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能够举一反三,而自己的孩子即便很踏实很努力,但是做作业很费劲,根本不懂灵活变通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的时候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而自己的孩子哼唧哼唧说了半天,还说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有的孩子处理事情的时候干脆果断,而自己的孩子做事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缺乏条理,搞得一团乱呢?
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孩子从小就开始了思维训练。
20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长期研究和观察中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改变的。越早进行思维训练,孩子长大之后就越有出息。
为了改变教育现状,约翰·杜威潜心撰写了《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
众多老师和家长们使用了书中介绍的思维训练方法,从小训练孩子,从而让孩子的素质大大提升了,让孩子变成了乐观、活跃的实用主义者。
父母的思维能力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们必须做出改变,从小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从探索、语言、观察等不同的方面,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孩子成为思维高手。
1、如何训练孩子的探索思维?
约翰·杜威介绍说,游戏是最好的训练方式。游戏不仅是玩,还含有许多智慧的因素。
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将这些玩具所代表的意义组织起来,编排分类,再把他们综合联系起来,这就是思维的表现。
约翰·杜威提醒我们,孩子对游戏的态度,往往比游戏本身更加重要。游戏的态度往往是一种自由的态度,孩子很可能在游戏中沉溺于无边的幻想,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孩子,将他对游戏的态度逐渐转化为探索的态度。
比如,在玩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让他搭一个城堡。他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搭建不同的造型,我们可以要求他:“在城堡中会有公主,还会有强盗,那就需要有勇士来拯救他。”
有了故事和目标,孩子就会去想象,公主的城堡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了阻止强盗,勇士会搭建什么样的防御墙来保护公主。
在搭建城堡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去尝试更多的可能,这也是孩子从自由的游戏转向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开发孩子想象力,培养他的探索思维的时候,需要规避一些思维误区。
比如说,我们大人可能会觉得无聊和乏味,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因此很可能会不让孩子去做。
这种想法就错了,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情景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奇妙的世界,而且充满了教育意义。
2、如何训练孩子的语言思维?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运载工具。
关于如何改变语言习惯,让语言成为精确而灵活的理智工具,作者给我们提供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扩充孩子的词汇量。我们要带领孩子多多阅读,并且带他多去接触一些事物和人。需要注意的是,说话流利不代表孩子有很大的词汇量。
其次,我们要引导孩子精准地阐述这些词汇的意义。小孩子可能会把自己看到的第一匹大马叫做“大狗”,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很快纠正孩子,就会限制孩子的语言思维发展。
我们可以提醒他:“想一想,狗是怎么叫的?狗的耳朵跟它一样吗?”通过对比,让孩子发现马和狗的不同,孩子理解之后,一旦再提到马,孩子的脑海中自然就会联想到马的画面了。
最后,我们要帮助孩子养成流畅的口语表达习惯。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要怕孩子出错。比如两岁多的孩子,语言逻辑能力是混乱的,他想要一个苹果,可能会说:“妈妈,拿一个苹果给你。”在他的意识中,你和我分得不是特别清楚。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说错话而责怪,这样孩子很可能就闭嘴不言了。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我们可以重复他的话:“好的,你是说,妈妈给我拿一个苹果是吗?我这就给你拿。”
3、如何训练孩子的观察思维?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自然的愿望,希望扩大对人和事物的认知范围。简而言之,就是求知欲。
这种对知识更充分、更亲切的观察要求,有助于孩子去理解,形成更复杂的思维。
求知欲这跟普通的观察不同,它是一种孩子自我扩充、自我实现的愿望,它会促使孩子主动观察。
建议可以从故事和戏剧入手,为孩子引入一些戏剧性的悬念,或者是他感兴趣的情节,帮助他启发思维。
比如,下过雨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一只蜗牛。在孩子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营造一个故事场景,告诉他:“这只蜗牛出来散步,但是它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呢?”孩子会被这种戏剧性的悬念所吸引,进而帮助蜗牛寻找妈妈。
这种观察一定要是科学的观察,也就是引导孩子为了达成目标而观察。我们在一开始可以向他提出疑问,让孩子通过观察加以推测,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跟孩子一起进行验证。
科学的观察,可以充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而孩子通过思考之后,观察力也会变得更加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