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郝睿涵吐槽:那些被家长“养残”的孩子终于发声了

2020-05-02     爸妈精读

作者:刘双燕(爸妈进化论主笔)

闺蜜跟我分享了她最近的烦心事,是关于她和儿子之间的矛盾。

“他才7岁,非要去参加那个特训营,从小就没离开过我们,这次训练营还是7天,而且7天吃住都要靠自己劳动赚‘体验币’换取,在家时我都没让他做过任何家务……”

我劝闺蜜:“让孩子去锻炼一下吧!他总是要长大的,我们再爱孩子,路还是靠他们自己走对吗?你呀,该放手了,我和儿子也是这样慢慢放手走过来的。”

其实,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我们就应该一天天放手。

大才女赵婕曾说:“我最佩服一种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亲密的照顾,在孩子长大后,懂得适时放手。”

孩子只有和父母在心理上剥离,在行动上独立,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参加特训营等活动,是让他们脱离父母、接触社会、独立处事的极佳锻炼机会。

01

父母“不放手”,最容易毁掉孩子

最近看到两则新闻,都是关于父母不放手孩子的成长。

因母亲放不下孩子“无奶不欢”的哭闹,12岁男孩一天3次母乳。

不管对错,只要孩子哭闹就喂奶。

男孩在父母离世5年后,因缺乏独立生存能力活活饿死。

两个孩子,都是因为父母“太爱”,他们才长成大家眼中“啧啧称怪、哭笑不得”的奇人。

家长们以为,把孩子捧在手心就是爱,谁知过分的保护,恰恰成为毁掉孩子的利器。

《忍住别插手》中说:“不懂放手的父母,给孩子的,实际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父母却在一次次不忍心放手时将孩子“养残”。

《少年说》中,一位叫郝睿涵的高二学生的吐槽,引发很多家长的思考。

“小时候,我不会用筷子,妈妈就给了我一个勺子,后来导致我只管吃,他们只管夹菜,直到高二我也不怎么会用筷子。”她的吐槽让台下学生和家长的震惊。

“初二的时候,他们才开始尝试让我自己穿衣服。前几天他们才开始让我自己倒热水。”随着郝睿涵的吐槽,台下的师生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希望你们能松开手,让我独立起来!”这是郝睿涵最后对父母的请求。

因为家长太宠,她的自理能力很差,以至于同学们称她“是一个高商低能的人”。

父母总是以爱的名义行事,却不知不觉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他们替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行动力就越差,最后变成一个对什么都无能为力的人。

02

父母越早放手,孩子越早独立

有智慧的父母对孩子爱得更深沉,也懂得慢慢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

有这样一位妈妈,从小就注重培养女儿的独立性。

14岁时,女孩去美国留学,自己收拾行李,独自飞行了27小时。

到达机场后才知道,美国不允许15岁以下的孩子单独飞行。

女孩被扣在那里,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告知了情况。只身一人独在他乡的她没有惊慌,也没有沮丧。当妈妈试探着问女孩怎么办时,她淡定地说:“让我试试自己解决。”

女孩向警察展示了一系列文件,证明自己是来美国读书的。因为不了解自己年龄小会被限制单独飞行,就买了机票一个人飞来了。

警察被女孩的独立果敢震惊,了解到她确实因为求学,欣慰地给她放行。女孩凭着独立处事能力,顺利地解决了麻烦。

最高级的放手,是让孩子能自己解决问题。

女孩的妈妈多年有意识地培养,便有了她处理事情时的淡定和从容。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说:“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也许今天孩子学会自己往嘴里塞食物,明天可能要自己学会系鞋带,后天要自己背上小书包,这些都可以让对孩子慢慢地独立完成,家长只用及时鼓励他们。

让孩子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是放手。

把孩子当做那匹想要喝水的小马,他们会自己去找水源,就是独立的开始。

03

放手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这样做

放手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唯有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拥有独立行走的能力。

1、听一听,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李逸是我们兴趣班很好学的一个孩子。

开学初,她满脸不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现在遇到难题了。”

原来,孩子兴趣班的课程,有两个时间段发生冲突,这下可把她急坏了。

“那你怎么想的?”我问她。

“舞蹈我一直喜欢,而且我坚持学习了4年,不能放弃。提升写作能力,又是我必须做好的事情,也不能丢下。”她开始思考。

“那你可以怎样取舍呢?”我又问。

孩子看着我,眼神逐渐清澈:“咦!我平常可以自己在家练功,让方老师把每次上课的视频传给妈妈,我在家先练习,周末再参加她其他舞蹈班的集训课,这样都可以兼顾!”

她绽开笑脸,兴奋地跳起来:“老师,我知道怎么选择了!谢谢你!”

遇到事情,家长们可以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自己作出选择,这也是一种放手。

2、忍一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家长适当“懒惰”一些,经常“狠心”一点,把家务事分流,让孩子们参与起来,家庭氛围会更温馨。

饮用水要更换了,让儿子扛一桶水放上;

吃完饭了,让女儿负责收拾桌椅碗筷;

鞋柜乱了,让孩子帮忙打扫整理;

……

父母忍一忍对孩子的疼爱,把家务事按照孩子的能力大小有序分配,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也会让他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体谅父母的辛劳。

3、缓一缓,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女儿今年4岁,她第一次自己穿鞋子的情景,我历历在目。

最开始,她分不清左右,经常把左脚的鞋子穿在右脚上,等到扣鞋,发现鞋子歪到一边,根本扣不上。

我们鼓励她说:“宝宝真棒!会自己穿鞋鞋了!咱们再试一试,看看能不能穿得更好?”

女儿本来很着急,听了我们的鼓励,她又笨拙地脱下鞋子,慢慢穿到左脚上,扣上鞋带后开心地笑了。

适时鼓励孩子,信任他们可以战胜困难,让他们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一种放手。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

罗振宇说:“世上所有的爱的目的,都是为了相聚,唯独母爱是为了别离。你爱孩子是要教给孩子技能,让孩子有利于社会,最终是让孩子离开你,独立起来。”

为人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都没有能力和时间陪孩子走完人生下半场,真正爱孩子,是给他以独立的人格和力量,让他能接管自己的生活。

父母对孩子最真切的关怀,除了手牵手,还有放开手。

唯有让孩子生出独立的翅膀,才是对他最恒久的爱和祝福。

作者简介: 刘双燕 ,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营第5期学员,职场妈妈,教师职业,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和孩子们相处,喜欢以文会友,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育儿等话题,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nga1nEBfwtFQPkdSzM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