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部出宏义宫由玄武门进入太极宫,设伏于玄武门内,成功杀死太子与齐王,控制住了李渊。三天后,李渊放权,李世民被册立为皇太子。随后李世民便开始逐步权力交接、封赏功臣,而对于曾经的东宫和齐王势力,除了少部分斩草除根,大多数都被李世民安抚任用,不再追究,由此,玄武门之变后的震荡就这样逐步平息下去。
幽州大都督李瑗之死是一个相当意外的事件。李瑗在武德年间的履历现在大致还是比较清楚的,综合前述,武德初的时候他担任信州总管,主要任务是招抚巴地(今重庆地区),结果不甚成功。所以转变方向,主要目标改为招抚汉水以东沔水一带的豪强,但是结果显然也并不成功,所以只好往回退,大约在武德二年至武德三年间改任金州总管。到武德四年,李世民夺取中原,唐朝方面开始大规模的攻占长江流域的军事行动,这个时候李瑗进占襄州,由于历史的原因向来有“江陵人怕襄阳人”的说法,从襄阳出发攻取江陵是便途,所以唐朝方面这时候任命李瑗为攻灭萧铣政权的总负责人——荆郢道行军元帅,但是很遗憾的是结果李瑗又把事情搞砸了,被李靖伙同李孝恭抢了大功。
图/网络。
当然,打仗不行并不影响李瑗继续升官:武德五年,李瑗转而出现在河北官场上,这一次他的职务是洺州总管,由于洺州是山东道行台的驻地,因此李瑗调任洺州实际上又是升职了。然而同以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又把洺州的事情搞砸了——负责招讨刘黑闼的淮阳王李道玄意外战死,吓得李瑗竟然连夜丢弃洺州出逃,结果河北南部大部分都被刘黑闼重新占领。话说傻人有傻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竟然也没有阻挡李瑗继续升官的步伐:武德六年,原本割据一方的幽州总管罗艺放弃割据只身入朝,朝廷控制幽州之后,为了加强统治任命李瑗出任幽州大都督。幽州是北方重镇,靠近契丹和突厥等游牧民族,李瑗不善征伐,于是朝廷又任命了在平定洛阳的战役过程中大放光彩的王君廓率部驻扎幽州支援李瑗。
大概是由于年龄的关系,李瑗和太子李建成一向走的比较近(李瑗生于公元586年,李建成生于公元589年),在两党争夺储君之位的过程中他可能更多倾向于太子一党——也许有实际行动,所以当听说建成元吉一党在玄武门之变中被秦王团灭以后,他内心就非常恐惧,担心秦王党清算的大棒会落到自己头上。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以后,借着李渊的名义派遣通事舍人(中书省下属的高级联络官)崔敦礼(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籍贯雍州,据说其祖先是博陵崔氏移籍雍州的始祖崔挺。)前往幽州招李瑗入京——当然以太宗本人的计划,未必就是要直接置他于死地,但是应该说把他放在够得到的地方控制起来的打算肯定是有的,而李瑗自己也明白,一旦离开幽州进了长安,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关要杀全凭别人的眼色了,凭着自己和建成一党的那些勾当,如果秦王一党抓住不放非要整出点事情来,那还真是想躲也躲不了。怎么办呢?当然不能束手就擒。劳资不去长安,要去那也是去坐龙椅。
前太子李建成剧照,图/网络。
他惦记上了一个人——王君廓。
老王起家群盗,籍贯并州,虽然曾经挂靠在瓦岗军名下,但是其实是比较独立的一股势力,后来投靠李唐,被任命为右武卫将军,并参加了李世民组织指挥的洛阳——虎牢战役。在平灭郑夏的过程中,王君廓的个人技战术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个人表现极为突出,他曾经以十三人击退上万敌军创造过中国历史上参战兵力对比最悬殊的战胜纪录之一,因此平灭郑夏以后王君廓在军内地位也日益巩固。武德后期罗艺入京后李瑗被任命为幽州大都督,由于他不懂军事,鉴于以前的教训,李渊于是征调王君廓协助李瑗驻守幽州,老王因此成为武德后期河北道北部地区的实际军政负责人。为了拉拢他,李瑗也是花了一番功夫的,甚至向老王表示过两家联姻的意思。
在李瑗看来,自己与王君廓合作的时间并不比他跟李世民的时间短,王君廓跟着李世民混只是他麾下众多将星中的一个,而如果选择和自己合作,那么举事成功那就是万人之上的国家柱石,老王功利心重,有好处的事情的一定会抢着出头。
图/网络。
然而王君廓比李瑗更会盘算:以他自己的出身条件,如果不是立下不世奇功,这辈子也很难有机会登上宰辅之位,而面对已经攫取中央政权的李世民集团,再度造反夺权的美梦只有SB才会去做——他跟着李世民参加洛阳——虎牢战役的亲身经历和眼前这个饭桶李瑗的表现告诉他现实就是这样的。那么怎么办呢?与其跟着李瑗陪葬,不如借他项上人头为自己升官发财铺平道路。于是王君廓将计就计,开始千方百计撺掇李瑗造反:“京城里发生了变故,形势走向还不明朗,大王您是皇室重臣,受朝廷委托坐镇边境,手握几万大军,难道愿意就这么屈从于区区一个使臣?况且我听说去年赵郡王李孝恭不知因什么问题就被朝廷拘捕,迄今羁押,太子和齐王现在又是这样的下场,大王您和他们关系这么好,如果现在去了京城,还能自保不像他们一样的下场?”李瑗听后觉得这一番话有道理啊,去了就是死路一条,不能去,绝不能去。既有王君廓的口头支持,于是把心一横,干脆囚禁朝廷派来的联络官崔敦礼,正式起兵造反。
李瑗一造反,王君廓立功的机会就来了——李瑗手下有个亲信兵曹参军王利涉(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后来开元年间)想在李瑗面前争功,劝李瑗将军权交给王诜,然后再除掉王君廓。但是结果李瑗准备剥夺老王军权的消息不知怎么就泄露出去了,王君廓心想,反了你小子,敢对老子下黑手,也把心一横,于是直接带领手下跑去王诜家里截杀王诜。王诜当时正在洗头——古人头发很长,洗起来很麻烦——听说王君廓将军光临也来不及把头发擦干,赶忙手里握着湿头发就出来迎接,结果被老王出其不意直接砍下他的首级,然后宣布讨伐李瑗叛逆,鼓动麾下反攻幽州城。幽州没有防备,王君廓很快率部占领西门,然后前往监狱释放被李瑗囚禁的朝廷联络官崔敦礼,这时候幽州城中乱作一团,李瑗才知道发生了兵变,率领手下几百人披甲执刃前往救援,哪知刚出门就被王君廓堵上了,经老王一通恐吓说服,李瑗麾下几百人顿作鸟兽散,李瑗本人也被王君廓生擒后缢杀。
图/网络。
幽州的叛乱闹剧就这么迅速平息下去。这是玄武门变乱后发生在地方上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王君廓不等朝廷出兵就迅速平定,阻止了这一事件向本来就动荡不安的河北其他地区蔓延发酵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于唐初河北道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基于此,李世民当时对此评价非常高:武德九年十月,世民登基后赏赐功臣食实封,其中王君廓1300户,仅次于裴寂的1500户而与李世民的亲密谋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列。这在当时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58500石米的年入,按照明壁小姐《年薪千万人民币的幸福生活——用粮食本位换算初唐公务员工资》一文所提供的资料换算,大约至少相当于现代月薪80-100万人民币的样子。并且李世民直接任命王君廓接替李瑗为幽州大都督,兼领朝廷的左领军大将军——这是正三品职官,已经算封疆大吏兼朝廷重臣了,可以说是一时风光无限。而他的散官品位更是晋升为左光禄大夫。(不同时期的左光禄大夫品秩并不相同,具体到唐武德后期,左光禄大夫大致是正二品或者从一品阶,也就是行政待遇相当于副国级。)
李世民剧照,图/网络。
然而令人惊奇地是太原地区却并没有发生任何上规模的叛乱事件——作为当时天下第三位的军事政治中心,并州太原地区在唐朝政治生活中分量是相当重的,并且由于它是李唐发家的根据地,又曾长期作为元吉的自留地存在,因此虽然李世民在此地区也有所经营,然而该地区却终归不能算作李世民集团能够有效控制的地区。按照常理,这个本来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矛盾集中点,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应该会爆发激烈的冲突,但是现实却并未如此。这恐怕就是李世绩的功劳了。李世绩自武德八年太谷之战后授并州道总管,成为太原周边地区的战时军政负责人,如果说他没有支持李世民的话,那么并州政局恐怕绝对不会那么轻易实现平稳过渡的。所以说武德九年事变前李世民向李靖和李世绩两位的咨询工作绝对没有白做。李世民登基之后几乎是马上就正式任命李世绩为并州都督,也可见对其的信任。而李世绩在并州长达超过十五年的持续任职,更不应该被视作李世民对他的疏远——贞观七年,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李世绩以光禄大夫的位阶,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实际相当于现在以副国级实职待遇暂摄直辖市秘书长身份主持直辖市日常工作。如果朝廷对这个人不放心的话,应该把他扔到偏远的角落里,而不会在重镇并州一待就是十六年。
至于说李世民执政前十几年不让李世绩入朝的原因,其实也不难解释。因为朝廷当中副国级以上的实权岗位其实是很少的。价值比较高的当然是左右仆射之类,但是仆射职数太少,当时许多人排队等着呢,李世绩一个非关陇大族出身的年轻人论资历怎么说也得等很多年。而李世绩当时在并州已经是副国级政治待遇并且代理副国级实职,因此假如把他弄到长安而又不能确保很快当上仆射的话,等于说他的职权反而会缩小。这当然不行。所以后来李世绩入朝,除非是在明确准备提拔他当宰相的情况下,否则就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