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导商业:利乐丨产品卖不出去那就免费送

2019-09-07   廖江军

卖不出去就免费送

1929年,瑞典人鲁宾·劳辛创办包装工厂Akerlund & Rausing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人口激增,由此催生了订购牛奶服务。

但当时的生产商采用玻璃瓶包装牛奶,由于成本高昂,消费者每次购买后都需要再将玻璃瓶完好地退回去。

这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麻烦事儿,鲁宾·劳辛因此想到去开发一种新型包装。

1951年,Akerlund & Rausing成立了一家子公司Tetra Pak,也就是如今的利乐公司。

第二年,利乐即研发出了四角型包装盒。

1972年,利乐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一开始,利乐的产品虽然不错,但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并不理想。

动辄上千万的设备,让许多工厂望而却步,即使想买也负担不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乐决定降价!

厂家只需要支付原价的20%就可以购买设备,剩下的钱也不用还。

这样大力度的低价促销一下子为利乐招来了大量客户,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尝到甜头的利乐决定再接再厉:直接免费送设备!

当然,利乐并不是慈善家,免费送设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限制条件:包装耗材只能从利乐这里购买。

为了做到这一点,利乐不仅在合同上写明条款,也在技术上做了限制。

利乐的设备只能使用自家耗材,一旦采用第三方耗材,设备就会自动停止运转。

从牛奶厂商的角度来看,耗材买谁的区别不大,价格低廉的设备则可以让企业省出大笔资金用于其他经营方面。

很快,利乐就依靠这个奇招拿下了国内众多乳业和饮料巨头,伊利、光明、汇源、娃哈哈等都选择和利乐合作。

如今,在中国常温奶包装市场,利乐一家就占据了75%的份额。

其实这个模式周导之前已经有讲到,就是逆向盈利中的入口思维;即:

周导说:花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开发客户就很容易,即用未来的利润分摊现在的成本。


一站式服务

也许有人会疑惑:不就是免费送产品吸引用户,之后再寻找盈利模式吗?跟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也没啥区别。

的确,在经营思路上利乐以免费吸引用户,再以增值服务赚取利益的方式和当下的互联网公司确实如出一辙。

那为什么只有利乐成功了呢?

烧钱拉客户的确不难模仿,但很难长久。

无论是外卖还是网约车,都曾出现过巨头烧钱抢夺市场的情况,但当市场格局稳定后,这种烧钱行为就立刻减少或者终止。

利乐却把免费送设备的经营原则坚持了几十年,对于它而言,短期内的巨额投入是为了更长远的利润回报。

但如此一来必然导致资金回收周期变长,其它同行即便想要效仿,也未必可以承受这样的资金压力。

而且,利乐在送完设备后并不只是靠卖耗材赚钱,还有很多附加服务。

从市场分析到包装设计再到销售渠道,利乐都尽可能帮助客户。

甚至当客户遭遇危机时,利乐也会在公关方面提供帮助。

这样一站式的贴心服务加深了利乐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让客户更加依赖于它。


利乐成功模式的复刻

利乐的成功在于其特殊的经营模式,客户从利乐那里购买的不仅是耗材,还是一整套服务

这种一站式的服务为顾客省了很多麻烦,再加上利乐的产品质量在行业中一直位于前列,使得利乐在客户中的地位越发稳固。

其实,国内也有一批企业走上了利乐这种模式。

同样是饮料包装行业的奥瑞金,在当年还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工厂时,就已经开始想方设法为客户服务了。

1994年,红牛进入中国,许多易拉罐包装厂都希望拿下这个大客户。

然而,红牛却给厂家提了个难题——要求合作厂商使用粉末补涂技术。

当时国内的厂家几乎都采用液体补涂技术,大多数厂家听到这个消息都离开了。

但关玉香却砸下工厂几年的收入从国外引进这项技术,最终得到了与红牛合作的机会。

靠着红牛一飞冲天的奥瑞金开始尝试给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资,还将自己跟红牛绑在一起。

红牛去北京,它就跟着去北京办厂。红牛去湖北,它就到湖北开厂,到后来奥瑞金甚至把工厂建在红牛隔壁。

这样的态度换来的是与红牛20多年亲密无间的合作。


总 结

企业也和人一样,谁的服务更好更贴心,企业就会选择谁。

这种模式看起来很好模仿,但长久以来真正能够做好的企业并不多。

对于企业而言,提供贴心服务说起来容易,具体该怎么做却是个大问题。

针对不同的行业、地域、客户或许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一旦掌握不好就会弄巧成拙。

作为一家企业,能够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而看得长远。

利乐今天的成功或许从它决定设备免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