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透过文物看清朝皇帝迎新开笔,文/朱秀坤

2020-01-12   终南文苑



  “金瓯永固”杯


  “明窗开笔吉语笺”封皮


  乾隆二十五年“开笔吉语”


“玉烛长调”烛台


  古代读书人常在元旦(旧为正月初一)“开笔”,就是在红宣纸上写下“元日发笔,读书进益”之类的吉语,许下一年的祝福和期望。清代皇帝效仿民间“开笔”习俗,在宫廷里举行仪式、写下吉语。旧时,此项仪式秘而不宣,今人则可以通过一些文物还原整个过程。

  三件“开笔”必备法宝

  清代皇帝“迎新开笔”的习俗始自康熙皇帝,之后延续下来。这是一场盛大而隆重的仪典,因为仪式常在养心殿东暖阁西南一个名为“明窗”(取“明目达聪”之意)的小隔间举行,故又叫“明窗开笔”。整个仪式的规格很高,至少要用到三件非同寻常的华美器物,即“玉烛长调”烛台、“金瓯永固”杯、“万年青”铭毛笔。这些器物单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满含吉祥之意,象征着“江山永固”“一统万年”的心愿。

  “金瓯永固”杯由纯金打造,堪称国宝,其遍身錾满宝相花,花蕊为大小珍珠或红、蓝宝石镶嵌,杯两侧是夔龙纹饰,龙头又是珍珠,杯底以三头象首为足,取三足鼎立之意,象额及双目下也缀有珠宝,整只金杯共有珍珠11颗、宝石21颗、碧玺4颗。前后杯沿錾有篆书“金瓯永固”和“乾隆年制”四字款。由于金瓯既有酒杯之意,又象征国土完整、政权稳固,乾隆皇帝便容不得金杯有一点瑕疵,自设计纸样开始到制作的全部过程都要严格把关,稍有误差或疏忽就要重来。清乾隆十五年,金杯制作成功,所有参与造宝人员共计80人,都被封官晋爵,这在世界工艺铸造史上都绝无仅有。据了解,清乾隆年间共制作了四件“金瓯永固”杯,但目前只发现三件,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件外,英国也藏有一件。

  “玉烛长调”烛台为青玉所制,质朴大方。玉烛象征“四时合气,温润明照”,含有盛世太平之意。此类烛台现仅存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件烛台形制相同,分三截组装,自下而上渐渐变细,有上小、下大两个梅花玉盘,大玉盘底镌有“玉烛长调”及“乾隆年制”铭文。

  仪式上使用的毛笔也非常考究,笔端刻有“万年青”,笔管刻有“万年枝”字样,寓意“大清万年”“天长日久”。

  现代研究者根据以上文物还原了清朝皇帝“迎新开笔”的场面:清宫除夕夜,一到子时,新岁钟声准时敲响,鞭炮争相炸开。此时,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处,净手焚香,亲自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的两根红蜡烛,又将屠绝邪气的屠苏酒注入璀璨辉煌的“金瓯永固”杯,徐徐饮下。之后握住“万年青”铭笔,在古铜八趾吉祥炉上稍熏一熏,望一望窗外,略一沉吟,屏息静气,濡染挥毫,认真写下新年第一笺。先是朱笔,再是墨笔,或中间朱笔两侧墨笔,写下三笺吉语,祈求“国祚永昌”“社稷安宁”。写毕,将吉语封存于专用黄匣内,亲自收拾好所用器物,来年“开笔”再用。最后皇帝将“金瓯永固”杯中的屠苏酒一饮而尽,“明窗开笔”仪式便告结束。

  秘而不宣的“开笔吉语”

  由于“开笔”是皇帝在新年里要做的第一件事,所以首次提笔挥毫,绝不能有半点差错。事实上,皇帝即便写错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所写的“开笔吉语”是秘而不宣的,即便其子子孙孙也“不许开看”。

  日前,我有幸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看到了清代皇帝的部分“开笔吉语”笺。它们不像民间书写那样简单,通常为几十字,篇幅较长的能达到上百字。其中,雍正帝于清雍正元年书写的“开笔吉语”是:“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利”。清朝皇帝“开笔吉语”中,篇幅最长的是乾隆帝的“三笺吉语心愿”,其中第三笺更是尽情发挥,用朱笔写道:“天清地宁,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万姓安生,雨旸时若,百谷丰登,臣民乐业,上下安宁,中外清吉,所向皆从,风调雨顺,大有年成,所求如愿,所愿皆成”,翰墨又写:“新年大喜,四季八节十二时永永平安,吉祥如意”。

  有意思的是,自乾隆二十七年以后,直到清嘉庆年间,皇帝的“开笔吉语”变得大同小异,总是“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除了内容外,“开笔吉语”由原来的三笺变成了简单的一笺。这种情况直到清道光年间才有所改变。

  “开笔”彰显皇帝个性

  清宫“迎新开笔”仪式虽然有着很多规矩,但毕竟属于帝王的私事,所以许多皇帝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通过写“开笔”来彰显个性。

  雍正帝会在“开笔”时顺便写一些“福”“寿”书法赐予王公大臣。雍正帝“开笔吉语”的内容多是“春韶介祉,开笔大吉”,真可谓惜字如金;但在写新春愿笺时,他却长篇累牍,甚至把自己的政治构想和民生愿景都写进去了。

  康熙帝和雍正帝的“迎新开笔”仪式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直到乾隆帝继位,这项仪式才被作为一项制度,要求“历圣皆踵行之”,即让后世皇帝代代沿袭。每到元旦,宫内红烛高照,美酒溢香,“明窗”之下,乾隆皇帝以一管毛笔饱蘸浓墨,虔诚写下心中吉语。有时乾隆皇帝写完吉语仍不尽兴,还要御笔绘制《岁朝图》,上面有柿子、宝瓶,寓意“事事如意”“平平安安”。乾隆帝迎新的花样还不止于此,每年元旦“开笔”后,他还会秉烛抄写《心经》,以示“为家国祈祷、为苍生祝福”。

  时至清同治年间,为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需要,东暖阁被改造,“明窗”至此不复存在。晚清同治、光绪、宣统这几位皇帝继位时由于年龄太小,“开笔吉语”都是由大臣提前拟好,再由小皇帝抄写。以往为求“金瓯永固”的开笔之典,随之失去了政治价值和意义,徒有形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