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八国联军侵华。
当年夏天,当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乘坐火车前往进攻京城时,慈禧太后坐不住了,下令各地总督、巡抚派兵进京勤王。
当时,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等封疆大吏都收到了慈禧太后的命令。按照正常情况,他们收到命令后,会立即派出军队,星夜兼程,奔赴京城,解救八国联军对京城的围攻,保护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安全。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私自与洋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西方列强保护上海的安危,东南地区的总督、巡抚保护长江下游和苏杭地区的安危,没有派一兵一卒北上。
这时候,只有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接到勤王命令后,带着几百人马匆匆北上,开始了悲壮的勤王之旅。
李秉衡,字鉴堂,辽宁庄河鞍子山人,生于1830年,以捐纳进入官场,历任山东莘县县丞、山东莘县知县、直隶省冀州知州、直隶省永平知府、广西按察使、安徽巡抚、山东巡抚等职。以捐纳身份而官至封疆者,在清朝并不多见,雍正年间的李卫算一个,光绪年间的李秉衡算一个。
晚清时期,大臣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和派,一类是主战派。李秉衡是坚定的主战派。
他在担任广西按察使时,适逢中法战争爆发。面对咄咄逼人的法军,李秉衡毫不畏惧,与老将冯子材一起分工合作,并肩作战,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奉旨赴广东办理防务的湘军名将彭玉麟赞道:“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这里的两将,当然指的是李秉衡和冯子材。
甲午战争爆发后,李秉衡作为山东巡抚,再次身处前线。李秉衡面对连战连败的不利局面,没有退缩畏敌,但也因为过于死守烟台,没有及时救援刘公岛,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负有一定的责任。李鸿章赴日本参加马关谈判时,李秉衡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坚持抗战到底:“臣虽老怠,愿提一旅之师,以伸积愤,即捐糜顶踵亦所不惜。”可惜,《马关条约》的签订已成定局,不是李秉衡所能左右的。
1897年11月1日,山东发生“巨野教案”。德国趁此机会派多艘军舰,强行占领胶州湾。李秉衡不甘示弱,派出军队进行抗争,维护领土完整。然而,清廷在德国的武力之下,被迫与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将山东变成德国的势力范围,李秉衡等主战派官员被罢免职务。清廷想把李秉衡转任四川总督。德国人知道后,进行了干涉,清廷只好作罢,让他出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
李秉衡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手里没有多少实权,手下也没有多少兵。他北上勤王时,把手下全部人马凑齐,也只有几百号人。李秉衡带着几百人马来到京城,觐见了慈禧太后,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朝廷安排一些兵员给他。慈禧太后让他找军机大臣荣禄,荣禄虽然奉命管理兵部并节制北洋各军,但大战之前能够调动的兵员相当有限,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怎么办呢?李秉衡请荣禄下一道批文,由他自己根据批文招募1万人马。荣禄担心临时抱佛脚,招兵已经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也没有答应。
李秉衡无可奈何之下,说:“你总得给我点枪炮、弹药吧?”荣禄依然拒绝了,让他到山东去自行解决。
李秉衡没想到自己一番报国情怀,竟然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只好以曾经担任山东巡抚的身份,招募了500余名来自山东的义和团。随后,有4支从外地赶来的勤王队伍,被慈禧太后划拨给他统领。
接下来,李秉衡带着这1万多人杀出京城,直奔天津而去。李秉衡认为,八国联军重点围攻京城,天津必然空虚。此时攻击天津,能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迫使八国联军回师救援。
然而,李秉衡等人来到通州以东的杨村附近时,与八国联军迎头遇上。清军人数虽多,却是乌合之众,一战之下即四处逃散。
李秉衡转眼间又成了“光棍司令”。悲愤之余,李秉衡让不愿离去的忠诚手下各自逃生,随即服毒自杀,以身殉国,时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