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国人口的实际状况:人口本身应视为资源,而非资源的消耗者

2020-04-07     小龙看城市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

每当谈及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常常有人认为“减少人口可提高人均”,怀着这种奇谈怪论的人,思想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天真的认为资源是固定的,分的人越少、人均就越多。

在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很发达的情况这,中国的人口本身应视为资源,而非资源的消耗者。

下面是世界上前15名人口大国的人口增速。

中国在世界前15名的人口大国当中,人口增速倒数第三位,仅仅高于俄罗斯、日本(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速可想而知),其他的13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速都是高于中国的。

正如一些人所说的,美国——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人口增速也是高于中国的。不能说“人口增速越高越好”,但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速,显然是偏低的。

每当说起,中国人口增速比较低的时候,很多杠精总是“中国人口量依然很大”。然而,这却忽略的一个问题,人口增速降低,让中国的年轻人、劳动力减少,而中国存量的人口则是老年人居多。

正如中国与美国的对比,美国每年人口的增量,都是全世界的精英、劳动者,中国人口的存量,确实老龄化的群体,需要社会扶养的,这能一样吗?

下面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漫画。

面对中国年轻人减少,老龄化增多情况,依然有人认为“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如果往严重说,这其实就是一种“亡-国-论”,其思想还停留在资源极少、靠天吃饭的阶段。

这种理论基础来源于,资源、产出不会随着人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人越少没人资源越多。这种观点假象的社会,可能已经是万年之前,只要人口进入了农业化社会,就已经不是这种情况。

“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在农业生产也不成立

即便是在农业生产领域,“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这个观点也是不成立的。因为人本身是生产者,粮食不是从地里飞出来的、蔬菜更不是从大棚里面变出来的。

尤其对于一些希望中国人口减少的人来说,他们所减少的人口,相当于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者少了,全社会资源就少了,这样人均资源如何能提高?

“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在工业化大生产也不能成立

持有“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的杠精们,还有一个杀手锏: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不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杠精们忽略的一个问题,生产与消费是密切相关的,劳动生产率高的大工业时代,需要足够的消费才能降低成本。随着人口的减少,消费也减少了,其实劳动生产率就更低了。

下面照片是一个牙膏的生产线,可以说是很好的例子。

牙膏这种工业化时代的产品,成本在长期的固定资产,而不在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牙膏的生产线成本很高,牙膏的单位成本很低。一个这样的生产线,为1万人服务,还是为100万人服务,这个情况显然是不一样的,其成本的差额,可能就是接近于100倍。

如果人口持续减少,消费能力也减少了,劳动生产率就降低了,因此社会的生产能力其实就下降了。即便在工业化时代,人即便不是生产因素,也决定了劳动生产率。人口的持续减少,完全不可能提高人均。

人口减少可能让一些传统行业消失

在现代化的社会、人类共同体当中,人本身是生产者,很多人生产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人所能消耗的,其实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等可再生产的资源,而能生产出来的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正如下面中国的一些传统的手工艺,这些都是人生产出来的。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很严重,中国的人口增速在全世界的各个人口大国当中,已经排在了倒数第二位,减少人口可提高人均的怪论可以休矣。

保持“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观点的人,幻想着人口减少,社会资源不变,这在现代社会中,显然是非常幼稚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h4CXHEBfwtFQPkdAd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