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学宝,成为更好的父母
家学宝主笔团|狄奥根尼的木桶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热议。在传统印象中,教师的形象从来和戒尺密不可分。旧时的私塾里,老先生如同父母一般管教弟子。
而当下,体罚和变相体罚,早已不被人们接受。但与此同时,个别学生在校园里屡屡违规,教师却不敢管。有的稍加管教,却令自己招致各种社会压力,让教师成了“高危职业”。然而,当有媒体鼓励“将戒尺还给老师”时,老师们却纷纷表示:你敢给,我可不敢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之所以要有惩戒权,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处于成长发展期,当他们的行为有不合理之处时,需要教师适时提出并予以教育。
前段时间,热度很高的“眼睛里冒纸片”事件,就从侧面反映出了有失管教可能造成的后果。河南禹州李女士的女儿小花,最近一个月,眼睛里不断地冒出纸片,好端端的,孩子眼睛里怎么会有纸片?据调查得知,某日午饭后,三个男生,两个架住小花的胳膊,一个强行掰起她的眼睛,往眼睛里塞纸团,一下塞进去许多!小花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不说,妈妈心里也更是犹如刀绞一般。
新闻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愤怒。不少人指出:家长怎么教育的?学校又是怎么教育的?而出事之后校长的回应更是引起了诸多不满——“当时老师没在场,塞多少纸也不知道,七八岁的小孩他们也没有恶意,就是小孩们在一块玩了。”
“没有恶意”、“只是玩”这样的字眼都让人不禁担心学校事后是否能处理得当,做错事的孩子又会如何教育?不少人都表示,对于这样的事件不要和稀泥,不要大团圆,不要敷衍了事,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全力以赴,用最严格的措施惩戒他,把他教育好!
疏于管教造成的结果自不用多说。而如今大部分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呵护的同时也少不了严厉管教。
而有的严厉管教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一般,而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值极高,并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用胡萝卜加大棒”才能鞭策孩子。于是只要孩子没有达到预期分数,这位朋友就会“自觉”准备好紫药水等药物,因为第二天就会发现这个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伤痕累累,全年不退。
不过有的严厉管教则有一定的考究,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时,要求他在每个专属的地方冷静思考几分钟;比如孩子没有达到预期成绩时,取消他这周娱乐和放松的时间;比如孩子把玩好的玩具散落一地,不主动整理,并屡教不改,就可能引来爸爸妈妈的怒火,并迎来一顿训斥……在如此种种的循环往复中,我们或许会不断问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怎么管教孩子,才能让他们变成我心目中的样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这正是我们管教孩子,惩罚孩子的目的,但也是我们困惑的地方。因为现实是,有不少问题我们多次教育,且不说效果,有时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害了亲子之间的关系。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不骄纵,却又让管教起到效果呢?
自然后果就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成人的干预。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挨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
我有一个朋友黄女士的孩子磊磊,特别喜欢丢三落四,第二天上学到了学校后,总会发现有东西忘带了,导致我这个朋友经常在上班时间赶回家里拿,再赶到学校送到孩子手里,被折腾得够呛。
有人说,那不如在前一天晚上帮孩子好好检查一下,这样就省了不必要的麻烦了。黄女士说自己也不是没试过,可是一来她觉得孩子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来只要孩子发现妈妈会帮自己检查,就越来越依赖妈妈,“反正忘记的东西妈妈会提醒我,实在忘记了也无妨”。因此,黄女士做的是每天晚上一再提醒,“想一想东西都带齐了吗?检查一下!”、“东西千万别忘带了!”,可是孩子依然没有什么改善。
而当她后来选择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时,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从某一天晚上开始,黄女士郑重地对孩子说:“磊磊你已经长大了,明天开始要学会自己承担责任了哦!如果忘带东西,妈妈不会再给你送来了。”
当然,黄女士与班主任也提前进行了沟通。有一次,磊磊的音乐书忘记带了,恰逢那一次要上公开课,本来磊磊打算回家好好熟悉一下,争取有个好表现,可谁知就忘记放进书包里了,他想打电话让妈妈给送过来,但妈妈坚持住了,她让磊磊回想他们之间的约定。这下上课的时候,磊磊尴尬得不得了。之后还有一次忘记带水杯,这天磊磊也过得非常不愉快,口渴的难受可想而知。经过几次之后,磊磊便慢慢改正了这个小毛病。其实丢三落四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有多么粗心,而是自己到底上不上心。
天天是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男孩子,家里有好几个柜子装满了他的玩具和书本,每到休息的时候,家里就成了天天的乐园,散满一地的玩具和书本最后通常都是妈妈一件件帮他整理好,时间长了,妈妈也觉得需要改变一下。
于是,她首先和天天做了一个约定:以后玩好之后,需要自己收拾好,把玩具放回原位,如果还散落在地上或乱放的,妈妈会暂时收起来保管一星期,等一星期到了之后数一数,有多少玩具离开了天天,到了妈妈的保管箱里。
一开始,天天并不是特别在意,于是妈妈保管箱里的玩具越来越多,等到后面几天,天天想要找某个玩具找不到的时候,才对自己前面没有好好整理玩具而感到后悔。慢慢地,妈妈保管箱里的玩具数量在渐渐减少,而天天也不必再听到妈妈腰酸背痛的抱怨,或者“告诉过你多少次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的说教。
当孩子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个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这对于鼓励孩子停止或减少不良行为很有效。
比如有的孩子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天之内说话滔滔不绝,在家里跑来跑去,把房间搞得乱糟糟,这个时候只是用语言制止或者训斥并不见得有效。我们或许可以说:“我看你精力特别旺盛,这样吧,不如把你的精力换个地方用,来帮我忙!今天来教你做个菜吧!/帮我去倒个垃圾!”
不要担心这会鼓励他的不良行为,为了让孩子做的更好,并不是要让他们首先觉得特别糟糕。而应该是在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事先和孩子沟通,约定好大家都同意的准则。
第二,在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后,不再责骂、说教,而是表达理解和共情。
第三,承担的行为后果必须合理而不过分。比如要求一个错字罚抄20遍,这显然有些多了,因为过量的惩罚对成绩的提高并没有显著效果。
第四,当孩子出现了可能伤害自己安全或者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必须多次反复明确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
孩子的转变从来不是在父母失控的情绪、竭力地吼叫、暴力地打骂中真正发生的,即使有转变,多数也是因为恐惧或者暂时没有其他选择。
虽然以上的三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它可以帮助孩子明白他们的选择可能会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强加的后果,并在未来成长为更幸福而有责任感的人。
集科学与实用于一身的家庭教育软件
中华家教APP 已正式上架
欢迎下载
收获更多家庭教育课程及内容
您的转发、评论、点赞是我们分享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