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感染病例:没有利用价值就丢掉。现实就是这样,无需解释。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猛的扎了一下,那种痛是由内而外的。原因是,这句话出自于一个刚满18岁的年轻女孩的笔下。
尽管我和这个年轻女孩不认识,也从未见过她,但是她的母亲曾经是我儿子中学时的班主任,我正是从她母亲的微信朋友圈里读到了她的文章。年轻的她,文字很有些分量和质感,有一种心被放在粗粝、坚硬的沙石上摩擦的感觉。我在欣赏她的文字的同时,心底里却也涌起深深的悲哀。
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年纪,在我的脑海里,那本应是花季一样的年华。阳光,率真,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朝气,真诚里满怀着热烈,会有些冲动,会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单纯的想象,期待着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渴望着爱与被爱。可我从她的文字中,分明像是看到了一双冷静而又带着些忧郁的眼睛,一个过早看清生活残酷的灵魂。她冷眼旁观着这个世界,继而用手中的笔去揭开生活中一层又一层的疮疤。敏锐的视角,犀利的语言,冷静里带着些冷漠,尖锐中透露出尖刻,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为这个社会,为她所面对的现实,下达了自己的诊断报告,而且无需解释。
是什么让一个刚满18岁的女孩,对当今社会做出如此“现实”的一个诊断报告?
我们首先来看看利用价值这四个字。我们每天都可能会面对它,可我们真的懂得它的真实意义和它背后所蕴含的残酷事实吗?
《新华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利用和价值这两个词的:
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价值:1、(某事某物的)效用或意义。2、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与使用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
从《新华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用手段,社会属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为自己服务。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某种手段,让面对的人或事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为我们所服务时,我们所面对的人或事物就具有了某种利用价值。
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社会分工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只是从人与人交往的角度去看待利用价值。人和商品都具有社会属性,但人有别于商品的决定因素是,人拥有思想和感情。当我们在与周围的人交往时,如果只是看重他的社会属性和利用价值,这时候的人就完全变成了一件没有思想和感情的商品,我们变成了同一件商品说话、交流,甚至于产生某种联系,发生某种关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而当一个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人,被我们像一件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利用价值的商品一样抛弃时,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
女孩的文字犹如一道冷峻的目光,直直地投在我的心头,瞅得我心底发寒。
是她过于极端,过于悲观了吗?不是!
在她冷静而又敏锐的视角之外,是有一些悲哀和无奈,也有着年轻人的迷茫和困惑,但我更能感受到来自于她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期盼。她想打碎、治愈这种悲哀,否则,她就不会把它称作是一种病例。
前一段时间,关于大衣哥朱之文的文章再次走红网络,这次不是他又参加了什么节目,而是讲他成名后的苦恼。
朱之文成名之后再回到村里,他发现身边的人都变了。
来借钱的人排成队,前前后后借出去一百多万,欠条塞满了一抽屉,可没有一个人还过,也没有人打算还。更可气的是,不还钱不说,还净是一片冷言冷语,认为他的钱多的花不完。
捐钱修路,村民指责他修的路太少,甚至把村里给他立的功德牌砸掉。
最近这两年,村民们又从他身上发现了新的赚钱之道,拍短视频,发直播。整个村子从7岁的小孩到70多岁的老汉,纷纷把手机对准了朱之文。他们发现这比种地赚钱轻松多了。
他的一个邻居,靠拍朱之文,账号积累了一百多万粉丝。去年,把账号卖给了一家公司,一下赚了60万元。现在朱之文家已经成了不收门票的“景点”,除了村民,全国各地的网友也蜂拥而至,而朱之文的日常就是配合他们拍摄。
最让他伤心的还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女。妻子化浓妆、开直播,成了拍视频里最积极的那个人。儿女也双双辍学,每天都宅在家里不学无术。原本幸福和谐的一家人,却变成了谁也不认识的样子。
9年的时间里,朱之文没有过过一个清净安稳的日子。
从朱之文成名的一刻开始,因为他具有了利用价值,他就成为了被身边所有人利用的对象。他不再是那个热爱音乐,每天在田埂与工地上练习发声的农民,不再是那个喜欢唱歌给大家听的同村的乡亲,他成了一件道具,一件可以为别人带来利益的商品。人们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尽一切可能的利用他,却没有人去关心他的想法,没有人去在乎他的内心。
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流量至上的年代,这一切既让人感到啼笑皆非,也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既是朱之文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朱之文的生活,是一个典型而又极端的例子。但它从一个局部,从一个公众的视角,反映出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可怕、可悲的变化。
我之所以在文章中反复提到“悲哀”这个词,不但是因为看到这个18岁女孩对社会的“诊断”,也不仅仅是因为读到关于朱之文的故事,而是源于如果当这种悲哀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所认同时,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怎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成怎样?
人终究不是商品,人的价值也绝非只是被用来利用,人心也绝不应该完全被利益所占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可我们每个人的良知不应该改变,整个社会的良心不应该退化。
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每一个细小局部的竞争越来越强,人们渴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比任何时候都迫切,正因如此,我们更是要提高情感、精神和思想的标尺,让道德的光芒始终在我们的内心里闪耀。
任何疾病都终将找到医治的方法,“人类感染病例”也终会得到解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拿出更大的决心,用真正的关心和关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希望18岁的年纪里,洒满的是温暖、善良的阳光。
文章声明:
作者:德友聚静心斋首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予以删除。
本文仅在头条号独家首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