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有民谚语:“七月半,日头短一线”,意思是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之后,每天的昼长会明显的减短,也就是常说的“日头短”,天气也逐渐由酷暑转为秋凉。
谈七月半自然离不开鬼,不过我们先不谈鬼,而是谈谈昔日潮州七月半晚上在儿童之间的一种游戏,曾听爷爷说,其实七月半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在爷爷幼时,孩子们还在当晚盛行一种“营鲤鱼灯”的活动。
民国作家沈敏在其《潮州年节风俗谈》中就记载了当时潮州城孩子们玩“鲤鱼灯”的场景:
“这是忙着的耍算孩子们吧,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的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纸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简单的小鲤鱼灯了。年小的要大人代制,年纪稍大的却能够自运匠手,有的别具心裁,精作巧制,极为美观。有的是用番葛雕为鱼形,或是飞禽走兽的形状,彩以各种颜色,惟妙惟肖。有用面块搓成的,彩色的极为好看。缀一彩旗香烛,火光美丽可观,算是一种美术品。更有用蔴骨制为灯架制糊以透明蜡纸,内点明烛,居然也算是作提灯了。还有一种叫灯球的,普通是用荆棘所生的刺重子(像朴子差不多),插上纸旗香火,从子心穿着一条几尺长的韧绳,可以任意的提起来,摆动盘旋,叫做摆灯球。当摆旋时,火花成为联连的长条,在眼光上起到变幻的作用。我们到户外去,看到小孩子们的鲤鱼灯、雕鱼灯、纸灯、灯球,觉得红光片片,烛火耀彩。灯球的纸旗,摆起来索索作响,点缀静夜的热闹,也有一番情趣。”
爷爷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在七月半的晚上提着插满香的“灯球”到处逛,那时还没有电灯,路上很是昏暗,点燃的香火显得特别明亮,煞是好看。现在在潮安的部分乡村,还保留着儿童在七月半晚上游灯的传统。
潮州人敬畏鬼神,七月半是鬼的节日,这一天必定得大肆操办,人们在当天上午于家中祭祀祖先,然后很多乡村就在当天下午和晚上举行“施孤”仪式,施孤就是施济孤魂,普通人家在榕树下或祠堂外,准备空心菜、米饭、食盐和各种饼食水果祭祀鬼魂,沿街悬挂五色纸钱召引孤魂前来受祭,人们在祭品上还会插着三角纸旗,旗子上面写着“盂兰胜会”“西方极乐”“世界和平”等词语,小时候听爷爷说,拜孤魂的时候,祭品上面一定要插上香,这样孤魂才能够享用,然后还要留着一些香插在地上,俗称“布田”,这是引领孤魂的信号。
善堂、寺庙和宗族则多举行大型的法会以超度孤魂,在旷地上搭一高台,叫做“孤棚”,潮州民间有俗语:“做鬼爬不上孤棚”,寓意一个人能力有限,干不了大事。在孤棚旁设立“大士爷”宝座,大士爷就是面燃大士,他是观音大士化身,然后还设有“孤魂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潮州人感念在潮州抗战牺牲的无名战士无人祭拜,于是在孤魂台上增设“为国捐躯阵亡将士之位”。法师在孤棚上念经作法,称为“放焰口”。
佛教认为,地狱中的饿鬼形容枯槁,口吐火焰,通过“放焰口”这个仪式可以让饿鬼张口受食,饱餐一顿,同时闻经听法,皈依正道。法师作法之后,会在孤棚上将各种供品撒到台下,这时人们就会在台下抢夺供品,俗称“抢孤”,潮州俗语“放掉面桃去抢饼”也正来源于此。
在人们的心目中,孤魂不同于祖先或神明,他们是“鬼”,人们一直对鬼有着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认为他们是可怕的;但是,鬼曾经也是人,或战死沙场,白骨暴野;或沉溺江河,葬身鱼腹;或生前无祀,魂魄无依;他们又是可怜的。对鬼可怕而又可怜的态度,使得人们在避开他们的同时,又不愿意抛弃他们……
本文转载自吴泽煌 潮州春城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