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什么?是儿时兴趣盎然的糖画,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情,是惊艳满堂的手工绝活,是令世界赞叹的 中国智慧、中国之美。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决定把“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集中宣传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成果搭建了重要平台。
云南省2020年的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宣传展示活动以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
云南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
文化多样性最为典型的省份
26个世居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出来多姿多彩
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
云南5个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既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还有很多非遗在身边,与你我息息相关。我国现有37项文化遗产、14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55项世界遗产中,云南则拥有5项,其中,丽江古城是我国第一个城市类世界遗产;三江并流是我国第一个系列世界遗产;澄江化石地是我国第一个化石类遗产;哈尼梯田是我国第一个冠以民族名称的农耕文化类遗产。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古城区,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
丽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丽江古城有着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
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云南石林
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米—1900米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是世界惟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
云南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石柱彼此分离,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云南石林喀斯特无论是类型分布的多样性、溶岩发育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岩石机理的美学性还是人文风情的融合性、入内观赏的通达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类型喀斯特地区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区域是石灰岩与玄武岩交叠覆盖演化成的地质地貌,更是世界罕见。
澄江化石地
澄江化石地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产出地层为云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中,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哀牢山。
云南多山,亦多梯田。哈尼梯田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其中元阳县哀牢山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当地的梯田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如等高线般从海拔2000米的山巅一路蜿蜒至山脚下,级数最多处有3700多级,最陡的山坡达到45°,景观壮丽。哀牢山哈尼梯田为云南梯田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途径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
遗产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景区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
云南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云南文化遗产
见证着云南博大精深的历史
硕果累累的云南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骄傲——
云南自然文化遗产
数量巨大
令世人瞩目
2007年以来云南文物保护成果丰硕,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998处。
总数由原来的5300处增加到14704处,增幅位居全国第五位。
目前,全省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025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90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154个村被国家民委纳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共有备案博物馆(纪念馆)149家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非遗”类别齐全特点鲜明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现有国家、省、州(市)、县(市、区)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31项。
其中
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傣族剪纸:最早见于傣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丰富,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其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以及亭台、佛塔,房屋建筑、菩提树、莲花灯,材料多为纸、布、金属片等,工艺特点为刀、剪并用,作品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构图丰满。
(“格萨尔”国家级传承人和明远在村民家中表演“格萨尔”)
藏族史诗《格萨尔》:广泛流传于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藏族地区的一部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长篇英雄史诗,它的诗行已被确认为30万—150万行,被誉为世界最长史诗。在云南省主要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及丽江等地广大藏族、普米族和部分纳西族、傈僳族中。
考古成就引人瞩目——
滇王金印
云南的考古学成果辉煌,著名的古滇国青铜器文化、滇王之印的发现以及晋宁石寨山墓地、江川李家山墓地、呈贡天子庙墓地等考古发现成就,填补了云南远古文化的空白。
剑川海门口遗址
以维西哥登遗址、元谋大墩子遗址、昭通闸心场遗址、剑川海门口遗址、耿马石佛洞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初期的遗址及墓葬;
羊甫头古墓地
以昆明羊甫头墓地、楚雄万家坝墓地、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墓地、弥渡红岩白沙地石棺墓、元江洼垤打篙陡墓地为代表的青铜时代中期-两汉时期的遗址;
砚山县境内发现的大山村岩画
墓葬以及岩画、南诏大理国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一大批湮没于历史长河的云南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出灼人的光华——
1992年
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
成为那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5年
“牛虎铜案”被鉴定为国家级文物
牛虎铜案
江川李家山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90年代又进行了第二次挖掘,它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构思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展示了战国末期到东汉初期古滇国的社会风貌。
剑川海门口遗址
2008年的发掘
入选了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海门口遗址出土:千年木桩
这个遗址被证明为“亚洲最大水滨式干栏建筑遗址”以及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遗址中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共出的现象为研究粟作农业向南传播和稻、麦轮作技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根据遗址分期,甚至有学者判断,该遗址属于“夏商时期云南高原的一个方国”。
2015年
江川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
以发现全世界最早的
100万年前的木制品
和100万年前人类用火遗存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祥云大波那墓地
1990年以来,已先后有昆明羊甫头青铜墓地、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江川李家山墓地、剑川海门口遗址、祥云大波那墓地、江川甘棠箐遗址等6项重大考古发现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南成为中华考古辉煌成就的重地。
以纸质为媒介和口传文献整理为特点的云南古籍整理和保护成果丰硕——
2010年9月
“纳格拉洞藏经”被意外发现
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之一
2010年9月,被几个上山采药的村民不经意间发现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格咱乡悬崖峭壁纳格拉山洞内的“纳格拉洞藏经”,有力见证了茶马古道沿途地区思想、文化以及藏传佛教交流互动的历史。应该说,这些宝藏面世时,欣逢盛世,“纳格拉洞藏经”有幸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之一。
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组织实施下,历经5年,“纳格拉洞藏经”修复项目圆满完成,共修复藏经2285叶。记者曾专程赴藏经修复现场进行过采访、观察,在“含金量”极高的修复工作中,在浸泡、浇洗、湿揭、挖补、镶补、夹接、压平、裁剪、打蜡等等一系列的修复工序之后,原先灰黑、残缺、扭曲、粘连、结节的经片,居然焕然一新,闪烁出鲜活的光彩……历史在经叶(藏经都称“叶”)中复活了。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和口传文献,既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有10余万册(卷)之多,口传文献达4万余种。这些文字文献古籍和口传文献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基本涵盖了云南各民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南文化遗产大大激发了云南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无限活力,让七彩云南的文化光彩,更加绚丽夺目。一起为云南点赞
来源丨云南日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Vn_sHIBd4Bm1__Y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