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江湖,浪悠悠,五湖四海任我游,穷家无钱需要我,富家照样把我求,他有白银堆北斗,我有手艺度春秋……”程耀根的小说《补锅匠》中对补锅艺人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画。曾几何时,补锅匠人走乡串里,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同样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耒阳东乡的十里八镇,也有一位挑着担走村串户,一路走一路吆喝着补锅的匠人,他就是补锅工匠——梁中锋老人。
老人的家位于城东郊的竹市新桥村。进入村道,路面落叶纷呈,秋的萧索倏然而至,车在行进中,不时地有小鸟在天空中飞过,田野中的电线杆直直地矗立,好似一个个守卫家园的卫士。一排土砖盖成的瓦房里,住着七十八岁高龄的梁中锋和他的老伴,在四周一栋栋镶着各色崭新瓷砖的新式楼房面前,老人的居所显得有些突兀。
一踏入老人的家门,随行的老麦激动地握住老人的手:"对,您就是我们要找的梁大爷,小时候对您印象非常深刻!"老麦自小本乡长大,不止一次地见过老人补锅时的样貌。眼前的梁中锋老人虽已是古稀之年,须发皆白但精神矍硕,衣着朴素干净,在他身上已然看不出当年补锅匠"一脸墨黑尽灰尘"的模样。他的老伴今年七十六岁,两人相濡以沫半个世纪有余。主客寒暄几句落座以后,梁老慢慢给我们细述了学手艺做手艺的历程以及他们的风雨人生。
梁中锋是子承父艺,他的父亲年轻时拜了一个衡阳的师傅为师学习补锅技艺,当时,耒阳很少有人会这名手艺,但凡乡村偶有几个补锅匠都是来自外省或衡阳的。梁中锋的父亲聪颖好学,深得师傅欢心,那位师傅带他的父亲学手艺足足有五年之久,把一手绝活毫不保留地传给了梁中锋的父亲。后来也正是凭着一手好手艺,梁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养活了一家老少七口人,甚至还让梁中锋及兄弟读了几年学堂。梁中锋从小就看着父亲补锅,耳濡目染,稍大一点就能跟着帮忙,随着年龄的增长,补锅技术也是日益精进,逐渐远近闻名。
应我们之邀,老人家搬出了当年吃饭养家的家什,一担箩筐,一头放着近一米长的手拉风箱和小木凳,另一头放着火炉、锤子、铁片以及小陶罐等。虽然这些家什已久未使用,但老人家却总舍不得丢弃,仍保管得得很完整。
看到自己的家什,老人家的目光有些许依恋,犹同舐犊情深的老骥,迫不急待地要为我们演示补锅的过程。于是大家伙一起帮着把家什挑到房前的宽敞地上,老人虽动作迟缓但兴致高涨,把箩筐里的小凳拿出来摆好往上一坐,俨然又回到了当年的岁月。
只见他把风箱和火炉挨个摆好,用一根铁管连接好风箱和火炉,然后又在箩筐里摸索着找出三根大铆钉,在地上钉成一个三角形,简易的三角架就成功了,它的作用是用来放锅子的。老人再拿起黑黑的小陶罐放进火炉,我仔细地端祥着,那陶罐仿佛一件精巧的古董。老人说陶罐是白泥做的,用来盛放铁水,陶罐里同时放着几根小巧的泥勺子。
准备工作做完后,就可以起炉开工了,点了火后再往火炉里放木炭,老伴也过来帮忙,把一个破了洞的铁锅架在三角铁钉上,然后拉起了风箱。
眼前这一幕我看得入神了,思绪不由地飞远,儿时记忆的画面也浮现眼,想起了幼时的乡村,补锅匠浑厚悠长的声音在村头巷尾响起,村里面大妈大婶们从旮旯角落里寻出破旧的铁锅和盆子,小孩子们欢快地跟着看热闹,看稀奇。也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花鼓戏《打铜锣补》:"男匠一边补锅唱着:'手拿风箱,呼呼地响,火炉烧得红旺旺',妻子拉着风箱应着声:'我把风箱拉',男匠又唱:'我把锅来补……"好一幅温馨的画面,男人补锅,妻拉风箱,一人拉一人补。这拉出的是风声,是烈烈焰火,也是对生活的期盼与热情。这补的是漏,补的是锅,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老人一边用铁锤 敲打破锅一边继续说:"补锅的关键在于看清漏洞,修平剪裁好漏洞,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要经过剪裁、敲打、修补、磨平等复杂工序,其中以敲打最为费工,如果敲不细致,锅就补不好,容易漏水,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是出不了师的。";"其次的关键是火候,火候到家,铁水温度适宜才容易粘合破洞,最后流程就是在补好的漏洞上用刷子刷上一层黄泥,这个作用是为了糊住缝隙使锅不漏,经大火烧后会更结实。"两位老人一边说一边忙,我们虽然不是很懂,但还是饶有兴趣地看着听着。不一会,火炉里的火已旺起来了,锅的漏洞也已修整好,梁老用火钳夹起陶罐,把铁水倒在左手掌心的石棉布上,随着"滋溜"一声响,在一阵火光四溅、烟雾缭绕中破洞如同贴上一朵鲜红的花,老人再用一根棉布短棍细细压紧破洞,随后刷上黄泥。至此,整个补漏才算完工。从准备工具到修整铁锅和起炉补锅,时间已过去半晌午,老人抬手擦着额上的汗,那是一只如干柴般布满皱纹的手,因为长年累月的劳作,手指头已都变形。看完了补锅的过程,我内心对辛苦劳作的老匠人充满了敬意。
补完锅后回屋交谈中,梁中锋的老伴告诉我们,梁中锋的父亲跟师学艺后,一直待师如父,甚至最后为师父养老送终,直到现在师父的后代还和他们家如亲人般互通往来。正是受了父亲的这种品德影响,梁中锋当年从艺时对待乡里的五保户、困难户一律免费,对待邻里乡亲更是和睦有加。现在老俩口偶尔出门很多乡亲在圩上看到他们都是赞不绝口,非常热情。
我想,一个人的美除了外表美,能力技艺美,更重要的是要美在心灵。梁中锋艺人就是这样一位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传承着这份传统手艺的心灵美的劳动技匠。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补锅这份技术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没有人学、没有人会这门技艺了。我不禁感叹,时光 的流逝总是会带走许多东西,曾经的人,曾经的物,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时光会给我们留下一些什么,留下一份或辛酸或美好的回忆。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也许只是把这份技艺用文字、用图片记录下来,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供后人翻阅忆旧,也将一份童年的记忆封存,历久而弥新。
夕阳渐渐西下,霞光照进老屋,我们要返回了,老人颤颤巍巍地相送,回首挥别两位老人,内心里深情祝福:愿二老安康长寿!
作者: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