水沟,贯通城壕,将水引出。后来沟道逐渐壅塞,洼地逐渐被填,已无法起蓄水、排水作用。民国31年(1942年)8月4日,整日大雨滂沱,绣河沿一带积水甚多,雨水贯注于室内,必须立即加以疏通,经呈准市政府,于当年12月4日至次年1月14日,整修了水池,疏通或新建了排水暗沟。工程完工后,于民国32年改称为绣荷园。民国33年(1944年),市府发动义务劳动对该巷进行了整修,路况稍有改善。
互助巷·南滩街、帅府街
酒泉路中段,井儿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起酒泉路,东至旧城城根。该路路基所处地带旧时因地势低洼,经常汇积雨、污水,且又地处旧城外廓南部,故名南滩街。清朝末年,甘命提督马安良掘城引出积水,该处始成为滩地。自清宣统三年(1911年)起,甘肃提督马安良、甘州提督马璘等曾先后建公馆于此巷,故称为帅府街。
民国27年(1938年)又恢复旧名南滩街。1954年改称为互助巷,沿用至今。1936年“西安事变”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设立办事机构。1937年5月,在兰州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驻甘办事处”,驻南滩街54号(今互助巷2号),1938年2月迁至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127号)。
旧大路·左公东路、民主东路
旧大路东起东岗西路,西至民主西路,全长1700米,宽8-9米,其中车道宽7米,人行道宽0.5-1米。该路原为一条旧驿道,系旧兰州城区过境道路之一段,与今民主西路、白银路、萃英门一起联络西兰公路与甘新公路。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向新疆用兵时,整修了陕、甘、新驿道,此路亦被整修。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军事运输,扩建了此路。当时与今之民主西路、白银路一起被称为“国际运输联络线”.民国31年(1942年),为纪念左宗棠,该路被命名为左公东路。民国35年,国民党政府提出“实行宪政,还政于民,结束训政,实行民主”,于是将该路更名为民主东路。1958年将此路称为旧大路。
滨河东路·北园街
滨河路北临黄河,南沿市区,呈东西走向,是联结城关、七里河、西固乃至安宁的一条主干道,是兰州市一条最长和最富有代表性的绿色长廊和风景画卷,故又有“滨河风致路”之称。该路路基原为农田、果园和兰州古城北城墙以及墙外一条仅能通行马车的便道,俗称“埽台”。
民国25年(1936年)以前,该路中山桥以西段因系城外通北园之路,故名北园街。民国26年(1937年),西北公路局为打通在兰过境公路,新辟了“国际运输联络线”,(今旧大路、民主西路、白银路),整修了白云观巷(今萃英门)和该路中山桥至白云观段,使之将原西兰、甘新两公路连接起来。兰州市政府成立后,该路中山桥以西改称自力路,以东仍称埽台。
盐场堡
明代时“盐场堡”北面石门沟和小沟内富蕴盐卤,当地居民很早即熬制成盐,于当地出售,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盐的交易地,因此得名“盐场堡”。关于“盐场堡”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据《西北地名》文献记载:元末明初,元军撤退屯兵,在盐场堡一带存储食盐,故而得名。盐场堡建于明弘治十八年,主要用以军事防御,是为了防御敌对的外族兵马进扰兰州。此外,又比如“草场街”,是因为这一带原本是草料场及骆驼车马休息住宿的地方而得名;“黄家园”则是明代兰州探花黄谏的府第;永昌路北口原为“广源门”,俗称“水北门”,这里是兰州内城居民从黄河汲取用水的通道。
五福巷 所谓“五福”:封建时代以福、禄、祯、祥、寿为五福。此乃仅求幸福生活,无灾无患之奢望而已。此巷自清末以来,系骡马羊只交易市场,故名骡马市;其南段折西通向静宁路之小巷称羊市巷(以羊只交易之所,故名),又名五福街。建国后五福街、羊市巷统改为五福巷,沿用于今。
延寿巷:所谓延寿,即取延年益寿之意。为人类欲求健康长寿的一种愿望。相传该巷内曾住有一位年逾百岁的老人,为祝福后人之长寿,故名延寿巷,沿用至今。该巷为东西走向东起道升巷,西至陇西路。
道升巷:相传在此巷内住着一位道人,有一天居然腾空而升楼,民间传为佳话。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称道升巷(启用时间及含意待考),沿用至今。此巷为北南走向,北起张掖路南至武都路。
禄家巷:据传在清咸丰年间,此处住着一位姓陆的农民,其子在皋兰县当差,曾在此地建修一座庭院,并以纯木结构建有过楼,当时叫陆家楼,此巷也因之而叫为“陆家巷”。后长期流传,也许是人类为求幸福生活之故,将“陆”改“禄”。故至今仍称禄家巷,其由来即此。东起五泉路,西至五泉西路。
金石巷:该巷自明清以来,多系银匠、铁匠、玉石匠及雕刻、纸货聚集之地,为小手工业者求师拜艺及销售产品之所,故名金石巷,沿用至今。其东起酒泉路,西至道升巷。
王马巷:该巷自清末以来,统称为官驿后,系等候传递官方文书之所。建国前后均称王马巷。其说有二;一说以该巷住有王、马二姓而得名;又一说相传此巷乃明肃王养马之所。其南通白银路,北接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