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25届世界读书日,一个属于读书人的日子。
曾几何时,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文化快餐时代,不少人嘴里喊着“诗和远方”,却很久没能真正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书。
今年,一场疫情迫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多出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试着在书香中平静慌张的心,驱散灾难带来的迷茫、忧虑。一家社交媒体发布的《2020网民阅读报告》显示,疫情期间,56.2%的受访者表示读书量有所增加,三成多网民的读书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一年的读书量。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脚步无法丈量的地方,书籍可以。诚然,书中没有解毒的神药,但一本本书、一个个文字,却能开拓我们视野乃至灵魂的宽度和广度,使我们能在突遭变故的时代里、在跌宕起伏的生活里处变不惊。
2月初,一男子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安静读书的照片走红网络——病床上,他手捧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此后,他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读书哥”。有人感慨,他只是静静地读着书,不动声色,不事张扬,却让人觉得不刻意不做作,蕴藏着静水流深的力量。
大疫之下,阅读不辍。疫情期间,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区)图书馆、书店,通过线下捐赠图书和线上开通电子图书资源的方式,为每一家方舱医院打造图书驿站,增添“书香”,让患者在隔离的环境下,在战胜疫魔的过程中,摄取精神食粮,抚慰紧张的心绪。
有这样一项统计,疫情之下,2008年初版的《钟南山谈健康》一书被人们翻出来,如今又将输出海外。初版于1947年的《鼠疫》也重新流行起来。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销售排名不断上升。
汉阳体校方舱医院及其图书驿站。湖北省图书馆/图
书中的一笔一划带给我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开启着文化魅力的大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战“疫”之初,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的这些留言火了。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被认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表达,暖心又治愈,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家国力量。
近日,疫情之下一场“特殊”的地方两会在南孔故里浙江衢州开幕。为避免接触,与会人员见面问候时都将以往的握手礼改为了互相行作揖礼,拱手作揖、谦谦有礼,形成了一道儒雅亮丽的两会风景线。网友纷纷点赞表示“很感动”“太有感觉了”“是我泱泱华夏”。
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读书的“用”在丰富自己,也在文化传承。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疫情之下人们重拾读书的习惯和对文化的崇尚,也值得我们反思。倘若生活没有被按下“暂停键”,那些我们信誓旦旦要读完的书,还要被尘封多少时日?那些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否只有当别人旁征博引时,才会引起我们的赞叹?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书籍或许不会直接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但书中那些看不见的养分,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你的灵魂,让你豁然开朗。
林语堂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读书日只有一天,阅读却是一生的事。世界读书日,一个属于每个人的日子。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刘丹)
编辑:渠洋 季天 李金凤
哈尔滨被约谈!严防反弹谁也不能麻痹大意!|这注定是一场必胜的战“疫”㉜
这种蠢事决不能做!
回馈最美逆行者,不一定非得“医护免单”!|这注定是一场必胜的战“疫”㉛
关于送养、收养,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张文宏“有钱”怎么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5Dnr3EBfGB4SiUwFr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