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武德二年,刘文静被杀之后,李靖离开秦王府,被派往信州投入李孝恭麾下。在路上他先帮李瑗解决了金州附近邓世洛的蛮贼武装,等他赶到硖州之时,又碰上了正在死磕萧铣的许绍。许绍成功的经略硖州,令已经势如中天的萧铣坐卧难安。于是萧铣一方面利用自己水军强大的优势,派遣大将陈普环组织舰队沿长江三峡逆流而上,另一方面则派人四处联络煽动巴地的蛮族首领,一时之间,李靖和许绍的周围烽烟四起。
萧铣对于这种局面当然不会放过,梁军对于江北硖州的攻击虽然没有成功,却成功控制了长江南岸的三峡出口,(北周在三峡出口处的南岸设置有要塞安蜀城,与夷陵隔江相对,在安蜀城之东南,南朝陈设置有荆门镇,唐初萧铣进攻硖州的许绍没有成功,但是还是拿下了长江南岸的据点。)也就是说许绍其实并不能阻止他和长江上游的水路交通,于是他派遣将军陈普环组织舰队溯江而上,试图连接远在三峡之上的阇提。
萧铣所控制的长江南岸的三峡出口处,图/网络。
不过实际上,萧铣派出的正规军并没有走的很远——陈普环的舰队,从江陵出发,只前行到西陵峡一带,就被许绍的部队追击,许绍派遣了自己的硖州录事参军李弘节(李弘节这个人后来在唐朝官至桂州都督(依据《贞观政要》),爵清平公(依据《新唐书.地理志》),据说贞观十九年的时候还当过工部侍郎(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依据其名字的特征,鄙人怀疑其人可能是李伟节的兄弟或则同族兄弟,据说他有一个儿子名为“李道素”的,后来发掘过墓志铭,明确记载其是陇西李氏,很想找来看一看,一解心中疑惑。另外李伟节的曾孙女的墓志铭也发掘出来了,名为《《陈公夫人李氏墓志》;有机会也要找来看看。从李靖南下投许绍以及李弘节后来任职桂州都督这些事情上来看,这两人之间也许还真有那么些亲缘关系。)和女婿张玄静率部在西陵峡成功阻击了陈普环的西进舰队,生擒陈普环本人。——从江陵出发到硖州的水路距离大约是150公里不到,直线航空距离大约是100公里,而从硖州到西陵峡西端的直线航空距离大约是60公里,水路距离则大约为80公里,西陵峡东端出口处的南津关距离硖州大约只有几公里的路程,只是我们并不清楚陈普环具体是在西陵峡的什么位置被许绍抓住的呢。
唐代地图中的自江陵至硖州距离,图/网络。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其实萧铣的这个宏大计划,距离成功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陈普环已经抵达西陵峡最西端的香溪口,此处距离夔州治所奉节县依然有大约120公里的航空距离——实际水路距离大约为130公里左右。而从夔州继续往西,到开州(今重庆开县)的航空距离为大约110公里——沿途多是起伏不定的山区,如果继续走水路,需要由长江上溯到云阳县再经彭溪河到达开州——从奉节到云阳航空距离大约80公里,由于河道较直,实际水路距离大约在90公里以内,而从云阳到开县的航空距离大约为40公里,而由于河道极为曲折,实际水路可能要在80公里以上——也就是说,由奉节至开州的实际水路距离大约在170公里左右——即,陈普环离和阇提会合至少还有300公里左右的路程。萧铣主力几乎还没出自家大门,就被人堵在门口一顿乱揍打残了,还让人劳师千里去远征,那不是一个笑话么?
当然,阇提的土著武装,对李孝恭还是有相当威胁的,——关于阇提这个人,《旧唐书.萧铣传》称:“东平郡王萧阇提”,而《旧唐书.许绍传》称:“开州贼萧阇提”,萧可能是梁政权的赐姓,书中称为“开州贼”而不是“蛮酋”,显示此人应该汉人或者汉化很深的土著,肯定不是食人生番,至于“阇提”,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词,作为印度教词汇,它大致表示“种姓”或者“亚种姓”之类的意思,而在佛教中“阇提花”是修行的重要道具,所以这个人的名字同样与当时流行的佛教信仰有很深的渊源,联系梁朝的开国者萧衍的经历,搞不好这个萧阇提还真是萧铣的远亲——李孝恭驻在夔州,一时间竟然被打得抬不起头来。
图/网络。
李靖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向西进入开州、通州方向进剿冉肇则的另一股蛮族武装的。(冉氏、向氏等都是巴地的土著巨姓,因此这个冉肇则肯定是个蛮族首领没问题。)
《旧唐书.李靖传》称许绍为“硖州都督”,那肯定是不正确的,其一:武德二至四年间唐朝并未设置“*州都督”这样的职务,当时实行的是总管制而非都督制。其二,硖州当时没有设置总管府,而是隶属于夔州总管府——根据《旧唐书.地理志》即可获知——夔州下 隋巴东郡。武德元年,改为信州。领人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管夔、硖、施、业、浦、涪、渝、谷、南、智、务、黔、克、思、巫、平十九州。也就是说,许绍的职务应该是硖州刺史而不是硖州总管或者硖州都督。
前面说到许绍派出的追兵在三峡下段的西陵峡成功追上了萧铣的陈普环舰队,并击败俘获了他们。大概刚好在这一时期,李靖也到达硖州,许绍正值用人之际,一看李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顶着李渊要杀他的诏书把他保了下来。在击败了陈普环舰队之后,硖州和夔州之间的交通终于恢复,而此时李孝恭正困守夔州城顶着周边蛮族的围攻而焦头烂额,许绍决定派他去增援李孝恭。
于是李靖与萧阇提双方先在夔州(今重庆奉节)附近爆发激战,当时冉肇则与萧阇提连兵数万,阻止夔州与四向的交通,本来根本不把李孝恭那点部队放在眼里。李靖出其不意,只率了八百精锐,一战即击破冉肇则的主营。冉肇则大败之下,丢弃大军仓皇出逃,一路向西逃回开州(今重庆开县)——距离夔州水路行程约170公里。冉肇则东进不成,于是在开州重整军备后决定向西发展,向西攻克了距离开州大约60公里的通州(隋通川郡)。
李靖解了夔州之围后,继续以精锐紧随冉肇则跟踪追击,一直追到开州,乘冉肇则主力西进通州而后方兵力空虚之际,一举攻克开州。
李靖击破开州之后,主力继续西进至通州东部地区,即今日四川省开江县境内。冉肇则听闻开州的主基地被人端了,急忙回师东向。李靖于通州境内大致即今日四川省开江县宝塔坝乡玉皇观村(一带借助地形设置伏兵,突袭正在行军的冉肇则部,一战而击斩冉肇则。(《旧唐书.李靖传》:后又要险设伏,临阵斩肇则,俘获五千余人)(开江县宝塔坝乡玉皇观村有小地名“李靖垭”,据说就是后人因纪念此役而命名。并且当地还曾经出土过一些据说是唐代所立的古碑。))
唐代地图中的自夔州至开州的位置,图/网络。
另一方面,没有了蛮族的助战,蛮族的开州主基地又被李靖给端了,加上萧铣的援军又指望不上,萧阇提自然不是李孝恭的对手,内外交困之间,结果在夔州附近也被李孝恭击斩。
开州、通州二处的蛮族叛乱事件差不多就这样算是平息了下去。搞定了这两个对手,李孝恭的夔州总管才算基本坐踏实了。——需要说明的是,通州和开州并不是李孝恭的辖地,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管夔、硖、施、业、浦、涪、渝、谷、南、智、务、黔、克、思、巫、平十九州。其中并无开州和通州。当时通州自身是设置有通川总管府的。
到武德三年的三月,经过李靖和李孝恭等人的合力清剿,这场几乎遍及山南道山区各个角落的蛮族叛乱才大致最终平息了下去。于是李靖向李孝恭提出,为了防止这些部族再次造反,让每一个蛮族部族的首领都派出一批子弟来夔州充当质子,当然名义上是参加唐军。这才算比较彻底杜绝了当地部族反复造反的危机。(两湖和四川的蛮族造反是有传统的,早在南北朝时候就这样,跟一个政权闹不和了就去投靠对面的那个,所以东晋南朝长期在这一地区设置有宁蛮校尉和镇蛮校尉,专门负责招讨这一地区的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