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做电影已经59年了,这么多年来我几乎一直在拍动作喜剧,因为我喜欢看到观众们在影院里哈哈大笑,这让我很开心。”
近日,成龙在微博上向大家报喜,因为他刚刚获得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大不列颠奖”。
成龙网上发布获奖感言
“大不列颠奖”是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洛杉矶分部在1989年设立的电影奖项,用以表彰在全球范围内对娱乐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们。
此次成龙获得的是“大不列颠奖”的“艾伯特·R·布洛柯里奖”,旨在奖励具有标志性和开拓性,并对全球娱乐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艺术家和电影人。
颁奖典礼上,成龙从范·迪塞尔手中接过奖项,他也和往常出席国外活动一样,身穿中山装,手举国宝熊猫玩偶,继续向世界传播、宣扬中国优秀文化。
这是成龙继两年前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后收获的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类重要奖项。
成龙在2017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大不列颠奖”的官方评价写道: “在成龙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已经成为一个受人爱戴、受人尊敬的人物。我们都知道他,也非常喜欢他富有创新的特技工作以及对功夫和喜剧的独特融合。”
获奖后,成龙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他告诉我们:“对动作电影人而言,这个过程要更艰难,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汗水、泪水、血,常年积累的伤病,不间断的生死考验,拼搏到现在,其实就是为了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赢得更多的掌声与尊重。”
成龙接受电影频道独家专访
从只为挣口饭吃的替身特技到如今引领功夫片风潮,享誉世界影坛,成龙除了坚持,更重要的是他对功夫电影的不断创新,“要保证给人以不重复的体验,不能让观众失望,这就是我坚持快60年的原因。”
近年来,成龙拍摄的电影数量没有减少,质量方面有高有低。年龄的增长与拍片带来的伤病对动作电影人来说的确会对表演和创作带来阻碍,但是成龙也说,即便有压力,也从没想过放弃:我六十多岁了仍不敢懈怠,仍要不断有新的尝试。
功夫电影在和科技打仗,需要不断创新
“不创新就走不远,电影如此,功夫电影更是如此”。回看成龙入行以来的作品,他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开拓创新自己的影片。
《蛇形刁手》和《醉拳》掀起香港功夫喜剧热潮
1978年的《蛇形刁手》和《醉拳》是“成龙功夫喜剧”的开端,和过去全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不同,他在动作设计里巧妙融入喜剧元素,也在片中一改传统功夫片里的硬汉形象,塑造诙谐和善的“功夫小子”,大受欢迎。
很快,“成龙”这个名字就成为功夫片里一大响亮的品牌,他也成为自己影片的真正“作者”——将导演、编剧、主演、动作指导、特技表演等集于一身。
《奇谋妙计五福星》
后来他勇闯好莱坞,学习到当时好莱坞先进的制作方式和文化理念,也开始担任起制片人的身份。在洪金宝执导的“福星系列”中多次扮演警察后,成龙也开始也在自己的电影里开启警察角色的征途。
《A计划》与《警察故事》系列是两大代表,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中国的功夫片与西方的现代警匪片结合,解决了传统功夫与枪炮科技如何在动作片里相互面对、呈现的问题。
成龙经典作品《警察故事》
从90年开始,成龙的电影地图也逐渐跨越世界五大洲,《飞鹰计划》《超级警察》《红番区》《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我是谁》、《一个好人》等,成龙的警察角色也升级为国际特工,全面打开了全球市场。
成龙的功夫喜剧就这样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一张中国名片,也成为一道独特的电影娱乐文化景观。
《我是谁》拍摄地跨越非洲和欧洲
之所以历久弥新,很大原因在于成龙的打斗场面总是富有新意,充满想象力和观赏性。他会运用现场环境的一切可利用道具,把它们一步步编排进动作程序里,花样百出,不会让观众感到枯燥。
为此,我们也经常在电影片尾花絮里看见他受伤的画面,可以罗列出来的受伤纪录已经数不胜数了。在《十二生肖》上映时,就有影迷绘制出一张成龙全身受伤图,从头到脚,几乎身体的每个部位都遭过罪。
成龙全身受伤图 来源网络
拍片坚持不加特技,不用替身,有评论就称赞:“如果回到默片时代,成龙会成为像巴斯特·基顿一样的伟大演员。”
成龙今年65岁,迄今还在片场第一线,每每到贺岁档或春节档,就能在银幕上看见他活跃的动作与身影。虽然近年来电影质量不能与辉煌时期同日而语,但不如说是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索功夫片的创作领域。
《十二生肖》
成龙认为,“功夫电影是在和电影科技打仗,电影科技发展到无所不能,能够制造出让人想象不到的视觉奇观,能让大银幕上的普通人都能完成漂亮的动作,还能改头换面,但功夫电影却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经验来实现。”
所以,在中国功夫片面向世界后,成龙希望有更多新方法来获取观众的信任和喜欢,而他也正是在这条路上努力着。
近年来,成龙的电影不断加大与海外电影机构的合作,在规模化的跨国制作里找寻新思路:《功夫瑜伽》在印度拍摄,融合当地歌舞元素;明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急先锋》辗转世界各地取景,冒险升级。
从《十二生肖》开始,将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大面积引入到动作桥段里。另外,也将功夫片融入至不同题材,在《神话》《功夫之王》《大兵小将》《天将雄狮》《铁道飞虎》《神探蒲松龄》《龙牌之谜》等奇幻类型与模糊时代背景的影片里,尝试动作编排的更多可能性。
成龙也在拓宽戏路,演绎不同于以往的角色类型,包括《英伦对决》里疯狂复仇的丧女父亲和文人角色“神探蒲松龄”等。既然是挑战,必定存在风险,未来我们肯定会看到更多非典型的成龙电影。
关注社会和文化,通过合作走向世界
很多人声称不仅是成龙的功夫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徐克的武侠片都已经过了巅峰时期,但其实他们现在经历的是北上创作后的磨合期与探索期,这也是目前传统香港电影人面对的整体现状。
因此,这些作品口碑必定有褒有贬,这是常态。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正是像成龙这样的香港电影人,才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带来了更多先进的模式、技术与人才。
成龙与成家班
比如,成龙带领的“成家班”就为电影行业输出了大量优秀的特技人。2015年,他发起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表彰杰出贡献的动作电影人,也培育扶持了许多动作新生代力量。
此次拿到“大不列颠奖”,成龙说他也是在为所有的动作电影人拿奖,“所有的荣誉都在告诉他们,付出的辛苦,努力的坚持都不会白费。我就是这么高高低低的走过来的,从没想过放弃,拼到了六十多岁也没忘记自己入行时的目标。”
他更希望年轻一辈能够尽快赶上,让中国的功夫电影后继有人,继续发扬光大。
成龙亮相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开幕式
成龙身上既体现着中国电影人的传承责任与职业担当,他也在自己的电影作品里持续推广中华文化,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正能量。
中国电影如何真正走向世界,成龙认为,“我们自己的电影,要有自信,要更多的去关注自己的社会,关注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基础,有信心去影响世界”,“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都可以借助电影创作面向世界推广出去。”
同样重要的是还有与国外的大量合作,就如同他一直坚持的国际化制作模式,“合作与交流,能让我们不同的文化更迅速的被人所理解,消除隔阂。同时合作还能利用他人的长处,来弥补我们自身的短板,让我们的电影创作能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快速成长起来。”
对于接下来的电影作品,成龙透露“要把动作和一点点浪漫结合起来”,这是他要做的新尝试。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中要一直有爱,爱你的国家,爱你的家庭,爱这个世界,希望世界和平!”这正是我们所认识的成龙,在功夫喜剧之外,还有他所有电影共同传达的主题:心中有爱。
文章转载自原创作者:瑞克特(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