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有正在咿呀学语的孩子,父母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一岁半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孩子会说话了,但说话一直不清楚,怎么办?”
……
其实,很多让家长特别着急担心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很正常的。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说,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女孩比男孩的发展速度快,内敛、退缩的学步儿开始说话也略晚。
所以,如果自家孩子开口说话较晚,在排除器质性病变或者自闭症等原因的情况下,父母们不必过于焦虑。
但是,面对咿呀学语期的孩子,如果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认为孩子迟早会说话,迟早能说清楚,这种过于乐观的想法,也会让孩子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
9个月-2岁,是理解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2-4岁,是表达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使用恰当的方法,能够让孩子早开口,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减少因表达困难而造成的哭闹、发脾气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那么,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家长们该如何做呢?
这就需要我们先来了解语言的发展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很多人都会把孩子说话早晚跟智力挂钩,一旦孩子语言发展落后于其他孩子,就会担心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其实,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跟孩子的生理因素,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有关系,当孩子具备了能够说话的基本条件,有强烈的表达的意愿,自然就能够开口说话。
要想让孩子早点掌握语言的能力,家长们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能说
生理因素是开口说话的必备条件,包括“口腔肌肉”和“听觉”两个方面:
1、锻炼听觉能力
听是感知和理解语言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不会听的宝宝,也必然不会说。
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开始通过“听”来学习语言了,他们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有输出。所以,家长们要多和宝宝说话,对宝宝进行语言和词汇上的输入,为孩子打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但是,在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能跟他们唠点啥呢?
- 描述宝宝正在关注和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带着宝宝出去逛公园的时候,眼睛盯着盛开的花看,我们就可以用语言进行描述:
“宝宝是在看花吗?”
“这朵粉色的花真漂亮,宝宝来闻一闻,是不是有香味?”
……
- 描述自己和宝宝正在经历的事情
比如,当我们跟宝宝一起吃饭时,可以说:
“我们今天吃西红柿鸡蛋面条,看,面条是细细长长的形状。”
“面条还有点烫,我们先用小风扇吹吹,吹凉再吃。”
“好了,不烫了,可以吃了。哇!面条真好吃!”
“吃饱了,我们拿纸巾把嘴巴擦干净。”
- 读绘本、唱儿歌
如果实在不知道要说什么,那就给孩子读绘本或者唱儿歌吧!但是,千万别把这件事完全交给电视机和故事机。因为机器跟孩子没有产生互动,孩子不能从这种单向输入中得到有效信息。
宝宝们最喜欢父母的声音,而且,父母说话时的语气、手势,背后感情的传递,以及反馈互动,都是宝宝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家长们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点,最重要的是,父母跟孩子进行的语言互动,所以,一定要放下手机,增加跟孩子一对一互动交流的时间。
2、锻炼口腔肌肉
有些说话晚的宝宝,平时语言输入足够,也能听懂很多大人说的话,但就是不开口,很可能是口腔肌肉还不够灵活。
人们说话的时候要调用70多块口腔肌肉,而且,在发出声响的时候,需要舌头,唇部和脸颊张力的共同配合。
当口腔肌肉灵活度不够的时候,不足以支撑“开口说话”这种如此精细的动作,同时也影响发音吐字的清晰度。
在宝宝的口腔肌肉锻炼方面,家长主要注意避免走入这几个的误区就可以了。
- 不要阻止孩子吐舌头的行为
小月龄的宝宝经常会“吐舌头”,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觉得不文雅而去阻止。一岁以下的宝宝处在口欲期,他们用嘴巴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宝宝“吐舌头”这种行为,有助于发现舌头和嘴巴的功能,锻炼舌头的灵活性,家长的阻止反而会阻碍宝宝的正常发展。
- 不要一直给孩子用奶瓶
经常看到很多孩子都两三岁了还在用奶瓶,甚至有的都上幼儿园了还抱着奶瓶不撒手。一直叼着奶瓶,不利于孩子口腔肌肉能力的发展,影响咬字清晰度。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子一周岁时要开始停止使用奶瓶,15-18月龄时,要完全戒除奶瓶。我国CDC《儿童口腔保健指导技术规范》建议儿童18个月后停止使用奶瓶,最晚不超过2岁。
那么,不用奶瓶,孩子喝奶喝水怎么办呢?从宝宝8个月开始,就可以试着引入吸管杯,来代替奶瓶,并最终过渡到杯子。
- 不要一直给孩子吃“软”饭
我见过一个4岁的小女孩,说话吐字还不清晰,通过跟她的家长聊天得知,她的饮食很精细,从添加辅食开始,就一直是糊糊,泥状食物,直到现在基本都只吃“软”饭。
孩子的口腔都没有得到咀嚼、吞咽等精细动作的锻炼,口腔肌肉自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才造成口齿不清的后果。
不管孩子有没有长牙,9个月开始添加颗粒,颗粒从细到粗。一岁之后就要逐渐向成人的食物过度,只要宝宝不噎不吐,没有不舒服,他就是在用牙龈嚼了。
二、想说
有的孩子明明已经会叫爸爸妈妈,能够开口说话,但就是很少说,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也只是用手指着,“嗯嗯啊啊”地叫。
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缺乏表达意愿。
1、激发表达意愿:
如果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一个眼神家长秒懂,或者当孩子“嗯嗯啊啊”地指着的时候,家长就马上拿给他,他就会觉得不用说话也挺好,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去学习语言。
家长可以故意不懂孩子的需求,并有意地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产生表达的意愿。
比如,
“你想要什么呀?”
“是喝牛奶还是喝水?”
“你用手指一指”
“哦,是想要喝水吗?”
“那跟妈妈一起说,喝~水~,妈妈就把水杯给你,喝~~~水~~”
“哦,宝宝说不出来,没关系,下次我们再说。”
平时,多为难一下宝宝,对宝宝语言的发展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2、保护表达意愿:
- 及时回应
当宝宝在咿咿呀呀地说各种火星语的时候,家长要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并及时回应,有耐心地等宝宝说完,不要打断。
- 不要纠正宝宝的错误发音
宝宝还小的时候,发音器官发育不完善,有些音还发不出来,比如,把“西瓜”说成“西巴”,这时候,如果不停地纠正宝宝的发音,会让宝宝感到压力,不愿意说话。
正确的做法是:不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用正确的发音缓慢地、清楚地说:“是的,西瓜”就可以了。
三、会说
宝宝可以开口说话之后,家长的重点就要放在让孩子的表达更丰富,有逻辑性。
- 表达丰富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经常只会蹦出一两个词语,这时候就要注重帮助宝宝扩充句子。
跟宝宝对话的时候,对宝宝说的简短句进行补充,多使用描述性的词汇。
比如,宝宝说,吃苹果。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指着苹果问:
“宝宝是要吃苹果吗?”
“看,这是一个红色的苹果。”
“尝一下,什么味道的?这是一个甜甜的苹果。”
……
- 表达有逻辑
有些孩子会说长句之后,虽然开启了小话痨的模式,但是听他说话,经常前言不搭后语,找不到重点,听了半天也没听懂他要说什么,这就是缺乏逻辑性的表现。
我们在跟宝宝对话的时候,可以注重条理性词汇的使用,比如,多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词汇。
“我们先穿好鞋,然后去滑滑梯,再去买菜。”
如果父母觉得自家孩子语言发展能力落后,但确认没有器质性病变及智力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反复去强化、修正,帮助孩子早日掌握说话这项技能。
只是,当孩子成为一个小话痨,每天嘚啵得个不停,甚至还会拌嘴之后,父母们可别嫌烦啊。
最后,附上贴心的总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