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怎能有屠刀

2019-12-29   南方周末

(新华社/图)

不管是什么医患矛盾,无论是什么恩怨纠纷,都不应以医生的生命为代价,这是整个社会应该遵循的底线与共识。如果我们不能阻止砍向医生的屠刀,也许以后就不会有人再拿起救命的手术刀了。

2019年的最后几天,一名医生被人残忍地杀害,引起强烈关注,也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医患关系的关注。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医生杨文在工作中被一名患者家属残忍伤害,因伤势过重,虽经全力抢救仍然不幸去世。流出的监控视频显示,凶手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目前,杀害杨文医生的犯罪嫌疑人已经被逮捕。

凶手为何会对医生下如此杀手?背后的纠纷在网络上流传,但事实依然扑朔迷离。国家卫健委法规司负责人2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杨文医生被害事件不是所谓的医疗纠纷问题,而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近年来,中国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其中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伤害的事件逐年增加。

为了维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医院的医疗秩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医院的安保、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2013年,当时的国家卫计委曾经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很多医院的保安人员配置了钢叉等武器,以制止医闹者,甚至有医院的医护人员戴钢盔等防护用具上班。杨文医生被杀害之后,网上也有人呼吁在医院门口实行安检,禁止人员携带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医院。这些加强安保的措施,也许可以治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生面临的危险。但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只靠这些恐怕挡不住少数人的极端行为。就在杨文医生被杀害前2个月,甘肃省人民医院一位女医生也被之前的患者杀害。

需要从更深层次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并采取治本之策。在舆论场中,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抱怨,大多数都是“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医生态度不好”“医院为了赚钱过度医疗”等等。这些,都与医疗供给严重不足有着重要的关系。

经济学家周其仁曾测算,1978年至2005年,中国的GDP(现价算)增加了50倍,社会卫生总开支增加了78倍,其中个人医疗开支增加了200倍,但同期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只增长了76%,医护人员增加了75%。尽管近十几年来,中国医疗服务能力有了较快的增长(根据国务院报告,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医师360多万人,比2005年末193多万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增长了超过80%),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医疗需求的增长。这就导致医院人满为患,在总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产生了对医疗资源的各种争夺,矛盾因此而生。

医患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多数患者的医学知识不足,而医生由于工作太忙,没有太多时间向患者详细解释,这就有可能产生很多误解。而且现代医学仍然有很多不足,不仅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风险,也还有很多疾病没有办法治愈,但这些医学知识的普及,也需要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因此,在医疗需求增长的同时,医学知识的信息不对称并没有相应消减反而某种意义上鸿沟还在扩大甚至有时还裹挟情绪。

在医疗需要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医生数量不足,是中国医疗卫生投入跟不上需求增长的一个表现。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6.6%,而早在2013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超过了18%,大多数G7国家超过10%,34个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为8.9%。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彻底,让医生和患者均承受了很大的负担。这些都需要深层次的解决方案。

这几天,还有一件事轰动了医疗界,世界知名的医疗学术期刊《柳叶刀》用全中文刊登了一封中国麻醉医生写给已故父亲的信,他的父亲生前是一名外科医生。这位父亲,尽管曾经经历过医患矛盾,但在弥留之际还是希望儿子能够从事医学事业。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悲的是,今天,由于医患矛盾的恶化,很多医生都不再推荐自己的子女学医。

可以想见,不管是什么医患矛盾,无论是什么恩怨纠纷,都不应以医生的生命为代价,这是整个社会应该遵循的底线与共识。如果我们不能阻止砍向医生的屠刀,也许以后就不会有人再拿起救命的手术刀了。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