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贵州镇远古镇,感受多变的天气,收获不同的美丽

2019-11-13   冰凉小雨

镇远古镇是我们这次贵州行的最后一站,选择镇远古镇主要是奔着它的夜景来的,在没确定行程之前就有不少朋友强烈推荐这里,我们也在网络查询后根据出游线路确定下来。

从雷山出发的前一天还艳阳高照,谁知天气一夜之间骤变,连续几天晴朗的天气飘起小雨,阴沉湿冷,气温也随之下降许多。

在去往镇远的途中,天气阴晴不定,到达镇远时是阴雨天。本以为这最后一站收获的是烟雨蒙蒙的古镇景色,不料老天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让我看到不同天气、不同时段的古镇美景。

烟雨蒙蒙的镇远古镇

为了更好的欣赏古镇夜景,我们预订了一家河边的客栈,到达客栈是下午2点,这是一家依傍着舞阳河畔的客栈,房间温馨舒适,超大观景阳台,坐在阳台即可饱览河景与山景,若此时来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那感觉应该惬意无比。

放下行李后便迫不及待地出门沿河边浏览美景,虽说是奔着夜景而来,也不能浪费这大好时光,因为第二天要离开镇远,所以要尽可能将古镇景色收入镜头。

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们以环河的路线从新大桥南岸出发,逆时针沿河步行至祝圣桥绕到河北岸,再从新大桥回到南岸。

漫步于烟雨蒙蒙的舞阳河南岸,沿河往祝圣桥方向行走,河边垂柳依依,枝条倒映在河面,被雨水洗刷过的柳叶格外翠绿,微风吹过,柔软纤细的枝条随风轻舞,似乎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正如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河岸是融合了江南庭院和山地建筑的房屋,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在烟雨中多了一份恬静、隐逸,东侧的石屏山被薄雾笼罩着,如披上了一层轻纱,朦胧中显得那么飘渺。此时的我有些恍惚,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迷失在这飘飘洒洒的烟雨中......

伴着飘渺的绵绵细雨,不知道不觉就走到了祝圣桥,这座桥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全部是青石建造而成,经历多次山洪冲毁、反复修建,年代长达250年之久。踏上这600多年历史沧桑古桥,踩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慢慢感受这座桥在历史长河中,在西南要道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文化内涵,这一刻,当年此桥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如电影一幕幕在脑海里放映。

祝圣桥边一片古建筑群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这里是青龙洞,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颇为壮观。建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被茂密的树林掩映,亭台楼阁都矗立在朦胧烟雨中,站在桥上远远望去,青龙洞显得更为幽静。

穿过祝圣桥便是舞阳河北岸,这里才是镇远古镇的古街,青石板铺筑的街道,两旁古朴的建筑端庄、典雅,细雨中的古街行人稀少,整条街显得格外静谧,我的脚步不知不觉也慢下来,干脆收起雨伞,让雨雾扑打在脸上,在凉风细雨中感受这古韵的味道。

在古时,这里是黔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那时的古街应是商铺林立、富贾云集,繁华喧闹。

古街旁是许多结构错综复杂的古巷,巷道狭长幽深,巷口挂满红灯笼,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看着这幽幽古巷,我眼前仿佛出现一位撑着油纸伞、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子,在烟雨中优雅地行走在青石板上,身影渐行渐远,只留下身后清脆的脚步声……

古巷内还保留多处古民宅,依山而建,逐层递升,错落有致,无奈天色渐晚,时间不允许我们沿着古巷道继续探寻,很遗憾未能领略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的高封火墙和独具特色的“歪门邪道”,只能在巷口略作停留便匆匆离开。

镇远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作为一个水路的要冲,舞阳河畔修建了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如今在河边随处可见,有些依然发挥着码头的作用,有些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夜幕下的镇远古镇

当我们返回新大桥时,天色已晚,河岸边的灯开始陆续亮起,透过垂柳枝叶的缝隙若隐若现,我们开始期待夜幕降临。

我们就近选择一家河边的餐馆吃晚饭,在吃饱喝足走出饭店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舞阳河畔灯光完全开启,两岸灯火辉煌。

沿河的建筑霓虹灯闪烁,倒映在河面光影交错,河面变得色彩斑斓,红灯笼透出柔和的灯光,房檐翘角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出迷人的韵味,此时的舞阳河如梦如幻,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走上新大桥,我发现桥上是观赏夜景极好位置,凭栏远眺,两岸灯火美轮美奂、亭台楼阁璀璨夺目,河中穿梭的游船将河水划开,色彩斑斓的河面变得灵动起来。置身于桥上,看着两岸的行人,我想起卞之琳《断章》里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其实我们都是对方的风景。

桥孔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在这里拍照,透过一个桥孔拍出的夜景别有一番风味,我也跟风拍了一张,但是我发现错开几步,拍两个桥孔却有不一样的效果,视野更开阔,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周围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有时候只是换个角度或者是稍微移动几步,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感觉。

雨一直下,河边的餐馆纷纷搭起遮雨棚供游客用餐,热闹非凡,老板招揽客人的吆喝声、食客用餐的嘈杂声此起彼伏,四处弥漫着酸汤的味道,即使已经吃饱的我闻到香味也忍不住咽口水。

河对岸的酒吧也开始营业,耳边不时传来驻场歌手的歌声,如果是晴好的夜晚,漫步于舞阳河畔,微风徐徐,伴随这隐约传来的歌声,欣赏这醉人的夜景,也许更加悠然惬意,我想古镇夜景独有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风和日丽的镇远古镇

第二天,饱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已是雨过天晴,这让我们惊喜不已,因为还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在一碗酸汤米线下肚后,便抓紧时间感受风和日丽的古镇景色。

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线,从和平街绕到舞阳河畔返回酒店。晴朗的天气让古镇街道呈现一派闲适、安静的模样,路面干净整洁,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显得更加原汁原味。

和平街有两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免费对外开放。一处是“和平村”旧址,是二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设立的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称,在中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处是周达文故居,曾经是中共镇远支部旧址,对镇远革命有着重大的影响。经过时我们都进去参观了解这些在历史上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感受今天安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离开周文达故居,我们绕到舞阳河南岸,此时河畔两岸清秀婉约,天空像似被洗刷过一般,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古色古香的建筑、亭台楼阁变得异常清晰,如同一张被调过色彩的山水画,美得让人觉得那么不真实。

沿河边走可以看到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卫城垣,古老的卫城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历经600多年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

古老的城墙被晨雾打湿,每一块湿漉漉的墙砖都是那一段沧桑历史的见证,长满青苔的垛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不难想像,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城墙为保护地方百姓做出了多少贡献。走在长长的古城墙上,我突发奇想,透过垛口拍了一张照片,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在河边,我发现一只往来于河两岸的小船,经打听得知这里是一个渡人码头,方便两岸居民的出行,一块钱坐一次,上船后自己把钱投进一个专门装钱的筐里,船老板便摇着浆慢慢悠悠的划向对岸,小小的渡船成为舞阳河一道移动的风景线。虽然河上有桥,但是从乘船的人流量来看,小渡船还是很受欢迎的,若不是要赶着回酒店,我还真想体验一回。

好天气吸引了不少垂钓爱好者,沿河边排开,我们匆匆经过没有留意到钓鱼者是否有收获,但是我想这样的天气和这样的环境,能不能钓到鱼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享受钓鱼的过程。

我们回到客栈已经接近中午,因为已经提前预订了去贵阳的火车票,匆忙收拾完行李后便向客栈老板道别赶往火车站,带着遗憾离开这里。

结束语

这次在镇远古镇停留的时间实在是太短,走马观花式的游玩留下许多遗憾。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还有诸多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没有机会欣赏,最让我怀念的是古镇那种远离城市喧嚣、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小镇生活氛围,不管是走在街头或是漫步于舞阳河畔,都会让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把自己交给这舒适轻松的环境。如果有机会,我想在舞阳河畔安安静静住上两天,尽情享受这里慢悠悠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