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长度、温度、力度

2019-10-16   焦点常州

柘荡安置区新貌

我在开发区工作转眼已近20年。金坛东部从地广人稀到车水马龙,从零星的村落到林立的高楼;东部新城破茧成蝶,宜业宜居,成为金坛城市建设的靓丽名片。

目睹20年之变迁,心生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否还能记起当年的那些村落?那些乡村往事?接到美丽乡村采写任务,我选择了开发区东北部东城街道柘荡村。

柘荡安置区新貌

到柘荡村王金富书记热情接待了我。向他了解村子相关情况。王书记是当方土地,在此工作十余年。对村庄的变迁、人文了如指掌。

柘荡村是由原来的三村、东村、大柘荡、小柘荡、北渚荡渔场数次合并而来,现在村子有11.6平方公里,还有田地7000多亩。自然村大部分已拆迁,村民迁居新建小区,村委已从农村管理走向社区管理。

北渚荡遗址


柘荡村不仅“谈庄秧歌灯”闻名于外,还有多处历史遗迹。王书记带着我到原东村小学参观了明代石马,又去看了北渚荡遗址。对这个村庄深厚的人文历史,我有一种震憾,有记录的冲动。就我所知金坛现有的村庄中柘荡是独特的,有历史、有文物、有故事,丰满而立体。

谈庄秧歌队

先说说谈庄秧歌灯。谈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荆王的都城就在柘荡的荆港、谈庄、后庄一带。“七国之乱”后,承袭荆王的刘武以荆国为姓。后汉武帝刘彻赐刘武的孙子荆谭(是否为“金坛”名称的由来,有待考证)良田万亩,在荆王的故地建造府地,名“谭庄”。后来,“谭庄”由谐音被讹称为“谈庄”。

“谈庄秧歌灯”则源于明朝末年。当地农民喜唱山歌和民谣,秧歌便是农民们在插秧季节一边劳作一边演唱的民歌。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克金坛城,在城内戴王府前搭台庆祝表演,其中就有“谈庄秧歌灯”。现戴王府内的墙壁和房梁上,至今仍清晰可见与“谈庄秧歌灯”表演相关的彩绘图案。自太平天国后,“谈庄秧歌灯”活动沉寂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由当地艺人陈全宝和祁锁庆发起,秧歌灯活动又在谈庄兴起,始称为“谈庄舞秧灯”,又叫作“谈庄秧歌灯”。

到现在“谈庄秧歌灯”已历六代,2007年3月,“谈庄秧歌灯”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五代代表人物汤金龙被江苏省文化厅确定为首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在谈庄秧歌队还经常到各地开展表演活动。


东村石马

再说原东村小学内的石马,经考证乃明于湛墓前神道石刻。于湛(1480-1555),字莹中,明正德六年进士,官至郧阳巡抚。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官声颇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于湛病逝,终年74岁。朝廷赐祭葬如例二品葬于东村。于墓占地十八余亩,封土墓群园林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米,南北长四百米(于家后人称于家大坟窝)。于湛墓遗址在东村,说明东村一带明朝时已是于家的产业。

于湛其子于业(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其孙于文熙、于孔兼兄弟(明万历八年进士)。祖孙三代进士,也是金坛科考佳话。

东村南还有一处北渚荡遗址,高约1.5米左右,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73年发现,经考古挖掘,出土石犁、石锛、石凿、石箭头、陶釜、陶罐等文物,属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该遗址1986年被金坛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北渚荡遗址我忽然想到金沙八景中北渚莲舟(注:金沙八景:乌龙叠翠、南洲渔笛、白龙澄碧、漫塘春水、北渚莲舟、洮湖夜月、四平夕照、三峰晓云)。此景应该说的北渚荡,我们可以想见风吹莲动,荡舟荷塘的景象。“遥闻香气息,秋烟北渚浮。”文人雅士把酒吟唱,在北渚荡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

柘荡安置区幼儿园

现在的柘荡村所属的几个自然村,大多安置在东方新都紫荆苑。新的楼群、新的设施、新的环境,村民完成了向市民的过渡。走在整洁、美丽花园般的安置小区,相遇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有一种感动,也有一种责任。因为发展需要一个个自然村落被动迁,但村庄的历史与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保留。那是我们的根、那是我们的乡愁。

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一个村庄越有长度,越有温度,发展也越有力度。

安置区孩子幸福的笑脸

撰稿:黄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