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感触最深的是窗台上的葫芦和水缸旁的瓢

2019-11-14   中国乡村美文

葫芦瓢(散文)

每次回老家,感触最深的是窗台上的葫芦和水缸旁的瓢,这时我便回到了童年,想起妈妈种葫芦的情景。

瓢,也叫葫芦瓢,一个葫芦顺着锯成两半,便形成两个瓢。小时候,妈妈种葫芦的情形历历在目。春天,妈妈在院子的一角松完土,再刨一个小坑,在坑里撒上鸡粪,浇上水,待水渗尽,把葫芦种子擩进泥土里,然后用土将种子盖严,轻轻地拍一拍,几天后,就拱出两片小芽儿,象小巴掌似地张着手。妈妈象照顾孩子一样精心伺候。她怕鸡们叼掉嫩芽,便用二尺长的秫秸杆插在幼苗周围圈起来,隔几天浇一次水。那葫芦苗真顺人意,长得贼快。由两片叶,到四片叶,六片叶,很快就扑棱开一大簇,伸出了蔓。这时,秧苗壮了,也不怕鸡叼了,把秫秸节拔掉,用竹竿子搭上跟耍西湖洋景似的架子。这以后,妈妈就忙了,除草、苗肥,浇水,捉虫,引蔓、绑蔓、掐尖、打杈。葫芦秧越来越粗壮,小盆儿似的叶子,小胳膊似的茎,那蔓能爬四五米长,黑黝黝,绿生生,微风一吹簌簌作响,宽大的叶子轻轻地摆动,仿佛向人们招手。葫芦秧架洒下一片荫凉,是鸡们乘凉的好去处。一场雨过后,不知不觉开花了,几朵、十几朵、若干朵小白花,白得像雪,又象架子上挂满了爆米花。这时,便有小蜜蜂前来光顾,吻吻这朵,吻吻那朵,它们忙着为葫芦花授粉。小葫芦坐胎了,小白花瓣儿脱落,露出一枚小小的嫩疙瘩,像钮扣儿,光溜溜的,它们骄傲地向人们展示,好像说,我叫葫芦。

在妈妈的精心培育下,小葫芦长得跟气儿吹的那么快,我每天都去看。成形了,有丑的,有俊的,它们的腰都凹进去,身上长有一层白霜似的绒毛,等长到一定的程度,妈妈把那丑的摘下来,用它做菜,切开来,那瓤儿白白嫩嫩,像是凝脂,炒虾皮儿,熬汤,用它包饺子、做菜饽饽别有一番风味儿。丑的葫芦做菜吃,数量多吃不了,送给左邻右舍。那些长得端正的一直到秋天,葫芦秧干瘪叶子脱落了,就摘下来。那葫芦皮光滑如镜,硬如玻璃,用指甲划也没有痕迹。摘下的葫芦放在窗台上晒干了,妈妈就请邻居的木匠爷爷来开瓢。木匠爷爷盘坐在麦秸墩子上,两只脚紧紧夹住葫芦,左手按住葫芦腰,右手握住小钢锯,“咯吱咯吱”一会儿就把葫芦一分为二,大小均等,一模一样。木匠爷爷锯完一个又一个,妈妈在旁边抠出葫芦籽儿,然后再把贴葫芦壁的多余的瓤子刮净,这就成了葫芦瓢。小一点的用它舀水,大一点的用它盛米盛面。直到今天,老家的水缸旁边,总是撂着一个水瓢,妈妈说,用葫芦瓢舀水喝水甜,用葫芦瓢舀水做出的饭饭香,用葫芦瓢盛米面不生虫儿。时至今日,母亲喝水不用茶缸子,水舀子,就用葫芦瓢。元代王祯《农书》说:“匏(即葫芦)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润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也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

一个葫芦有很多籽儿,妈妈把抠出的葫芦籽儿部分留作种子,剩余的晒干。晒干的葫芦籽儿炒熟又脆又香,逢年过节待客,比葵花籽儿西瓜籽儿还上档次。因为它有药疗作用,历代医药学家一致公认,葫芦籽儿有六大功能:滋补美容,养心安神;健胃润肺,抗菌强身;润肠通便,利压宽胸。社会在进步,如今家家户户旧的家用器皿都被淘汰,可妈妈每年都在院子里种几株葫芦,一是吃菜,二是送人,三是做瓢用。

时过境迁,光阴荏苒,我已不是当年的少年,然而,母亲对葫芦的钟情却给我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

审阅:北斗

简评:对母亲种葫芦、自己观察葫芦、用葫芦做瓢的记忆以及葫芦的其他用途的描写情真意切,富有趣味,充满美好的生活意境。

作者:谷景峰

编辑: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