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横跨京杭大运河,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南端的标志建筑。拱宸桥所处的特殊空间位置,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座连系交通的桥梁,还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记忆。
悠悠运河
拱宸桥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最初开掘于春秋时期,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公元前486年,吴王欲北上攻齐称霸中原,下令挖通全长150公里的邗沟,这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工河道。隋朝统一天下后,为了沟通南北经济、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十分重视运河的开凿与利用,对运河大幅扩修,形成了以洛阳为起点,以杭州和北京为南北终点,全长2700公里的南北运河。运河的主要目的转为以经济、政治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大运河是在元朝形成的,元朝整修运河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公元1293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94公里,史称京杭大运河。北方端点在元大都(今北京)积水潭码头,南方端点就是杭州拱宸桥,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北京。明、清两代的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我国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建都在北方的中央政府都需要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对中央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京杭大运河南端”石碑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沿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载了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的见闻,运河沿岸诸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价值无法估量。
京杭大运河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的高超技术与卓越成就,孕育了众多繁华璀璨的古镇名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之一。
古桥沧桑
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初为木桩基础的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由当时的举人祝华封募资建造。“拱”本义为两手在胸前相合,有恭敬、环绕之意;“宸”指北辰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之。”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寓意百姓拥戴实行德政的皇帝。
清顺治八年(1651年),该桥曾一度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修桥,云林寺僧慧辂募助,历时三年,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竣工,桥长三十四丈,高四丈八尺。清代文人章藻功在《拱宸桥记》中阐明了修建拱宸桥的重要意义:“漕艘之所出入,百货有贾民船之所来往,风起冲击,势之险也。术家又言,省会地气,向东南而趋西北,直泻不留,不可不由以所镇之相。厥地形为扼要处所,则拱宸桥以宜亟建也。”
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伟率属捐俸重修,将桥加厚二尺,加宽二尺,并作《重建拱宸桥碑记》。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桥心筑堡垒驻扎。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兵攻垒,战火洗劫后,桥梁损毁严重,后于光绪年间坍毁。光绪十一年(1885年),杭州人丁丙主持重建三孔石桥,即今见之拱宸桥。此次重建竣工之际,王麟书作《重建拱宸桥记》,细载此桥“桥长二十一丈四尺,广一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丈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杭州被列为通商口岸,拱宸桥地区沦为日租借,并在拱宸桥头航运之口设立海关,称为“洋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日军在桥面中间铺筑2.5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直至抗战胜利后,洋关废除。
清末拱宸桥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拱宸桥对于杭州不仅仅是一座连系交通的石桥,还承载着特别的记忆与情感。作为杭州水路的“北大门”,当年康熙、乾隆南巡就是从拱宸桥进入杭州;这里曾是漕运往来的交通要道和繁华商埠,络绎不绝的商船满载着江南的富庶,从这里一路北上;这里是杭州人情感的重要坐标,桥的里面是家和根,外面则是一片闯荡的天地,石桥承载了多少离乡闯荡的踌躇与离别,和归来游子的兴奋与辛酸;这里曾是杭州茶楼最为云集之处,沿运河往来的三教九流多在此停留歇息;这里是杭州戏院最集中的地方,杭州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在桥边的茶楼里放映的;这里浓缩了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史,麻纺印染业、仓储运输业、造船业等,在这里萌生和发展,杭州的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邮局、第一家报社,都开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对拱宸桥的保护。1986年,拱宸桥被确定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进而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杭州市政府对拱宸桥进行全面修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拱宸桥巍峨雄伟、古朴沧桑的历史景观。此次修缮拆除了后期铺设桥面的各类管线;去掉原桥面上2米多宽的混凝土桥坡,改设1米宽的石板坡;修复栏板和48根望柱,柱头重置仰莲、俯莲等雕饰,并在拱壁顶部重塑双龙戏珠浮雕;于主孔墩侧设置四个防撞墩以护桥;2006年建碑亭。修缮后的拱宸桥,以更加坚强的身躯雄卧运河。
桥面
技术特色
现存拱宸桥是一座三孔薄墩联拱石桥,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2米,中孔跨径16.5米,边孔跨径11.9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墩自下至上逐级收分,中墩厚约1m;拱券石厚30厘米,用条石纵联并列,分节砌筑,眉石厚20厘米;桥面外缘的水平投影呈柔和弧形,中段略窄,宽有5.9米,桥堍处宽12.2米;桥面两侧以素面石栏围护,中刻“拱宸桥”三字;栏板间立48根望柱,柱头多饰仰莲。
栏板及望柱
由于桥下运河航运繁忙,为避免船撞,于主孔上、下游共设置四个防撞墩,每个防撞墩上均雕有避水神兽,名为蚣蝮——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一。所雕神兽形态慵懒,生动可爱。
防撞墩及蚣蝮
桥东端北侧建有八角重檐桥亭一座,内立八角形石碑,碑面刻有《拱宸桥修建记》。
桥碑
桥头碑亭
拱宸桥不仅造型巍峨雄浑、古朴优美,而且展现出中国古代高超的造桥技术。
我国古代南方石桥很多为薄墩薄拱式石拱桥,一则由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基础不易坚实,要求拱桥轻巧,减轻自重,降低基础负担;二则桥址往往距离石场较远,采用薄墩薄拱式拱桥可节约材料;三则薄墩薄拱具有一定柔度,能适应少量的不均匀沉陷,对松软土质适应性较好;此外由于江南水网贯通,航运发达,桥下净空要求较高,驼峰高耸的拱桥有利于通航。我国薄墩薄拱技术起始较早,国外一直到18世纪才有薄墩拱桥的建造。
拱券
拱宸桥所采用的多孔薄墩联拱结构,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又一成就。这种拱桥当一孔的拱券上承受载荷,就会牵动两边桥墩产生变形,从而把力和变形传到相邻拱,各拱之间相互的推力可以平衡,以节约材料。
清末杭州藏书家丁丙曾有诗云:“卅丈环桥首拱宸,追怀摸石动酸呻。叮咛去楫来桡客,慎守金缄效吉人。”表达了古桥追怀的文人情愫。杭州还有句老话:“城隍山上看火烧,拱宸桥头乘风凉”,道出了老百姓对拱宸桥的喜爱。当我漫步在拱宸桥上,身旁的往来行人或是安步以渡,或是驻足赏景;桥下的悠悠运河,波澜不惊,直通浩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拱宸桥在灯光的映射下玲珑剔透,韵味尽显。此情此景,未免令人生出许多感怀。
拱宸桥夜色
拱宸桥经风历雨数百年,阅尽沧桑,有运河商贸交通的繁华,有太平天国的战火,有民族工商的萌发,有离客归人的悲欢,有恭迎御架的荣光,也有日据时期的屈辱。如今的拱宸桥,铅华洗尽,雄风依旧,以坦荡坚实的身躯,继续造福于当地百姓。
游人如织
本文刊载 /《桥梁》杂志 2019年 第1期 总第87期
文 摄影 / 张雷
作者单位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