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城市首位度到底有没有错?

2019-09-04     西一安鲜

近年来,“首位度”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地政府报告以及媒体报道之中。例如:江苏省提出“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山东省提出“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并在2019年初将莱芜并入济南,新济南经济才超越烟台,但还是位于青岛之后排名省内第二;而其他如广西、江西等省份,也都提倡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的发展目标。

各省份都重视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发展,那么首位度到底指的是什么?

首位度概念

首位度一词最早被马克杰克逊于1939年提出,指的是国家人口规模排名第一的城市与排名第二城市之间的比值,主要用来衡量首位城市对一个国家产生的影响力程度。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首位度概念延伸为:城市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前者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后者则用来反映省会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也代表了省会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

那么目前我国各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比值是多少,哪些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比值过高或过低呢?

全国城市首位度排名

根据2018年全国省会城市GDP与所在省GDP比值我们得出了2018年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

其中银川(48.66%)、长春(47.00%)、西宁(44.81%)和哈尔滨(42.79%)的经济首位度均超过了40%,位列第一方阵。

武汉(37.71%)、拉萨(37.71%)、成都(37.61%)、西安(34.16%)、兰州(32.99%)、海口(31.27%)和长沙(30.00%)经济首位度超过了30%,处于第二方阵。

那么省会经济首位度多少算比较合理呢?这里有一个省会发展的“一二三四”逻辑大家可以参考。

其中的“一”指的是:省会城市的面积约为全省土地面积的10%;但是省会人口数量达到全省人口的20%,这是所谓的“二”;省会城市的GDP占比全省GDP的30%,这是“三”;那么“四”指的是,省会城市服务业产值占比省会城市GDP的40%。

通过以上逻辑考量后我们发现,第一、二方阵的省会城市经济占比均超过了30%,第一方阵的四座城市占比超高。但同时意味着16座省会城市的经济占比不达标。

尤其像济南(11.59%)、南京(13.85%)等城市省会GDP占比还达不到全省GDP的15%,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成为以上城市的重点目标,因为首位度不高还会被点名。

首位度不够被点名

2018年底,有多个省会城市因为“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省会作用不够”以及“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等被巡视组点名。

这些城市包括有:沈阳、哈尔滨、南京和济南等。其中对于山东省提出要求“研究提高济南省会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相关事宜;对辽宁省提出“充分发挥沈阳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沈阳经济区成为辽宁经济的发动机和新引擎;对于江苏省则是直接点名提出“对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加快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对于黑龙江省指出“省会城市龙头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

我们发现关于江苏省的巡视反馈中,直接用“加快提升”四个字来要求省会城市首位度建设。

对此,南京市分别从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增强空间统筹能力、增强交通能力、增强人文魅力、增强宜居能力、增强治理能力六个方面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

2019年开年南京市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南京要聚焦建设创新名城、打造产业地标、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江北新区等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推动南京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首位度高就一定是好事?

对于全国部分城市着力提高首位度的诸多举措,部分经济媒体发出疑问:“首位度高就一定是好事吗?难道全省各城市均衡发展不是更重要吗?”

对此笔者认为,全省各座城市均衡发展是最优结果,但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目标。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来说,省会城市首位度高并不算坏事,因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

省会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将会加快全省人口向其他省分外流,从过去十年人口净流出城市的所在省分布来看,多处于东三省、四川和河南等省份。

2019年4月,发改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通知中明确将全面取消大中城市落户限制,放宽特大城市落户条件。此政策的推行,将加速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

一个省份出现大量人口外流,将对该地区的消费、投资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带来重大影响。

在此基础上,部分省份在不靠海、不沿边的地理环境下,唯有先做强做大省会城市,从而带动省会周边城市发展,才是当下经济发展的最合理途径,这也是“因城施策”的最好诠释。因此对于省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首位度高虽然长期来看不一定是好事,但从省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来看首位度高肯定不是坏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m_L_GwBJleJMoPMp9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