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志愿者·纪实① |“在疫情袭击我们的城市时,我们不能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

2020-02-02     中国房地产报


视频加载中...

中房报记者 唐珊珊 | 北京报道

1月30日凌晨2点30分,武汉解放大道,一辆车在疾行。车内的方予(化名)已记不清这是自己和老周(化名)第几次开过这条路去取医用物资了。

“中医院3箱防护服,社区站2箱护目镜,妇幼医院300个N95,还有3000套防护服要送,如果今天送不完只能明天早起再送。”连续5天的昼出夜归,方予和老周近乎透支,看着手中长长的送货名单,想着越来越难调到的医用物资,他们有些焦虑。

这已是武汉封城的第七天。

疫情笼罩下,武汉的夜晚

因新型肺炎疫情,各界都在向武汉伸出援手。在武汉,一些想帮助、保护医护人员的小组织也在萌生,“保卫大武汉”就是其中一支,短短几天他们由最初的几人迅速发展成为几十人,筹资、筹物,再保证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中,“保卫大武汉”成立的第四天,志愿者们援助的医院已达67家。

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不断加入,武汉疫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尽管辛苦、焦虑,也有外界的不信任,但每每知道医护人员用上了他们的物资,收到一句“谢谢你们”时,以及背后有那么多的支持时,他们又释然了,又行动了起来。

除了医护物资,在捐赠名单上,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还看到了这些:面包店老板捐赠的500箱面包,一个志愿者母亲捐赠的200箱牛奶,餐馆老板捐赠的快餐,一个小老板捐赠的几百包纸尿裤........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些点点滴滴也成为志愿者坚定前行的动力。

“说实话,干了这几天,我特别想念之前那个平凡而庸俗的自己,至少可以逃避,不用直面生死。但我也相信,很多年后我们会很庆幸,在疫情袭击我们的城市时,我们没有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一位志愿者这样说道。

“保卫大武汉”

疫情笼罩下,武汉的夜晚

“其实最初就是和亚亚妈想帮医院捐点东西,后来好友言寺加入后,使整个团队在不到两天时间壮大到40多人。”随着加入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大家决定成立一个自愿者援助团队,用团队的力量为这个城市尽一份力,哪怕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回忆起那一刻,方予很是感动。

就这样,1月24日23:00—“保卫大武汉”自愿民间援助团队正式成立,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不断加入进来,有国外留学生、职场白领、医生、会计;有武汉本地人,也有其他省市人;还有很多国外友人。

大家都没有从事公益的经验,如何募集物资,如何让这个团队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规范、透明的运作起来,是摆在所有志愿者面前的问题。

志愿者们

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难题,曾在武汉生活过的言寺是一个“90后”制片人,曾有过为自己电影找赞助的经验,这次她决定承担起“财务总管”这个角色,带着自己的伙伴们从招募捐款、采购到做宣传物料、管理账目,一切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不到两天,就为团队前期运作筹到了第一批资金。

“捐款最多的都是不认识的,无条件信任的。”让言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知名制片人看到她们的信息后,辗转找到她捐了1万元,再三嘱咐不要公布姓名;还有一位民营企业老板在看到志愿者们的行动后,通过朋友联系到“保卫大武汉”,匿名捐赠了10万元,这种信任让言寺决心一定要用好每一分钱,不辜负任何一位捐助者。

1月25日深夜,在志愿者们汇报完各自一天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后,言寺决定拟出一份更为详细的分工协作表和运作流程表,让团队更规范高效率的运作起来。每个志愿者根据各自擅长的领任务,从募集资金到采买物资,从医用物资专业咨询到医护人员需求统计,物资配送到会计出纳,这群年轻人就这样热血沸腾的出发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


1月27日,志愿者送达医用物资

物资极度紧缺是志愿者们最大的感受,无论是护目镜、防护服、纸尿裤、医用手套还是其他医用物资,几乎每家医院都急缺,每天都有很多医院医护人员主动联系志愿者们请求支援医用物资。“很多医生的口罩因为戴的太久都湿透了,也没得换,我们看着很担心也很着急。一开始我们到处找可以捐助医用物资的人,但全国都紧缺,来捐助的人大多都是捐助钱,我们只能自己发动身边所有资源来找货源。”负责采买物资的老孙有些哽咽地告诉记者,让他特别感动的是,一些素未谋面的来自英国、北美、迪拜的国外友人和华侨在得知他们的困难后,从各自所在的国家协助志愿者们采买物资,再邮递至武汉。

这个爱打游戏、平时花钱从不会考虑价格的“90后”,在这次医用物资采购中却开始精打细算起来,学会了比价、砍价,砍下5毛钱都开心的在群里嚷嚷。有人在群里开玩笑的说他成长了,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嬉笑着怼回去。是的,在这次疫情发生之前,他没有想到拿着钱买东西也那么难。

第一批口罩采购回来后,发现价格比其他家贵了不少,又联系商家退回去;有的则是货品发来后和图片不符,不符合医用标准,也得退回去。

一次次的教训后,在医院工作的多妈(化名)决定承担起检验物资和分配物资的任务,“来自各地的捐赠很多,有的捐赠者自己也不清楚哪种物资适合医护人员用,所以对每一份捐赠物资我们都严格审核,对每一家医用的需求我们也时时更新、调整数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多妈的号召下,陆续有很多专业的医师主动加入物资标准审核队伍中来,这也让负责采买的白白安心了不少。

1月23日,武汉封城,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也暂时关闭,物资运输成为很大的难题。“没有通道,我们创通道。办法总比困难多。”运输队张怡的出现让“保卫大武汉”的志愿者们心里有了底气。

“张怡是看到我在网上写的物资送到武汉,主动联系我说他们车队可以运输,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们非常信任,直接把货交给了他们车队。”方予回忆说,这支车队后来成了“保卫大武汉”的“飞毛腿”。

此后张怡又陆续帮团队招募了很多志愿者司机,团队物资运输能力一下壮大起来,大家根据每天需要配送的物资将自己分成“萝卜组”、“牛奶组”、“口罩组”,拼时间、拼速度将物资直接输送至一线医护人员手中。

正在加班的医生签收志愿者援助的物资

很多订购的物资运不进来,为了避开交通封锁路段,尽快取到物资,运输组的志愿者们几乎背熟了武汉市每条路的管制时间。“看到我们订购物资的时候,那感觉比双11购物收货时还爽。”运输组的一位志愿者开心的说,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叫上媳妇一起行动,有时顾不上家里孩子,同在武汉的志愿者们住的近的也都会相互照看一下孩子。

“有一次物资到了顺丰转运点,但还没开始分拣,为了能赶在第二天上午把物资分送到物资紧缺的医院,我们深夜开车去取货,当时顺丰小哥听说我们的货是给医院送去的物资,优先给我们把货找出来让我们取走,还说以后我们的货他都提前帮我们找好。”这让志愿者们觉得顺丰小哥太帅了。

1月28日,“保卫大武汉”成立的第四天,志愿者们援助的医院已达63家,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人想加入援助队伍,在捐赠名单上,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看到长长的名单,200箱农夫山泉,面包店老板捐赠的500箱面包,一个志愿者母亲捐赠的200箱牛奶,餐馆老板捐赠的快餐,一个小老板捐赠的几百包纸尿裤........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些点点滴滴也成为志愿者们坚定前行的动力。

从没想到做好事也会承受那么大压力

志愿者送达N95口罩

“以前从没有想到,做好事也会承受这么大的压力。”1月31日凌晨3点,刚整理完账目的言寺有点委屈的在志愿者群里吐槽。因为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团体,又涉及捐款资金,总有人会质疑志愿者组织的资金用途去向,为了做到百分百的账务透明,言寺给自己这个“财务主管”的要求是:每天的账目明细,派送物资明细以及各个医院的签收单据在晚上12点前整理出来,同时发到群里和微博公众号中供大家检阅监督,要让捐的每一分钱都能找得到。

这种看似最笨也最简单的方法,在志愿者们看来却是让质疑声消失的最好的办法。

也有朋友好心提醒言寺,这么做可能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值得吗?这个“90后”女孩想了想说:“也许在幸福中长大的孩子都比较无畏吧,能够轻易感知幸福的人,才能够在最艰难的环境里寻找到幸福,并且发光发热。”

在“保卫大武汉”成立的短短几天里,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志愿者们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经历了许多此前从未曾想过的事情。

“每一次采买都如同厮杀,有被骗过、被退款,也遭遇过被人高价劫走物资。但更多的是那些一线医护者给予的肯定、鼓励和支持,还有很多感动。”志愿者卷卷(化名)在微博里这样写道。

在这几天里,一直以“女汉子”形象示人的方予变得极容易落泪。看到朋友圈一位医生写道:“喂完奶,出发”时,她哭了;一家社区医院医生收到物资后,给她发了一条微信:“谢谢你,好人一生平安。”她的眼泪又止不住了。

“其实做这件事我们也很担心,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合法、合规,但看到这些在一线终日不休奋战的医生后,我们想保护他们,让他们在救人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看到他们能及时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有可以替换的口罩后,就觉得都值了。”说着她眼圈又红了。


志愿者给某社区医院送达200件防护服

2月1日凌晨3点,志愿者群里,大家还在忙碌着核对账目,统计当天送货明细,还有即将送达的物资,偶尔也会相互调侃着。已是“保卫大武汉”成立的第十天,群里的志愿者们很多直到现在都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但这丝毫不影响彼此间的互相协作。群里有人甚至已开始相约,等疫情过去后,大家都来武汉一聚,吃起热干面,喝起毛铺。

“说实话,干了这几天,我特别想念之前那个平凡而庸俗的自己,至少可以逃避,不用直面生死。但我也相信,很多年后,我们会很庆幸,在疫情袭击我们的城市时,我们没有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一位志愿者这样说道。

图片来源:保卫大武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bA2BnABgx9BqZZIGX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