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村位于莱阳城东20公里处,昌水公路北侧,村庄四面环山,房屋依山而建。
村碑记载:“本村原有汤姜两姓居此,因处地之东南北两山对峙,富水河从中流过,故取村名水口。
明中叶宋姓由王宋析出迁入,村名沿用至今。
富水河从东向西流经水口村前,村庄四周青山如黛,村东的山顶上,一座高60米的火炬塔庄严肃穆,格外引人注目。
历史悠久的水口村不仅景色秀美,更是一片革命的热士——水口村走出了胶东第一个农村党员,村里有胶东第一个县委、胶东第一个中心县委遗址。
水口是胶东革命的一粒火种,点燃了胶东革命的熊熊烈火;水口,也是历史悠久的武术之乡,水口地躺拳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刚柔并济,远近闻名,一代代水口人传承地躺拳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
水口,一片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热土,一个源远流长的武术之乡。
走近水口,感受红色的记忆,厚重的历史,今日的美丽!
沿着村口的坡路进村,村前的一排黑瓦士房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胶东最早的县委一中共莱阳县委遗址。
穿过狭窄的胡同和小院,打开正屋厚重的木门,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看板映入眼帘,从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到在那段血雨腥风岁月里,革命先驱们谱写的英勇篇章。
曾担任过水口村党支部书记的宋贤庭,讲述水口村走出的胶东第一个农村党员宋海艇,一个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宋海艇出生于1892年。1925年3月,宋海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胶东农村第一个共产党员。同年11月,宋海艇按照党的指示回莱阳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宋海艇年底回到家乡水口村,先后在万第小学、后瓦马小学以教学为掩护,在30多个村建立了农民夜校和农民协会组织,后又将夜校和农民协会发展到海阳的夏泽、黄崖、杨格庄、桑梓口等村,到1926年春,先后在万第周围30余个村庄发展农民协会会员200余人,并在活动中以“信仰共产主义”为条件,先后发展了宋海秋、宋云程等20余名党员,教育了一大批人走上了革命道,为莱阳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敌人搜捕,宋海艇被迫离开莱阳。宋海艇离开家乡后很多年都没有音讯,村里人都以为他不在了。后来,宋海艇从外地写了一封信回来,我们才知道他还活着。”宋贤庭老人说。
1984年10月19日,宋海艇在泰安市病故,遗体安葬在莱阳红土崖革命烈土陵园。
水口村人积极投身革命,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甚至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生命。
村民宋玉桂(1901-1935),是莱阳县早期共产党员、著名烈士。
1926年,宋玉桂经宋海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水口村以办拳房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并成立了农协组织。1928年3月,中共莱阳县委在宋玉桂家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委员会,隶属中共山东省委。
莱阳县委的诞生,使莱阳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党员队伍迅速扩大,农民协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成立了胶东抗粮军,组织了攻城劫狱暴动,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莱阳县委建立后,以水口村为秘密活动中心,先后在蓝家庄、薛格庄寨庄头、淳于建立了4个党的地下联络点,使党组织很快发展到大夼、姜瞳及海阳县小纪以西地区。同时,县委以反帝、反封建、反迷信、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为宗旨,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民协会组织,会员由原来200余人发展到2000多人。
12月,中共莱阳县委遭破坏后宋玉桂继续在本村以办拳房为掩护发展党员,成立党组织。
1932年春,中共党员张静源由青岛来莱阳开展党的工作。7月,在宋玉桂的协助下,在海阳新庄头村重新成立了中共莱阳县委,宋玉桂任委员。不久,县委由新庄头村迁至宋玉桂家中。1933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在宋玉桂家成立,这是胶东第一个中心县委。
莱阳中心县委领导莱阳、海阳、牟平、文登、荣成、福山、蓬莱、招远等县党的工作,组织开展武装斗争。
在莱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莱海地区党员迅速发展到900余人,成立了100多个党支部,莱阳因此成为胶东各县党的工作最出色的县。莱阳万第真正成为胶东各县的革命中心。
1934年2月,因中共莱阳县委军事委员贾丕钦被捕叛变,供出莱阳党组织和党员名单,宋玉桂被迫离开家乡,先后到东北一面做工,一面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因组织工人罢工,宋玉桂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历史不会被遗忘!
2013年,在烟台举办的红色旅游线路启动仪式上,莱阳市水口村等三个村庄入选首批烟台红色旅游景点和《烟台红色旅游指南》。
为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水口村筹建了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建在村东山顶的塔式“火炬”,庄严肃穆,气势雄伟,是红色文化展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火炬塔高60米,塔身为白色筒式金属塔体,整体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底座为汉白玉外观,四面均碑,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开天辟地大事变。山底有台阶通往火炬塔,另有一条宽阔的水泥上山路。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了纪念历史,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水口,重温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在建设祖国的征途中继往开来,不懈努力。
莱阳是胶东地区有名的武术之乡,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始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莱阳一带主要流行地趟拳、长拳和螳螂拳三大拳种,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并且三派之间或有往来。
地躺拳又称地功拳、八折拳、地趟拳,属于优秀的中国武术拳种之一,因其拳多用滚、跌而得名。“水口的功夫躺下使劲”,说的就是水口村地躺拳的特征。
据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地蹬拳派祖宋允通,允通字四达,水口村人,幼好学拳术。一日夜半,忽有叩门,求见者自称避难来此,允通藏之后楼,及去始言姓邓裕德其名;允通之艺其所授也。”
水口村地趟拳第七代传人宋青春介绍,据他听师傅讲述,清朝乾隆年间,登州(今蓬菜)人邓玉德,逃难到水口,被宋邦光所救,为报答救命之恩,邓玉德把功夫传授给宋邦光之子宋允通。至此,才有了水口功夫。
邓玉德原是登州府地的一大户人家的管家,因东家得罪了官府,被查抄,邓亦受到牵连,被抓入狱。邓自幼习武,功夫了得,才逃得出来。
邓玉德在水口教了三年之后离开,邓玉德临走前,宋允通问他以后如何去拜访?邓玉德说,不用去了。
而在《莱阳历史文化溯源》一书中记载为:“传说在清朝中期,一个水口人救了一个徐州的逃犯,这个逃犯是个拳师,会地躺拳。”书中记载,这个人临走时,只剩下一手“蝎子倒上墙”没有教给莱阳人。
邓玉德到底是蓬莱人还是徐州人,已经很难考证清楚。然而,地躺拳在莱阳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莱阳历史文化溯源》记载:咸丰年间,捻军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胶东,沿途疯狂地抢劫和杀人。莱阳乡间只有水口村人敢于抵抗,使用地躺拳配以大刀片主动出击,在富水河边再没有敢到水口村骚扰的,从此水口的功夫出了名。
习武之风使水口村民尚勇好义,抗日战争时期水口村里的两个拳坊,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抵抗外侮,水口村因此成了莱阳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宋允通虽然只跟邓玉德学武三年,然而武功高深,有句谚语说:“打得精,宋允通;打得强,孙可扬。”
当时地躺拳共有10位著名拳师,有“十虎之目”。螳螂拳名师李丹伯、姜化龙都是先学的地躺拳,将地躺拳的精华融进了螳螂拳,使螳螂拳日臻完善。
因为历史原因,《地躺拳》拳谱在第四代传承中毁坏。从此,水口地躺拳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
曾经一度,在水口村只有不到十人会地躺拳武术,濒临失传。如今,水口地躺拳传人铭记祖训,勤学苦练,将历史悠久的水口地躺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水口地躺拳第七代传人宋吉永现为莱阳市武术协会会员,自幼随父亲宋迎春习武,曾多次随莱阳武术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获奖,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水口地躺拳第七代传人宋青春,在传统武木进校园活动中,让有200多年历史的地躺拳进入校园,利用大课间和体育课的时间教学生习练地躺拳。
出生于2002年的宋靖洋,是宋吉永的儿子,他不到十岁开始练拳,2016年开始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并获奖,现为莱阳武术协会会员,是水口地躺拳第八代传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近年来,每到周末,水口村的少年们汇聚在一起,在宋靖洋的带领下学练地躺拳,英雄的水口村一派昂扬向上的气氛,一个个认真练拳的少年虎虎生威,一招一式,刚柔并济,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让历史悠久的地躺拳得到传承发展。
近年来,水口地躺拳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武术界重视,人们从全国各地甚至俄罗斯专程来到水口,探寻水口地躺拳的奥秘,更不乏地躺拳习武者之间的交流切磋。
行走在水口,一座座民居前蔬菜爬满墙壁,充满自然的美好;一条条小巷安宁悠长,呈现出古老和祥和。
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土地,水口的一砖一瓦,一路一石,仿佛都在讲述着村庄的历史—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英勇史诗!
水口现有村民368户,人口1023人。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征途上勤劳勇敢的水口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近年来,村庄通过植树造林、填湾修路、发展果园等措施,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变得越来越富强美丽。
宽阔的富水河像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绵延不绝,奔腾不息,它见证了水口的厚重历史,也见证了水口村的蓬勃发展。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这片英雄的革命热土,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刘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