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美食”——剁荞面,特别的吃法,特别的鲜美

2019-12-19   美食延安

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己有2000多年。在咸阳马泉曾出土过前汉时的实物。农书中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四时纂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同时,荞麦在有关的诗文里也累累提及。因此,一般认为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唐代随着荞麦种植的普及,荞麦栽培技术也得到了总结。《杂说》的篇幅不长,可唯独对于荞麦的记载却很详细。《杂说》首次记述了荞麦的耕作栽培技术,并特别强调适期收获。“凡荞麦。五月耕。经三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着子。下两重子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即须收刈之。但对梢相答铺之。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如此乃为得所。若待上头总黑,半已(以)下黑子尽落矣。”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荞麦的成熟特性及其后熟作用,已有所认识。


荞麦是陕北的主要杂粮之一,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用荞面制成的食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陕北盛产荞麦,当地群众以荞麦为原料,创造出种类繁多的系列饮食:荞面饸饹、荞面搅团、荞面圪托、荞面漫黄、荞面抿夹、荞面凉粉、荞面煎饼、荞面烙饼、荞面灌肠、荞面碗托、荞面蒸卷、荞面油馍、荞面蒸饺以及荞麦酒、荞麦醋等10多种名吃。剁荞面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剁荞面,是陕北人待客、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必吃的一道美味佳肴,也是闻名于陕西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剁荞面用的荞麦粉,是选择最优质的荞麦糁子加工而成的。加工面粉时取其二、三次所出面粉为最上品。用这样的优质面粉加工剁面,色泽特白,韧性极强,味道清香,再加上特制的汤料,滋味独具一格。


何为剁荞面?这是指用特制的剁面刀剁面条,而不是切面条。剁面刀长约2尺,寸宽,刃薄如菜刀,刀背两端装有两个木柄。怎么个剁法呢?就是把荞面揉成面团,放在面案上用擀杖逐次擀开,擀至比白面条略厚一点时,操刀剁面。剁面刀形制特别,刀身长约2尺,寸宽,薄厚如菜刀,刀背两端装有两个木柄。剁面时,提臂悬肘,双手持握两柄。刀下见面,准确匀称,刀落面案“噔噔噔噔”急如雨点,面条翻动,若银丝飞舞。剁好的面条,细若粉丝,整齐如机制挂面,堪称“陕西一绝”。


剁荞面可是一门功夫,双手持五六斤重的剁面刀切面并不容易,需经师傅指点,经长期磨炼才能剁出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面条。剁荞面是陕北婆姨们的看家本领,传统的剁荞面把式全都是妇女。过去,陕北95%以上的妇女都会剁荞面。因陕北过去有一个习俗,娶媳妇时,考验新媳妇烹调技艺做的第一顿饭就是剁荞面。因此当地流传着“媳妇强不强,先看荞面剁的长不长;媳妇利不利,先看荞面剁的细不细”的说法。所以,未婚女子必须学会剁荞面。这就是剁荞面这一传统民间小吃久传不衰的原因所在。

好吃的剁荞面还必须配以独特的汤料,剁荞面的汤料主要有三种:一是酸汤。这酸汤是用铁锅将当地优质麻油烧热,加入野生柞檬儿(类似韭菜花的植物)煎炸,待其变黄爆香后熄火,再加入用洋姜腌制的酸汤,将它浇在剁面碗里,顿时浓香扑鼻,食之只觉面条坚软细滑、汤鲜味美,酸的开胃、爽的过瘾。二是羊肉臊子汤。用本地饲养的山羊羯子肉为原料,炖熟后再加入少许土豆丁煮熟。调料除了通常用的外,专门加入本地山区生长的一种野草—地椒的叶子为调料,这样的汤料别有风味。三是风干羊肉汤。把山羊羯子肉刮成条,在阴凉通风处风干,然后切碎加工制作汤料,熟透后放入少许土豆丁即可,此种汤内干羊肉愈嚼愈香。西北的腊牛羊肉是非常有名的地方特色,跟常见的南方腊肉是两回事。风干羊肉不失本味的同时,又多了些自然发酵的成分,不咸,比失了水分耐储存,味更纯,尤其是佐面的不多分量,比鲜羊肉的效果好得多。汤也厚一些,鲜咸适口,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盆料油佐汤!另外,还有蘑菇汤、大肉汤、鸡蛋汤、豆腐汤等汤料,主要以前三味为上品。这是陕北人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



今天,走进陕北的每一个集镇,都能够醒目地看到剁荞面的店铺,往往是顾客盈门,一派兴隆景象。有民歌唱到“荞面圪托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是比喻忠贞不渝的爱情。荞面和羊肉的结合,的确是“天赐良姻”。荞面性较凉,而羊肉性温,吃多易上火,二者结合达到中和,且营养丰富,既美味又健康,这就是荞面与羊肉结合的食品在当地经久不衰的原因。如今荞面药食两用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荞面与当地地椒羊肉结合的美食,已成为陕北特色美味食品,吸引着八方来客吸引着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