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1638~1697),字公端,号方山,居莱阳南臧家疃村,明崇祯年间进士、清苏松巡抚、江宁巡抚周伯达之孙,殿前一等侍卫周世祜长子。清康熙年间进士,福建蒲城县知县。
周正之父周世祜,上承父荫,富贵倜傥,素有周大公子之称。其家屋宇宽阔,园池幽美,车马剑戟,鼎彝书画,无所不有。周正生身其中,却未沉溺于享乐,其天性恬淡娴静,热衷于儒学素业。亲近师友,勤于诵读,甘愿淡薄辛苦的精神不亚于贫苦人家的孩子。
周正12岁就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此后,学习更加勤奋,很少与闲人接见。当时明清之即,莱阳文章北方第一,有“剖斗折衡为文章,天下娄东与莱阳”之誉,形成了幽峭奇险、警策挺秀的文风。
江西临川的艾千子(明末著名学者艾南英)称之为莱阳派。周正在这种氛围下,心无旁鹜,研味六经,贯穿百氏,务求根柢实学。数次参加府学考试均获优等,其文辞、学养和风采博得了山东学使刘昌臣的特别赏识,是当时有名的少年秀才。
周正成年后娶宋俶(宋琮长子)之女为妻。不料,顺治十八年(1661),莱阳宋氏家族的宋璜、宋琬因受到栖霞于七起义牵连,被捕下狱。清兵大兵压境,攻打栖霞,宋琬家的许多族人及亲戚均被牵连下狱。原本宋俶和宋琬两家同姓不同宗,可是因为宋俶和宋琬是同学,也受牵连,以至于连女婿周正也身遭缧绁。
周正被押在县狱中,横逆之来,也只有坦然承受。年轻的周正忍受着屈辱和污秽,每天坚持读书作文,愈加刻苦。家人送给他的换季衣服,竟然褶皱如故,一年未动。5年之后,宋氏案了结,周正也被无罪开释。康熙五年(1666)秋闱,29岁的周正便考上了举人。
在《莱阳周氏家谱》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乡试发榜之日,县城内多人陆续接到了中举的喜报,而周正家却迟迟没有得到好消息。父亲周世祜是个急脾气,便将周正叫到跟前厉声审问。周正站立在堂上不敢离开,到了黄昏时分,周正也急了,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忽然有人来报“大公子高中了!”于是道贺的亲友接踵而来,家人们高兴得一夜没睡。
周正考上举人后,许多人都感叹说:“周正能在监狱中从容志学,业有所成,真有明代杨文定公(杨溥)的气概。”
然而,周正的命运并不顺达。此后他多次进京参加会试,均不成功。不得已,周正便在莱阳以及周边县以教书糊口,历时20余年,足迹遍及莱阳、即墨、诸城、平度、日照等多地,基本上不理家务。
周正有兄弟四人,二弟周止,少年聪慧,15岁中秀才,23岁早卒;三弟周上,拔贡,习武而豪侠仗义,主持家事;四弟周卜,秀才,好书画工艺,居于芦水沟(河洛镇龙川沟村)。四兄弟分家时,周正带头谦让,自取薄田,聊备生活日用,养活妻子而己。
康熙二十五年(1686),日照进士李应鸟(字谏臣)任顺天府(北京)学政,大有作为,所聘教谕皆当世名儒,周正为其中之一。此时周正学富五车,文法老辣。康熙二十七年(1688),周正参加会试中进士,却未立即授官,继续在李应鹰幕下谋事。李应腐出资为周正刻行了《取此居文集》两卷,然仅为周正文章的五分之一。
康熙三十年(1691),周正参加殿试,获得三甲第六名,授福建建宁府蒲城县县令。
蒲城县是个较大的县,地处要冲,政务繁杂。周正刚到任,即为百姓减轻劳役,杜绝衙门的贿赂之风,对于过境的达官显贵也不劳民伤财地逢迎服侍。可是对于赈灾急贷等方便穷苦百姓的事情却甚为着急;对于县内的积狱沉冤,尽快地加以清理昭雪;对于境内的豪强恶霸极力抑制和铲除;尽可能和缓地催科征税,呵护百姓;极力鼓励科举,教化百姓。周正为官清廉,以至于常年厨房内萧然无物,极少招待客人,居室衣被单薄破旧。
周正尽管年纪大,为官却十分勤勉,诸事亲力亲为,起早贪黑。在官场中,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读书只为修身,不为谋荣利;做官只为利民,不为置田宅者。
不幸的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九月,周正因过度劳累,病逝于蒲城县任上,享年60岁。
周正一生以诗书相伴,所重者唯有文章道德,颇合乎古道。其清廉自任,鞠躬尽瘁,后人称其为蒲城公。其身后有《取此居文集》(二卷)和《偶成轩诗草》传世。
(作者:赵松枝 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