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提升生产效率,除了五大要素,还给你们准备了三个小技巧

2020-08-12   线束智造

原标题:现场管理提升生产效率,除了五大要素,还给你们准备了三个小技巧

市场上硝烟弥漫的气息迫使各生产厂家不断调整经营策略,比如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设备技术改造或加强内部的管理与挖潜等手段,实现生产效率改善从而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最终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要提升生产效率,从根源上来讲,就是必须要针对现场管理五大要素进行改善优化。

一、人员管理

首先,每年度对生产班组长实行轮换及各岗位的人员在各班组中穿插调整。避免产生小团体,降低班组长感情管理的风险,通过人员的合理调整与搭配,可平衡各班组公平性的竞争。

通过召开部门员工会议或生产板报的形式,让员工了解公司、部门的经营策略,实施目标管理,生产经营情况要定期进行公布。人员的合理调配,依据熟练程度合理安排人员。要合理安排好、调配好此岗位的人员,亦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站线。

管理人员要了解每个员工的特点,注意栽培和使用,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合理地发挥个人特长,快手、慢手心中有数,造就多面手,知人善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高人的效率,减少人员的无效时间,杜绝人浮于事。

二、机械设备管理

做好日常维护,减少故障时间,对由于责任心不强,未按要求对设备进行保养而使设备受损者,依据程度给予调离岗位、考核降级等处罚。

设备故障时,生产班组长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机修人员在故障发生后15分钟内务必到场处理,部门领导亲临现场组织抢修与协调,争取最短时间排除故障,减少停机待机时间。

三、物料管理

生产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注意把好生产过程中的“三关”(投料量、中途消耗量、包装量),制订奖罚规定,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三关”的数量要基本上保持正比的关系。

严格按制程条件实施操作,努力控制一次合格品。学会“把脉”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控制。设定不合格品的基数,超出基数部分实行产量倒扣处罚,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以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并对每月各班一次合格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比、公布。

四、方法

作为生产部门的主管要清楚地了解生产工艺,设备的性能,工序的瓶颈,主动与销售部门、内勤进行有效沟通,对生产计划灵活合理安排。每天的生产计划要亲自审核并记于心,且计划量少、时产较低的尽可能安排在小量生产,量身定做,因计划而异。

五、环境

改善作业环境,使员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员工作业的疲劳感和对工作的厌恶感。加强5S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

总之,通过加强车间员工管理和设备管理,从而提高员工的操作技术技能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全面地对“人、机、料、法、环”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尽最大努力达到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针对如何做好现场管理工作,提升生产效率,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实用的小技巧。

1、工作看板的填写

每个车间挂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字没字的看板,但现场的管理人员大都厌烦了在上面写字,员工也不愿看,说不定那是十天前的内容或者干脆一片空白。大家都明白看板管理又简单又实用,可没多久就让写的人和看的人都失去了耐心,也没有人探究个中的缘由,或者随大流,高兴就写,有要求才写。

管理人员和员工从看板获得工作上的信息更直观更准确,认识到看板给工作带来的诸多便利。管理人员填写看板的热情高涨,员工对看板的关注加深,看板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用越来越大,效益就越来越高。

2、处罚员工的目的

如果问处罚员工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管理人员会回答,员工做错事,处罚是为了防止他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其实处罚犯错误的员工只是表象,更应该是让其他员工能认识到犯错误的员工错在哪里,他们不要犯和他同样的错误才是真正的目的。

错误是难免的,处罚是必要的。关键要罚得合适值得。不要在现场大声斥责犯错的员工,把他叫到办公室,一对一的方式既保留了员工的自尊,又使他更容易接受你的处罚,同时你得先告诉员工错在哪里,再责备再处罚,员工自己心里明白,但他希望上司能和他一起面对错误。现场管理人员除了制止错误的发生,更须分析查找原因,从根源上寻找措施。

3、现场管理的五项金科玉律

车间在不断运作,总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处理这些问题,但不同管理人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意味着过程和效果存在差异,就算是同一管理人员在处理同一问题也不可能总是相同的结果。

所以我们总结了5条简单的指导原则供管理人员参考:

1、当问题(异常)发生时要先去现场;

2、检查现场(有关的事物);

3、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

4、发掘真正原因并将之排除;

5、形成标准防止再发生。

管理人员再有经验也不能凭空猜测问题的状况如何,只有走过去才能了解问题的现状。不单要用眼睛观察,更要动手动脑,对问题做一个理性的判断并迅速采取紧急的对策,不让问题继续恶化,保证施工继续进行。

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则是必须的,要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减少问题,管理人员就应当遵循上述的五个步骤,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审视问题出现的根源,抓住根源,找到答案的精髓,提高现场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