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疫情中发挥了哪些作用?科技型企业受影响有多大?

2020-04-03     中国家庭报

4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进行介绍。

人工智能在疫情中发挥了哪些作用?科技型企业受影响有多大?


湖北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00例以下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通报,4月2日,湖北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00例以下,现有确诊病例987例,其中武汉983例。

此外,两例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的关联病例。我国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出现本土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始终存在,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要继续做好防护,防范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复工复产

近日,科技部下发《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保障。

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表示,在研究制定《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提出了9方面18条具体措施后,为及时做好国家科技计划的任务部署,推动各项研发和推广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对科研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支持服务,科技部重点开展了四项工作。


1、瞄准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支持力度。

2、瞄准国家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载体作用,实施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按照“一城一主题”“一园一产业”的原则,突出特色优势,优化空间布局。

3、瞄准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4、瞄准科技人员与企业产业的有机融合,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鼓励引导科研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和产业,服务春耕生产与脱贫攻坚。


为科研单位提供“便利化”服务

疫情暴发以来,广大科研人员投身抗疫一线、奋力拼搏,不可避免地对原有科研秩序带来了较大冲击。对此,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表示,为保证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科技部采取了三方面举措。

  • 一是及时调整在研项目管理工作。2月12日科技部发文,将在研项目实施期限自动延长6个月,如核心团队身处疫区或直接投入疫情防控诊疗一线,可进一步延长。同时对项目申报、验收、中期检查等作出调整安排,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 二是有序部署研发任务。为引导科研单位尽快投入正常科研工作,现已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余个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涉及550余个任务方向,中央财政经费超过120亿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十三五”期间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强度增长超过50%。“十四五”任务布局中还会继续增加。
  • 三是优化创新“便利化”服务,减轻疫情影响。在项目评审中依托网络平台,从2011年视频评审的“足不出省”,升级到现在答辩团队“足不出户”参加评审答辩。全面实行“无纸化”申报,所有材料通过网上提交。充分考虑疫情影响,探索“容缺申报”,一时盖不出的章可以先不盖、一时提供不了的材料可以先不提供,等具备条件后再行补充。


科技型企业状况如何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包献华在会上表示,疫情发生以来,科技型企业凭借自身科技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劲,复工复产态势良好,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据对21个省市调研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平均复工率超过90%;据对国家高新区内3万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监测,平均复工率达83.3%。

为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创新能力,科技部会同有关方面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各项政策的落实落地,进一步扩大政策受惠面。疫情期间,各级科技管理管理部门已举办了上千场科技政策“网络公开课”等活动,面向企业宣传解读支持复工复产、促进技术创新的各类优惠政策。

二是会同财政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支持。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服务。组织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动员科技人员进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加大高校院所科研仪器设施等向企业开放共享与服务。

四是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项目申报、技术合同登记等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做到服务“不见面”、材料“无纸化”。


科技新业态发展,不只视频会议和网课

在这次疫情中,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通过网络购买日用品,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办公,通过网课进行学习等等。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表示,未来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止这些。

秦勇介绍,此次疫情中,以基于互联网的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利用线上优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为社会和大众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为保障大家的日常生活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数字化产品快速增长。比如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物流机器人、网上博物馆、数字娱乐等,在短时间内呈指数增长。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社会管理、民生服务中,也呈现出快速被政府和各界采纳应用的趋势。

秦勇表示,这些需求和广泛应用,必然带动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快速迭代发展,进一步加速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下一步,科技部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1、进一步加大对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重点包括:先进计算、核心软件、宽带通信、区块链、光电子、微纳电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支撑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在疫情中展现出发展潜力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导和技术支撑的力度。重点包括:新型健康业、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现代物流、教育服务等,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新动能。

3、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和措施。为科技型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科技企业复工复产,且看“中关村模式”

复工复产后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面临很多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呢?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介绍了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中关村模式”。

针对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中关村管委会联合8家金融机构推出了200亿元的“中关村企业抗疫发展贷”,产品推出仅两周就发放贷款271笔,金额51.2亿元,平均利率3.55%。近期还紧急拨付小微企业研发、专利、人才等补助资金4.3亿元,支持企业4000多家。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1.38亿元,8000多家小微企业受益。

针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问题,今年2月以来,中关村管委会面向社会发布了三批370多项抗疫新技术新产品,其中130多项技术产品已经得到新的应用。

针对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难问题,3月以来,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中关村社会组织、知名网络招聘平台,启动了为期2个月“抗疫情助就业”公益网络招聘活动,目前已有46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8400多个,已经接收简历1万多份。

翟立新介绍,截至4月2日,中关村示范区重点监测的3.84万家企业,到岗复工率近90%。188家中关村创业孵化机构,已有182家复工,占比为96.8%。整体看,中关村企业复工复产正在科学有序、平稳推进,呈现出加速全面恢复态势。


人工智能是这样抗疫的

人工智能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人工智能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呢?秦勇表示,在疫情防控中,很多研究院所和企业积极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用于疫情分析、识别测温、辅助诊疗、病毒检测、药物筛选等方面,对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疫情期间,一批人工智能产品,比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人脸识别、智能测温、智能语音机器人等,在抗疫中得到应用,产生了很好效果。在这些方面,试验区发挥了很好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总体上看,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应对疫情,还是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长远看这将是发展趋势。”秦勇说,科技部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设立重大项目、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发创新平台”等方式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对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支持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全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积极性。

此外,秦勇强调,近期,科技部还将结合疫情防控,针对智能医疗,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染病防治、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支持一批研究项目。


线上大赛后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3月25日,科技部首次采用在线视频互动、全程网上直播的方式,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专业赛,全国共有1157家企业、20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参加。最终晋级决赛的23家企业在线路演,展示了疫情防控相关的检测、药物、疫苗、防护及预警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许多已经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得到应用或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包献华对此予以肯定,同时他强调,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科技部会同有关方面在继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的基础上,还将继续做好4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双创”载体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进一步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双创”载体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全链条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品牌。

二是加强对“双创”服务机构的评估考核,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创业孵化机构共获得各类政策补贴3.3亿元,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等24.4亿元。

三是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双创”中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创新共同体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四是继续组织好“双创”科技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成果展览展示、项目对接、创业培训等,活跃“双创”氛围,鼓励科技人员转化成果或带着成果创业,提升“双创”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带动“双创”升级。


文:侯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AteQXEBfwtFQPkdfJ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