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还有其他地区的移民进入山东,如河南、江苏,特别是江苏海洲移民山东日照、胶南的较多。若把枣强移民、云南移民、四川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按东昌府19375户计算,明朝山东外省移民总计约58125户,290625人。
明初农业移民主要是人口密集区的人口向人口稀疏区移动。明代前期,胶东半岛上的莱州和登州两府情况颇为相似,号称地狭人众因此,只有在山东东部地区,才见到似乎是相反的例子(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十二章对“明代人口和明代历史的新认识”),即:胶东地区一方面大量迁出移民,另一方面也大量迁入移民。
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研究成果,其第一卷《大事年表》中列出胶东移民有关事件如下:
洪武四年,闰三月,迁北平、山东二省元汉军46705人于北平诸卫。五月,明军从山东登州渡海进入辽东。
洪武七年,一月,迁山东青州、莱州军人11394人于辽东定辽都司。
洪武九年,二月,迁扬州军人1000人于山东登州卫所。
洪武二十五年,迁山东登州、莱州两府贫民无恒产者5635户于山东东昌府。
洪武二十八年,迁山东青州、兖州、济南、登州、莱州五府每户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及小民无田者1051户,4666口于东昌府。
民国《莱阳县志》指出:“以氏族言,隋唐前无论矣,宋庆历间趣果寺题名碑所载六十五姓,今可知者四姓已耳”。“莱阳自金元以来,用夷变夏,屡经兵祸,民之死于锋镝或掳掠流徙者当不知凡几”。
由此可见,元末明初莱阳故家土著所剩无几。元末全县村庄不足百个,明初大移民后,莱阳当地这些原籍居民,因是刀斧所余,他们就叫漏户,大多躲藏在铁蹄难及的穷乡僻壤,才得以幸免;移民中的先期居民自己选择山峦和荒地占为己有,以垦地建村,叫占山户;明朝中后期的移民,因为已经没有无主土地可开垦圈占,只能花钱买地耕种,因此叫买山户。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造成了农村村庄重构和速增,通过发动移民垦荒屯田,这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胶东半岛看,比较古老的村落多座落在相对平缓、土壤比较肥沃的河漫滩或其他平地(先期移民所占)。明代中期后,随着番薯、马铃薯、玉米、花生等适合山区生长且产量较高的作物由南美洲传入,人们开始向丘陵山区移民。
所以从面上看,土地贫瘠的山区,村庄建的比较晚一些像明代这样的移民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不过到清朝中前期主要是县境内和周边地区村庄及家族分化的搬迁,从而产生了很多新的村庄。
到清朝中后期胶东人众地寡,出现了人口大量向东北迁徙的现象(闯关东)。明清人口的迁徙流动,对民众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国《莱阳县志》中有氏族一章,统计到清末,境内主要姓氏总计89家,含唐宋故家4家,金元故家17家。其中唐宋故家是张氏谭氏、赵氏、孙氏。金元故家分别为宫氏、隋氏、于氏、盖氏、曲氏、滕氏、马氏、崔氏、张氏、杨氏、李氏、咸氏、宋氏、王氏、田氏、朱氏、贾氏。
(作者:徐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