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邓超执导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正在热映,作为一个对育儿十分上心的妈妈,我第一时间去看了电影。虽然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我却从中对教育产生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并获益良多。
影片中,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在儿子马飞被所有人都认定是笨蛋,是差生,已经没救的时候,依然对儿子给予理解和支持,尊重他的个性,培养他的兴趣,保护他的梦想,最终,马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看起来,当初马皓文顶着各种压力和阻拦,坚持对马飞实施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然而,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马皓文却内心无限悲凉地说:“我的教育失败了。”
为什么“邓超”会这样说?我们看看影片中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马飞临近航天飞船发射时,担心父亲申诉不公正待遇会引起社会关注,影响自己的伟大前途,所以要求父亲放弃申诉。并对父亲说:“毕竟事情过了那么久了,除了你,没有人会在乎了。”
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牺牲了父亲应得的正义,甚至都不让父亲出面参加自己的飞行仪式。马飞的自私让马皓文认识到,自己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孩子成才却并未成人。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成功者,而是培养人。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邓超”的教育确实是失败的。
然而,现实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少见。他们拥有高智商,良好的教养,却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这样的人,很容易为牟取私利而走向歧途。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他说自己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坐在第一排,很认真地听课,下课后还跑来积极地探讨钱老的讲课内容,分析得头头是道,钱老对他印象很深刻。
后来这个学生又来听了两次课,每次都很认真,钱老对他很是喜爱,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位值得栽培的学生。
然而,这个学生第四次来听课的时候,跟钱老说自己想去美国留学,希望钱老能给他写个推荐书,钱老答应了。然而,写完之后,这个学生就再也买有出现过。
这个学生成绩好,双商高,所做的一切也都没毛病,但是,这种滴水不漏的行为,让人看不到一点真诚和可贵之处,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让人很不舒服。
这种精英一旦进入社会的顶层,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权利,他们功利的价值观会影响一大批人,诸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祁同伟等人,道貌岸然地牟取私利,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利己主义者,让他们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带去温暖和正能量呢?
01 不要培养孩子的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家庭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以孩子为中心:总是变着花样做孩子喜欢吃的菜,任何事情都是孩子优先,永远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在“一切围绕孩子转”的模式下培养出的孩子,会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你们本该对我好。
在孩子看来,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仅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反而会在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时候,心怀怨恨。
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3岁之前,自私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由孩子认知水平发展受限而决定的。但是,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有责任去纠正孩子“自私的天性”,让孩子最终能够融入社会,就需要让孩子形成一个“他人”的意识。”
具体实施层面,可以通过吃饭来训练孩子的“他人意识”。比如,孩子4、5岁的时候就立下规矩:饭菜做好后,大人不动筷子之前不能先吃;如果家里有人饭点还没回来,就单独留出来一份。
家是社会最小的单元,当孩子有家的概念,他出去就会有“别人”的概念。
02 要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学会付出
父母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对孩子尽心尽力付出一切,不让孩子吃一点苦。
然而,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下成长的孩子,好像并不领情,只会不断索取,完全不懂得体谅和感恩。
到头来,千辛万苦,终于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一个向来只被照顾,却从未照顾过父母,不能独立管理自我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父母的不易的。
霍思燕的儿子嗯哼,不管是在《爸爸去哪儿》还是《妈妈是超人》里,都常常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着妈妈的感受:
给妈妈洗脚,还问妈妈以前磕到的地方还痛不痛;妈妈害怕玩滑滑梯,就带着妈妈一起滑,还教妈妈闭上眼睛;能够清楚地记得妈妈的喜好……
这样一个把妈妈宠成小公主的小暖男,羡煞旁人。
关于嗯哼“宠妈”的这一点,霍思燕分享过自己的心得:“我常常跟孩子说,’这个妈妈不会’,’那个妈妈不行’。然后,孩子就帮我干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时时强大,而是要适当示弱,让孩子也学会为父母付出。让他们更能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体谅他人,同时能感到自己也是“被需要”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03 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为了成功可以舍弃亲情的人
现在的孩子学习竞争压力大,很多父母为了不给孩子增加负担,就让孩子“以学习为大”,其他的都不用管,也不重要。
甚至每年高考都会出现这样的新闻:
父亲病重,但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隐瞒了半年;
外公去世,家人却在高考过后才告诉孩子;
……
虽然这些都是极端的个例,但是,也反映出人们都普遍把高考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这种“特殊化”甚至都有点病态:
身边大多数家庭,只要有孩子上了高三,整个家庭都会进入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父母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地十分周全。
而孩子呢,理所当然地认为,高考最大,自己最大,只要有什么不如意,或者情绪不好,就会随意发脾气,甚至对父母大呼小叫。
一个从小被灌输“学习最大”,“成绩最大”的人,当面临自身利益与亲情的选择时,恐怕会成为一个功利的白眼狼吧,这对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种灾难。
人的一生,赢的机会很多,值得爱的人却很少。
对父母来说,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固然值得骄傲,但是,更难得的是,养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孩子。
“邓超”在电影中反复强调:人生就像射箭,要知道箭靶子在哪里,不然无数次的拉弓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有梦想,找到箭靶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紧盯着箭靶,在射箭的过程中,不在乎一路上会刺穿谁,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又怎会给家庭带来温暖,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内在性格成长远比外在名利更重要,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是为了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是培养出的利己主义的精英。
作者简介:当妈有fun,90后不完美妈妈,全职带娃,分享育儿知识,关注宝妈成长。欢迎关注,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