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喻对话张华:许多家长忽视的,正是教育最重要的常识

2022-05-31     未来春藤

原标题:老喻对话张华:许多家长忽视的,正是教育最重要的常识

不管是疫情期间的网课,还是“双减”后大量培训班的关闭,家长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的学习方式?

这一期的“畅所喻言”,未来春藤创始人老喻对话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

一、未来新常态: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

张华:10年前,少年商学院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做素质教育,很多人都觉得不太靠谱。因为大家都认为,素质教育是线下的,实践的,有老师带队的。

少年商学院有一门叫“小小生活创意家”的设计思维课,线上发起每周一节直播课,4周的时间线下自主完成一个项目。

一个月之后,一个孩子重新设计了家里的榨汁机,一个孩子发现小区里面的老年设备存在风险,他跟管理处沟通之后进行了改进。

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发现了小区的垃圾桶并没有满,但外面堆了很多垃圾。

他采访了小区的20多个人,得到的反馈是垃圾桶离路边有点儿远,比较矮,颜色又灰暗,于是他做了一个墨绿色的鳄鱼垃圾桶。

后来,在一次英语演讲大赛中,别人都在讲自己拿了钢琴几级、编程几级,他把这次做项目的经历讲了出来。

他说自己虽然性格内向,但善于发现生活当中一些不被关注到的事物,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助到别人。

当时,全场评委包括那些老外站起来给他鼓掌。

还有一个天津男孩,2015年就是我们的学员。

2017年他的妈妈患绝症,爸爸要带妈妈到日本看一个名医,当时11岁的他独自在家里面至少一两个月。

一个月后,爸爸回了一趟家,发现孩子在父母离开之后两个星期就辍学了,爸爸顿时大发雷霆,孩子默默不作声。

当天晚上爸爸发现家里面摆满了英文文献,都是从天津图书馆借的,还有一些打印的资料。

孩子说我想把学到的批判性思维、检索信息的技能用起来,如果检索到一些有用的医疗信息,能够延长妈妈的生命,或者缓解疼痛,我觉得比上学更有价值。

我认为,如果要聊孩子未来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结合是亘古不变的一件事。

二、未来,线上线下的学习意味着什么?

张华:现在是2022年,5年之后,当说起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您认为会呈现怎样一个画面?

老喻:我们家老二特别喜欢看Youtube,什么都看,有的是讲历史的,有的是特别搞笑的。

有一次,我跟他聊起一些比较复杂的话题,类似于通货膨胀之类的,结果他竟然能够讲清楚,我好奇他从哪儿知道这些知识,他回答自己在网上看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就是要从网络上获取知识。

过去说数字世界的知识过于碎片化,但这种碎片化有一个优点,就是更加发散,你能够顺着某一个线索钻得更深。

从学习方式来说,一方面网络就是孩子原生的土壤,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速度会更快。

海外学校还特别强调学习社区的自由的氛围,孩子随便坐,桌椅摆得比较灵活,教室旁边还有帐篷,哪个孩子心情不太好,或者有点儿沮丧的时候,可以去待一待。

我想象中,未来的学习场景——

首先,线上和线下在功能上会有一个划分。

那些需要灌输的、快批量生产的知识可以在线上高效解决,因为线上可以有名师,可以更加智能化,可以为你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线,而把课堂和老师留给需要面对面接触的部分。

其次,社区的氛围会越来越实际。

虚拟技术越来越强大,从一开始的视频可视化到人机交互。

我有两几个VR眼镜,戴起来还是有点儿晕的。我相信技术一定会到达某个临界点,生理上的区别被克服之后,未来的线上社区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张华:在做记者的时候,我采访了近100个企业家,我会问对方,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妈妈,你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你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等等。

创业之前,我总结了两句话,就是从这些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家身上得到的。

第一句话,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延展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

第二句话,我们陪伴孩子时间的总时长有限,但高效陪伴是一门值得深度研究的课题。

关于知识广度,我们有很多非常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方式,除了在选择合适内容方面费点儿心思,其他方面今天的家长根本不用担心。

关于思维深度,我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背后的核心都是人,经过科技、人工智能、AR、VR这些变化之后,本质依然是找到一种更好的人和人之间链接的途径。

未来线上学习,除了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场景更逼真,交互更容易,小组讨论不再用zoom或腾讯会议之外,有没有可能构建游戏化学习场景。

比如让孩子穿越到乔布斯当年被赶出苹果公司的会议室,孩子可以旁观一下,甚至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弹幕。

马斯克为6个儿子创办了一所学校,学校的面试题目是将10个视频放到10个场景里面模拟。

有关于道德准则的,离职之后你把自己在公司创作的知识产权拿出去卖,让小学生讨论。

再过5年,马斯克儿子都不在这所学校了,但会有交互更加深度的场景让孩子参与。

线下是必不可少的,加拿大、德国、瑞士甚至日本、新加坡,都非常流行学徒思维。

世界上任何一个非学校、非兴趣班的专业人士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师傅,孩子都可以向他请教。

总结一下,围绕思维深度,我有两个观点:

第一,线上的场景更加纵深,人跟人交互更加逼真,除了师生之外,还有一些社会上重要的人所在的场景和故事的背景。

第二,线下的学徒思维可能会瓦解兴趣班,很多年轻家长不再会报兴趣班,而是找到一个能够给孩子点拨、启发的师傅。

三、面向未来的学习,一定要回归本质

老喻:我曾经跟一个非常资深的教育专家聊过,几百年前有很多伟人、文学家,他们的学习资料非常少,没有现在我们拥有的一些工具,为什么他们还是可以达到相当深的境界?

有一道关于概率计算的题目叫“赌徒分钱”,以前我觉得几百年前概率刚刚有,这道题目肯定很简单。

最近我自己算了一遍,结果只能用大吃一惊来来形容,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题目,以前的人来理解它,是一个太大的挑战了。

帕斯卡是最早参与到概率研究的,国内外的这些先行者,他们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有自己要跨越的关键一步。

跨越这关键的一步,如果不依靠外部的工具,那这种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一定是人人都有的某些东西。

这就可以推出来一个结论,人类先天就拥有一个最好的思考机器,就是宇宙间已知的最强大的计算机——大脑。

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他的小镇,凭借与生有之的大脑,他就可以钻研得那么深。

但是,极有可能我们在犯一个特别大的错误,用成人化的那一套东西把我们自身强大的大脑给格式化掉了。

每一个孩子被交到父母手中,送到老师身边的时候,他们随身携带了一台跑得最快的计算机,老师却说所有人把自带的计算机砸掉,我给你们发一个算盘。

面向未来的学习要回归到人的本源,人是如何诞生的,人是如何存在于宇宙的,大脑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如何去认知它。

张华:我想起了亚里士多德,他啥都懂,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出现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多。

有人会说一些外因,他们很闲,他们没有干扰。这都是非成长型思维的回答。

我是这样思考的,帕斯卡也好,亚里士多德也好,达芬奇也好,他们在做两件事情。

第一,善于思考,找到学问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基于人,或者基于创造价值。

达芬奇描述飞机最初的模型,大胆地把想象力发挥出来,基于的是能不能创造价值,能不能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

您刚才说传统教育在犯的错误,就是把过去人类最精华的学问放在一边了,或者越来越疏远了。

人工智能时代,元宇宙时代,无论技术怎么发展,父母都应该引导孩子去寻找真正的兴趣、才情、哲思、大胆、品位,这些也是在机器时代,不会被取代的一些能力、思维和品格。

所以,能不能回到学问本质,能不能回到创造价值,能不能激发孩子超越机器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父母在提升自己之外,规划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四、家长忽视的,可能是教育最重要的常识

老喻:为什么我们会忽视一些特别本质的东西,背后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教育是一件特别农业化的事,是一件很手工业时代的事。

在我们脑海中,传统农业是落后的东西,现在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智能化的、元宇宙化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夹层,盖住了大脑才是宇宙里面最厉害的计算机的事实。

我接触到很多家长,他们都认为教育孩子得憋大招,几乎把所有时间排得满满的,假如有10分钟没学到东西就着急。

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身边的父母。

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就会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自己才是小树苗旁边照耀时间最长的太阳,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多雨水的提供者。

几乎所有谈及家庭教育的,都会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讲家长不对,你们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家长就更加着急了。

张华:说到家庭教育,家长应该给孩子的,第一件事情是力所能及的高效陪伴。

当年采访100多个企业家,他们做的就是在日常用街头智慧高效陪伴孩子。

我们家老三今年六岁,前两天我回家吃饭,他拿了家里几个纸杯在玩。

我就突发奇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关于玩杯子的游戏,在家庭里面游戏化思维是最好的带动气氛的方式。

结果我一查,有一个叫做“竞技叠杯”的游戏,我就找到这样的视频,对儿子说你可以看一看,这个挺好玩的。

像这样的陪伴,既激发了孩子的思维,孩子又从爸爸妈妈身上得到了一些滋养。

第二件事情是你跟孩子有没有共同的爱好。

哪怕你是一个乡镇的妈妈爸爸,你也可以陪孩子到田间抓蚂蚱。

第三件事情是才情。

我们通过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发现孩子在看完世界,或者听完一些人类智慧的通识课之后,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了15岁的时建立目标感。

许多家长正做的,要么在想自己的时间、精力、智力不够,要么就是给孩子定个目标,考清华北大、哈佛、耶鲁,这本身不是目标。

斯坦福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到,目标感要满足三个条件:对自己有价值,对社会有意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衡量。

名校出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推动社会进步,自己也很开心,这叫目标感。

老喻:这几年我从事教育,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案例,我就发现家长们都很着急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他们觉得把硬通货的事情给解决了,以后就慢慢来。

一个教育学硕士分享过一个特别经典的案例。

父母特别希望孩子快速提分,然后就找到他,在教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个孩子特聪明,学习根本就没问题,但他完全没有独立去写作业的习惯。

后来发现这个孩子的妈妈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妈妈,孩子做作业她全程陪伴,孩子就形成了两个习惯:

每做一道题就回头看一下妈妈,妈妈说对或错,他再往下走,不然他就不走。

拖延,比如12点睡觉,他就一定得把时间慢慢磨到12点。

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不快一点,孩子回答如果我11点半做完了,妈妈就会再给我加半个小时其他的事情,必须让我弄到12点,我干嘛要快点儿做。

你就会发现,即使是应试这种特别现实的问题,推理到源头来说,也都是一些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紧急,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这一类作为常识的东西,或者作为教育的第一性原理的东西,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反而是最缺乏的。

张华:我们不可能不关注成绩,毕竟孩子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学校,成绩也是孩子能力的重要证明。

我们谈素质教育,是因为我们把教育分成了二分法,教育本来只有一种,都是人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有一本书叫《能力牵引》,每个孩子从小都是一个哲学家,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家长能不能从他感兴趣的地方入手,鼓励他,让他更有信心,同时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学科上。

孩子画个建筑,同时他正在学几何,学物理等等,家长激励孩子让他觉得首先在从妈妈爸爸身上得到爱和归属感,其次发现学几何跟画画还挺有关系的。

学习学科和兴趣爱好是不冲突的,家长要针对孩子的个性去做一些能力的迁移,找到孩子的独立和自信之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您说的第一性原理,跟我说的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变成一个完整的人,变成一个独立自信的少年,这是本质。

所有人只看到别人家孩子成功的结果,只看到了别人家孩子上了名校,没有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小学期间培养好的习惯,初中期间培养目标感,日常发展跟孩子的共同爱好。

希望咱们家长都少一些焦虑,多一些本质的关注和努力。

五、名校录取标准发生了哪些改变?

张华:世界名校录取越来越关注中等但出类拔萃的孩子,不光看sat高考分数了,在一到两个领域有巨大的热忱,有成果,有同理心,创造了社会价值,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被录取。

这些世界名校有没有可能在研究这一代候选学生,他们更容易在哪一些领域出类拔萃,或者他们选择人才的标准,从概率的角度理解有没有一些新的变化?

老喻:名校招人的时候会想,这个孩子未来成才的概率有多大,他能不能给社会创造价值,有没有一些独创性的东西有机会拿诺奖,因为孩子成功了将来就会给学校捐更多的钱。

招生标准综合了世俗的标准和对社会的适应力,以及孩子的意志力、学习力等等,更有可能在未来世界取得成就,并且他还愿意分享,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

中国孩子在申请名校时候吃的最大的亏是什么?就是你能否很生动地呈现出来一个鲜活的人。

我们的孩子太优秀了,优秀到招生官感觉不到这个孩子的棱角。

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一个孩子得让人感觉是非常真实的,有强烈的画面感,就像面对一个孩子,你就想上去拉他一把,你就想帮助他能够去改变世界。

您在开头讲的,孩子去优化垃圾桶,看起来是很细微的事情,往往正是名校特别关注的。

第一,你是否有改变世界的激情和愿望?

第二,你是否愿意亲身实践,最好你做过一件事,证明你已经为改变世界做好了准备。

一个华人男孩上了最好的学校,他的简历并没有那么优秀,但他组建了一支乐队,经常到老人院和医院表演,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坚持了5年。

这些是真正铺在底层的事情,是无法用一些技巧去解决的。

张华:有一个词是多样性,学校要保证学生的多样性,一个孩子5年里坚持做社区工作,这样的案例非常少,名校招生非常看重这样的案例。

今天家长的一些焦虑来自于,从知识到见识没有把视野多元,接纳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孩子在社交,在升学留学,在兴趣爱好的探究方面,只要有多元的思维,接受多样性的结果和伙伴,他的人生就会非常辽阔。

我们可能没有机会都上世界名校,但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再慢慢加上一些能力、品格,还有心胸开阔,视野辽阔,那就是一个很棒的人,就是一个世界公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3e2dc7f23fb38e39543460384cec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