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此人误事,诸葛亮必能一统三国,刘备临终最想除掉他!

2020-09-16     星稀月暗

原标题:若非此人误事,诸葛亮必能一统三国,刘备临终最想除掉他!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的决定性战役。而此次北伐又是诸葛亮准备最为充分、取得影响最大的一次北伐。故而,街亭之败,很令倾向于蜀汉一方的后人们而惋惜。对于街亭失守,很大原因在于马谡刚愎自用,违背诸葛亮的指令而在山上扎营之故。但是大家却忘了一件事是谁重用马谡为先锋,最终造成了街亭失守,此人正是诸葛亮。

然早在刘备临终之际就曾对诸葛亮说:“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临终的意思十分明确,就是马谡误国,不可用,但是诸葛亮却违背了刘备的临终遗言。这究竟为何?

马谡是从荆州跟随刘备进的四川,其后又在绵竹、成都等地做地方官员。马谡这个人才气过人,好谈论军事。因此丞相诸葛亮也很佩服他的军事计谋。然而刘备凭借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属下官员将士的辨识能力,认为马谡偏重于理论而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并不喜欢马谡。

而在刘备去世之后,马谡却通过几件事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给诸葛亮一个错觉,自己是可以担当大任的。诸葛亮征南中孟获,便是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而诸葛亮在世之时南中孟获在无反叛,说明马谡的计谋是起作用的。南中平定后,面临着一个治理的问题和如何防止反叛的问题。诸葛亮依然采取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蜀军在南中不留一兵一卒,让孟获等在当地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人物出任官职。

在确保国内稳定之后,诸葛亮终于确定北伐,在这次北伐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街亭之战,一条长达十几公里、宽约五、六公里的山谷地带。在如此的开阔的山谷地带“当道扎寨”,很难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就意味着将与魏军正面硬杠。而马谡的兵力是少于魏军,并且因为马谡是初上战场,根本不知道水源的重要性。

相反与马谡对战的是张郃一位老将,张郃却没有选择攻山,而是切断了蜀汉大军的水源,若是张郃硬行派兵往山上冲,马谡的居高临下多少还真有点用,可他不玩这个,他玩断水,这下马谡便被动了,接下来张郃更纵火烧山,蜀军不战自乱。随后张郃乘势进攻,蜀军果然大败,遂失去街亭。而以蜀汉的国力也派不出多余的兵力支援马谡。

从这一过程来看,马谡只知自己才智过人,却不晓得自己欠缺才能,首先就是实践判断能力。布阵在山上,不是说完全不可以。但你要清楚了解对手,根据对手来做灵活改变;其次就是组织运营能力。最后一点就是完整谋略的协调应变能力。身为智囊,应该对自己的战术设想有一个完整的思路,这都说明马谡只适合当一个参谋,而不是上阵打仗的将帅。

马谡铸成大错,自知必死无疑,潜逃不成,被诸葛亮下狱。按律斩首,也就是演义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因为知人不明,导致准备了两年的第一次北伐失败,上表请求自贬三等,从丞相降级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诸葛亮一生谨慎,廉洁奉公,对蜀汉忠贞竭力,鞠躬尽瘁,是后世人臣之表率,但是在用人方面确实不如刘备。

诸葛亮没有刘备识人的能力,也没能听信刘备的话,最终导致北伐的失利,若非是马谡误事,诸葛亮必能一统三国,这也是为什么刘备临终最想除掉马谡的原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9gglXQBURTf-Dn56I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