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写在菜单上的圣诞晚餐,才是最会过节的人

2019-12-26     爱食人

“圣诞节了”

“那你买两颗苹果啃一啃”

“不是应该庆祝吗”

“前两天的冬至你怎么不庆祝”


以上对话真实证明了,对于圣诞节,就连年轻人都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啃苹果,这个中国人因为苹果的“苹”与平安夜的“平”读音而入乡随俗的社交习俗横跨整个学生时代,红元帅压着的圣诞贺卡上写着一句祝你平安,不忘刻着“永远”两个字,到现在去超市里还会被售货员拉着试吃...



互相表达情意就爱送水果,苹果成了新时尚。烟熏三文鱼不能少,热蛋酒和玉米粥也要安排。


还有燕麦、板栗、鼠尾草、洋葱、玉米和香肠等馅料填充的烤火鸡,配上调味土豆泥和烤面包,火鸡“得罪”了谁,怎么人人都要吃它。


这么些美味限制了我们对圣诞节的多重想象,贫穷女孩怎么办,不想折腾怎么办,听话,咱们吃饺子。


圣诞吃了饺,长生又不老



半圆形的饺子包着干蘑菇、酸菜,或者是塞满了各种水果干,是波兰饺子无疑了,酸菜蘑菇馅饺子可是波兰人圣诞晚餐上的必备菜肴之一,所以圣诞节吃饺子真的不是在搞笑。


波兰饺子名为“Pierogi”(音译:皮洛基),其词根“pir”意为“节日”、“欢宴”,而“rogi”的意思是“角”,则是指饺子的形状。



作为一道传统国菜,1682年出版的波兰最早的食谱中就出现了饺子的介绍,普遍到在大街小巷的餐馆里都能吃到。



按照馅料大致有四种:肉馅、蔬菜馅、奶酪馅、水果馅。咸口配炸洋葱碎末,甜口撒上酸奶油和糖。




像卷心菜、菠菜、三文鱼馅,以及我们被判定为“黑暗料理”的樱桃蓝莓馅饺子,樱桃,草莓、蓝莓都是在当地十分受欢迎的,像是会爆浆的水果汤圆。



不只是圣诞节,他们对饺子的执念不亚于咱们,波兰最传统的当属奶酪馅饺子,以土豆泥和奶酪为馅,煮好后在饺子上淋上培根碎和酸奶油。




每年的8月,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Krakow)还会举办饺子节(Pierogi Festival),煎炸炖煮大PK。



来自波兰的46岁被称为“饺子女王”的贝塔·杰赛克近日刷新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小时内手工完成了1066个饺子的制作,相当于3.4秒完成1个,她本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包饺子,每天大概得制作大约2500个饺子。



波兰人的圣诞晚餐一般包含了12道菜肴,象征着耶稣12位门徒,也是期待未来12个月份好运的象征,虽然是一家人一同庆祝的日子,但餐桌上会多一副餐具多一个空位,这是他们专门为“不速之客”准备的,包括流浪汉。



许多天主教国家平安夜这一天是“禁食日”,按照传统,在日落后天空中的第一颗星星出现之前是不可以吃东西的,但这让节日的晚餐更加具有仪式感。



实际上整个东欧国家都吃饺子,俄罗斯饺子Пельмени(pel'nyan'音译:撇勒么尼),圆滚滚的形状,如果不是因为出锅后要撒上香草、黑胡椒、芝士奶油,咬下去之前永远不知道是什么馅。


还有来自德国巴登州的传统美食馄饨Maultasche(音译:毛尔塔斯),在2009年被欧盟认证为巴登州的文化遗产,包裹着猪肉、蔬菜与面包屑之类,相比之下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看吧,要想真正过好圣诞节,还是得吃顿饺子。



今晚你只需要一杯热红酒


说起来奇怪,那些平时不喝酒的朋友,怎么一到圣诞节,都开始嚷嚷着要去喝酒了,什么口味的酒这么有吸引力,“口感甜甜的,说是利口酒吧,没那么腻,说是红酒吧,也没什么酒精味儿,喝起来还暖呼呼的”。哦,mulled wine啊。




热红酒,由红酒与丁香、肉桂、橙子混合加糖煮开的饮品,在法国,他叫“Vin Chaud”,在德国叫“Glühwein”,在北欧叫“Gløgg”,在意大利叫“vin brulé”,这种起源于欧洲的饮品,在圣诞节,让人觉得异常温暖。



草药和香料在酒精饮料的制备中一直非常重要,无论是调味、防腐还是着色,希腊人称他们的香料酒为“希波克拉底” Hippocras,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命名,但不是他发明的,之所以叫这名字,只不过因为这是医生最熟悉的锥形过滤袋子用来过滤掉香料颗粒。


况且早在公元2世纪,罗马人就开始在冬季加热葡萄酒以防寒。而后将加热的酒与香料混合在一起,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酒可以促进健康,避免生病,还会使用草药和鲜花作为天然甜味剂,使葡萄酒口感更好。



荷马的《奥德赛》记录了一个淫荡好色的女神Circe,她用香料和葡萄酒的混合物迷惑奥德修斯的船员,然后吸食他们的身体。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加了丁香,肉桂和豆蔻的葡萄酒改善了从法国运来的储藏不良的葡萄酒的味道。



热红酒的热潮直到1890年,与圣诞节发生了联系,以一种喜庆的氛围留驻了长久以来被遗忘的美味。接下来的时间里,喝热红酒已经是全球性的现象,各地都有自己喜欢的风味,从红葡萄、白葡萄、桑格利亚汽酒sangría和苦艾酒absinthe absinth到波特酒PORTO,各种酒类煮起来。



时至今日,热红酒一直是圣诞节的传统,小火煮着酒,室内是肉桂和橙子的香气,敷着面膜,音乐响起Fa La La ,make your wish tonight 。煮好的热红酒咕噜噜的气泡,是新年的第一声炮竹炸开的花儿。



关于红酒,香料掩盖住了许多细微的差别,但尽量不要用像黑比诺(Pinot Noir)或佳美酒( Beaujolais ),过于奢侈了,对于顶级佳酿来说,一点点温度的变化都可能影响酒的香气与口感,加热绝对是“暴殄天物”,用一般的就行了,那些开瓶后没喝完的红酒刚好派上了用场。


喜欢白葡萄酒的话可以尝试用雷司令(Riesling)、马斯喀特、(Muscat)白诗南、(Chenin Blanc)也是不错的选择。


食谱:

2瓶红酒\\4颗丁香\\1个肉桂棒\\1个橙子\\200G白砂糖

混合香料和砂糖,加50ml水煮开,加入橙皮和果肉,调至小火

再倒入红酒中文火煮10分钟,过滤后趁热喝

如果觉得酒味淡可以加些伏特加。


吃了姜饼人 脱单不是梦



没有挂着铃铛的圣诞树,但有单纯又勇往直前的姜饼人,11月就能看到市面出售的圣诞饮品、点心和手办了。



用低筋面粉和黄油混合,完美搭配糖蜜、生姜、肉桂、丁香和肉豆蔻刻成人形,浓浓的巧克力包裹起来,蛋白糖霜做成五官,在姜饼人的故事中,姜饼的烹饪有许多意义。


很多人相信姜饼人的流行来自于一对因为战争而分开的恋人,年老后担心对方找不到自己,便在自己的村庄里出售对方模样的姜饼人。


姜饼人从烤箱中冒出来,从一块姜饼变成了一个活着的姜饼人。这样,一个无生命的物体就变成了生命,有人结合历史发表了是女人的不育症才将姜饼塑造成小男孩的观点。


姜饼人也成为史莱克电影系列中的角色


但对于讨厌姜的味道的人来说估计就是“灾难”了,因为姜汁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寒冷的季节,将姜粉加入烘焙的点心中不仅可以增加风味,还可以驱寒暖胃,别看现在姜一块钱就能从超市带走,曾经也是非常昂贵的进口香料,所以只有在圣诞节这样的重要节日,才舍得吃。



姜饼人的奇妙居所,姜饼屋,做的那么好看干嘛,这还让人怎么吃。还是一块德国传统的stollen更接地气。


圣诞面包不甜什么时候甜


要真说圣诞节还有什么可以吃,德式圣诞蛋糕Christstollen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蛋糕状的水果面包,是圣诞节的特别烘焙品。



面包中满载切碎各式果干,蜜饯、橙皮、葡萄、杏仁坚果、罂粟籽,还有豆蔻和肉桂之类的香料,干果浸入朗姆酒或白兰地中混合烘焙,烤出的面包有暖暖的酒香和香料味道,上面洒满糖粉。



一口咬下去,白色的糖粉顽固地挂在嘴角,这是冬天圣诞最美的样子。味道啊,真的很甜。



在圣诞节吃stollen的传统非常古老,但最早的stollen不允许使用黄油,只是由面粉、酵母、油和水制成的,是一种无味无味的糕点,没有黄油和牛奶,无法媲美我们现在对口味的追求。



为了改变现状,1450年,萨克森州的选举人恩斯特(Ernst)和他的兄弟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向尼古拉斯五世(Pope Nikolaus V.)申请废除“黄油禁令”(Butter-Verbot)。



该请求直到英诺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被批准,并签署了一份载入历史的“黄油解禁令”(Butterbrief),由此,stollen的品质和口味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20世纪才达到今天的口味和质量。



德国最古老的德累斯顿的Striezelmarkt市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圣诞节市场,它成立于1434年,Striezel的名字来自stollen。最开始的只是在圣诞前夕给人们提供一个买食材的地方,但现在一般举办时间持续一个月到圣诞节降临,各种食物、纪念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如今的圣诞,一辆马车在游行队伍中穿过德累斯顿的街道,载着重达4吨stollen送往圣诞Striezelmarkt市场,挥洒着巴洛克式大刀切分蛋糕给大家。


欧洲的城市,几乎都有圣诞市集,大致雷同却又各有地方特色,一家家美食小店紧紧挨着,热红酒、汉堡、烤肠、手工糖果与梦幻的灯光。



生活需要仪式感,更何况是圣诞节,精致的热红酒配stollen的下午茶结束,还是只有回家吃碗饺子才是最会过节的人。


当代年轻人总在创新,送一块苹果蛋糕的行为(咬了一口齁甜!!!)建议广大同胞不要效仿,不要效仿。


互动


圣诞节到底吃点啥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PyFQG8BMH2_cNUgwc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