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转发、分享
作为古城泉州的文化中心,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于1953年秋诞生了,65年来,文化宫影响了好几代人。
对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文化宫或许是他们最初接触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
对50后和60后来说,文化宫可能曾陪伴他们度过了大多数的休闲时光;
对70后和80后来说,文化宫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美好的回忆。
20世纪80年代航拍百源川池
文化宫旁的百源路,远处白色建筑为中国银行大楼。
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市工人文化宫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与变革,建设、规模、功能都发生了提升和变化。下面这一组市工人文化宫的新老照片,见证了工人文化宫40年来的的历史变迁,也承载许多泉州人的童年记忆。
学前班孩子,在文化宫秋游
学前班孩子在一旁玩耍
九一路、百源路、打锡街、南俊巷交汇处
20世纪80年代航拍百源川池
图为80年代初市民泛舟百源川池。
在很多泉州人心目中,工人文化宫与百源川池是不可分的,一说到文化宫,自然会想到一池碧水,一座亭台,还有那欢快的舞步、美妙的歌声。
百源川池是利用以前的旧水塘改造成,面积有十多亩,也是旧市区几条排水沟的交汇处,有“百川溯源”之意。图为百源川池八角亭屋檐,系由魁星楼的三四层屋檐拆除异地复建。
20世纪70年代
百源川池为古泉州蓄洪池,曾因填土种稻遭到破坏。
1951年,市民身穿绿色仿军装在泉州百源川池拱桥旁留影。
这座拱桥的方位是否在现在的放生池附近,有待考证,知情者可在文后留言。
1963年的铜佛寺及百源川池。
这张照片于1968年摄于市工人文化宫
当时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照片小男孩刚在学骑车,靠在车边炫耀,洋洋得意。
60年代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民乐学习班。
70年代,文化宫百源川池全景图,百源川池所处位置是古城鲤鱼的眼睛。
1973年文化宫广场 集体照
70年代文化宫影剧院
1982年,市民在的百源川池东畔建成曲桥留影。
曲桥可通往铜佛寺,后面白色的12层建筑为当时泉州最高的泉州华侨大厦。
1989年的园林式公厕
工人文化宫公厕
1986年百源川池南畔的夜市
80年代,在百源川池南畔的夜市,曾是泉州市区晚上最热闹的去处之一。旁边的巷子为观音巷。
1987年,工人文化宫大门
80年代的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大门。“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八个字由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题写
1984年,文化宫《每周一歌》
1984年,文化宫《每周一歌》吸引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该项目被全国总工会评为职工文化先进活动项目。
文化宫影剧院旧址
文化宫影剧院旧址,该影院于2004年因危房拆除,现临时作为配套停车服务。
1988年,市民留影
1988年,市民在文化宫琵琶仙女雕塑及文艺楼前留影。
理发学习班
80年代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理发学习班
建于80年代初的文化宫游乐园
碰碰车、旋转木马、小火车……这里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
90年代的文化宫图书馆
在文化宫内,每天都有众多喜爱唱歌者在一起放声歌唱
如今,工人文化宫积极发挥“学校与乐园”的职能,广泛开展了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娱乐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
泉州市文化宫南音社常年坚持在阵地为职工群众免费进行南音献演。
在文化宫内,每天都有众多喜爱唱歌者在一起放声歌唱
图为泉州市东海工人文化宫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