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行走,信仰之跃,这部国产片燃炸了

2019-09-30   有部电影凌辰

每年的国庆档,院线片竞争都十分激烈。

今年由于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能量献礼片占据了主流。但这丝毫不影响市场的火热,因为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和我们印象中那些严肃、枯燥的作品不一样了。

比如今天要聊的这部《攀登者》,就既是一部献礼片,又是部不折不扣的冒险题材高概念工业大片——




坦白讲,看完这部电影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与感动。

这种震撼,首先来源于其宏大的命题。

影片是根据中国登山队1960年与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的事迹改编:

1960年,位于边境线上的珠穆朗玛峰,主权归属尚存争议。为了捍卫领土完整,中国登山队毅然决定从北坡向珠峰发起冲刺。




相比位于阳面的南坡,山阴所在的珠峰北壁气象更复杂、地势更艰险,鲜少有人敢于尝试。当时,许多外国登山家甚至认为,人类无法从珠峰北坡实现登顶。

但最终,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位中国登山员,凭借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回应了世界的质疑。

这也就是预告片和海报中那句“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由来。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珠峰,并在珠峰竖起觇标,首次测量出其精准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字也被称之为“中国高度”。

可见,影片的故事非常具有历史厚度,还原了两次里程碑式的登山壮举。




但值得一提的是,它并没有因此就拍成一部“登山纪录片”,而是基于史实进行了类型化的创作尝试,增添了故事的可看性。

首先,从剧本上来说,影片为登山者们虚构了一重磨难:

1960年登顶途中,登山队遭遇雪崩,为营救队友不慎遗失摄影机,没有留下影像证据。

于是,登顶的事实得不到世界承认,两名队友间也因此埋下难以解开的心结。




这一改编,不仅合理解释了1975年为何必须再次登顶,也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让观众得以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代入人物真实的内心。

其次,从视效层面来看,影片做到了不输好莱坞大片的水准。

珠峰“浑然立于天地之间”的壮美景象,在镜头前一览无余:




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在给人震撼之余,也会让人心生一丝畏惧。

因为这些罕见的美景,可以在一瞬间转变成吞噬生命的灾难浩劫,比如突如其来的山间雪崩:

比如席卷一切的冰雨风暴:




可以说,影片通过直观的镜头,将“世界之巅”的极端环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荒芜艰险而又寒冷彻骨,一望无垠却又变幻莫测。

看到自然的伟大与残酷,才更能凸显攀登者意志的顽强。

影片既然是以两次登山为核心剧情,那么攀登途中险象环生的动作场景,就自然成为了重头戏。




在完成这一部分时,影片也展现出了高度类型化的一面——剧情流畅自然、气氛惊险紧张、动作设计极富想象力,让人get到观看冒险类动作大片的快感。

比如面对深渊时,那仿佛能抵抗地心引力般的“信仰之跃”:

比如在高原雪山间,以梯架桥、几乎步步致命的高空行走:

还有当灾难降临时,那一次次以血肉之躯对抗风暴、死不放手的舍身救赎:




这些惊险刺激的动作场景,都非常具有代入感,让人在银幕前看得手心冒汗,被片中人物的紧张情绪所感染。

其实要实现这点,光有炫酷的动作设计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一定程度的真实。

这得益于幕后团队和演员的艰辛付出,不仅在寒冷的大风环境中坚持拍摄,拍摄途中演员们还要背着17公斤的装备登山。




在接到任务后,吴京提前去了海拔5000多米的岗什卡雪峰体验生活,章子怡为了保证角色的真实性,专门拜访了气象学家;

饰演军医的何琳,拜访了当年登山队的队医;饰演登山队员杰布的藏族演员拉旺罗布,还专门去爬了西藏的卡若拉冰川……

正是这些投入与付出,使得影片最终在商业化的叙事中呈现出了真实的质感。




而说到真实,不得不提的还有影片的人物塑造。

作为一部群像电影,本片并没有单一主角,每个角色几乎都有完整的故事线与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形象丰富而鲜活。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译饰演的登山队员曲松林。




在1960年的登山途中,他为了和队友搭“人梯”,脱了鞋袜,赤脚爬上陡峭的山壁。

结果登顶是成功了,但他却因为冻伤不得不接受足部截肢,从此落下残疾。

没有人能否认,他是一名登山英雄。

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被痛苦回忆纠缠半生的平凡人。

原来,当时吴京饰演的队长,正是为了救他才丢失了摄影机,导致他们没能拍下影像,向世界证明那次登顶。




所以,他一直活在悔恨与自责中,与队友产生隔阂不相往来,一个人把珠峰的气候变化规律倒背如流,但也在孤独自处中越陷越深,不知该如何走出来……

你看,即便是英雄,也有普通人的无力感,也有被现实打击得不知所措的时候。




这一点,确实与人们印象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方式,有很大不同。

而除了曲松林之外,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被塑造出了不同层次。

在他们身上,你既可以看到那种英雄式的闪光点,可以看到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也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的爱情、理想和遗憾。

影片不论是动作场景还是文戏部分,都足够扣人心弦。这同时也得益于堪称“国民免检”的演员阵容加持——




看惯了吴京轮番上演各种“战狼式硬汉”的观众,可以在本片中看到他突破性的文戏表演;

向来以实力服人的张译,在本片中也依然贡献了戏骨级的演技。




而章子怡的表演,则为影片在硬核冒险风之余,平添了一抹感性而温情的底色。

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攀登者》不仅仅是一部场面宏大、画面刺激的电影,更是一部融入了很多情感、内涵的电影。它不仅包括了灾难,也包括了人们的斗志,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情感寄托。




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原因。

所谓“攀登者”,其实就是一群为了梦想不断前行的无畏者。

他们的梦想里,有浓烈的家国情怀,也有高燃的中国式“团魂”。

所以在面对极端的环境时,他们为了登顶不惜搭“人梯”;在被困风暴之中时,有人为救队友不惜让出自己的睡袋……




更令人感动的是,登山队员面临的极端困境,他们在困境中做出的奋力求生、舍己为人的举动,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让我们看到,历史往往比虚构更加震撼。

比如那个把睡袋让给队友的登山者,在现实中名叫夏伯渝。

他第一次登珠峰就失去了双腿,但这个打击没有摧毁他,在经历截肢之后,他又向珠峰发起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挑战……

直到2018年5月,他终于完成自己40多年来的梦想,成为了第一个先后凭借双腿和假肢都成功登顶珠峰的中国人。




在这些攀登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个人虽渺小,但不屈的意志却伟大。

不论是为了个人的爱与梦想、祖国的完整与尊严,还是对自然的挑战与敬畏,他们一次次突破人类的极限,这种精神让人深深感动。




而说回电影本身,《攀登者》一方面在宏大命题下兼顾了商业片的类型元素,保证了故事的可看性和精彩性;另一方面,也填补了国内同题材冒险类型片的空白,具有非凡的意义。

这也正是我想给大家推荐这部影片的原因——在这个意义特殊的假期里,向祖国的攀登者以及伟大的攀登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