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曾经成就他的优势,在后来又会成为锁死他的枷锁。
为什么?
因为世异时移,没有一种姿势可以打遍天下。
如果总是希望以过去的经验,再三成功,那就是新时代的刻舟求剑。
所谓企业的增长,其实就是在这一纵加一横中循环往复。
这次分享是一位校长李希贵,这位今天非常成功的教育家,他是怎么开始的。
李希贵的教育生涯,开始于他21岁大学毕业的那一年,1980年进入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双羊镇的高密四中,成为一名只有9个班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
我们说他的这一纵,李希贵的破局点、加杠杆和做分形。
李希贵的破局点,是他发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特性被接纳,让学生从“老师家长逼我学”,转变到“这个我感兴趣,我有自信我想学”。
30年前,李希贵刚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因为他书多,所以学生们都围着他转,找他借书看。后来被家长和老师投诉,不允许学生看闲书,于是要求李希贵关闭他的地下图书馆。
普通人就会按照学校要求,不再借书给别人。而李希贵则看到了学生渴望的眼睛,他开始探索其中的自由度。
一般人看来,教育是最没有自由度的。但是李希贵,一直在所有“正确规则”之下的微小空间里,以“为了学生”这个战略指北针,寻求自由度。
那个时候,20岁出头的他,面对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没有选择做公认正确的事,而是设计“每天10分钟”课外阅读项目,就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合适的阅读材料,把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直到20年后,李希贵的学生还会谈起当年在“每天10分钟上”看到的内容。这才是教育啊,这才是对灵魂的塑造啊。
这个就是李希贵的破局点,他看到了,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个性和感受被接纳,他想获得更多的愿望。而老师愿意帮助学生达成愿望时,学生所迸发的热情和改变。
从这个破局点,李希贵做了更多的探索。后来,某次高考,他带的高密四中文科班,一个班考上36名大学生。这个数字震动了整个高密县城。
直到30年后的今天,李希贵依然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关键事件、关键人、关键书”。
这是李希贵的杠杆法则。他的做法是,在一个人成长转变的关键事件里,让自己成为那个关键人,而书则是非常重要的道具或精神能量,用这个压下杠杆,撬动一个人的改变。
比如,李希贵在十一学校有一个淘气的男生,用老师的话说如果他在别的学校,得开除8次。但是李希贵校长一直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
直到高中毕业,这个男生都懵懵懂懂。四年后某天,这个男生回学校找老师和校长,说自己考上了北大哲学的硕士,某天突然开窍了,回首高中觉得很不好意思。
李希贵说:“每个人心智成熟时间不一样,当时你人是高中生,心智还是小学生。你们18岁的时候,我为所有人办成年礼。今天,我单独为你一个人,办一个你的成年礼。”
你说,这个男生是不是要记李校长一辈子?
李希贵就用成人礼这个关键事件,给了他精神能量,这个杠杆可能未来撬动了他一生的改变。
李希贵对待组织成员,和对待学生一样。不是面对面去压强,而是设计撬动人心的杠杆。
李希贵刚当高密四中校长的时候,学校有一个老图书管理员,已经工作了30多年。
他当时的老同事都退休了,学校现在都是青年教师,那看他就是老同志。老同志觉得自己不被尊重,闷闷不乐,容易带着情绪工作。这样的人,你怎么办?
批评他,教育他,不理他?
李希贵的做法是,他做了一个活动,主题是:“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并且他找书法家朋友写了一幅字“三朝元老”,装裱好在活动上送给这位图书管理员。
这位老师对这幅字非常重视,平时挂在办公室,放寒假带回家,寒假回来,再挂出来。
就因为这四个字,他的分量被看到了,被组织认可了,被校长尊重了。他的能量就得以安放了,然后他的态度就改变了。
像这样的杠杆,一个接一个的撬动和连锁反应,改变了高密四中师生的精神状态和学校面貌。1992年,高密四中的内部大会,大家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用3到5年的时间,把高密四中办成齐鲁名校。
这是一个只有3个年级、9个班的农村学校,却可以有此雄心。
你我怎么还好意思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呢?
所谓的增长飞轮,就是杠杆套杠杆。
1995年,李希贵被调入高密一中做校长。三个月之内,高密一中收到了高密各界捐款100多万。1995年的100万,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亿吧。
这是什么?这是那些人生曾被李希贵的杠杆改变的人,今天在回馈他们的校长。
到今天,又是20多年过去了。
李希贵的这个杠杆和飞轮运转了30年。
今天十一学校的种种,是30年杠杆与回路,反复验证和反复迭代的成果。
接着谈李希贵的分形。从2015年开始,李希贵开始办十一学校的盟校。今天已经办了30多所。
他为每所学校,输出校长与他的管理方法。
从当好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到当好农村中学的校长,到成为北京最新锐中学的校长,到成为众多盟校的领路人。
这个就是李希贵一路增长的破局、杠杆和分形。 再次听李校长这些事迹,还是很感动。
这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遇到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坏老师:
那是读高二时,全班60多人我的成绩是中后游。班主任请假了长假,来了个代班的老师。
我们上课打牌被这位老师抓住了,要是以前的班主任就是处罚和请家长,而这位老师跟我们聊了很久,具体聊的都忘记了,就记得跟我达成个约定:要是期中考试,我能进入全班前十名就不处罚我了。
后来我便开始很努力学习,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二名。可还没等成绩出来,这位老师却被调走了,一直挺遗憾没联系他的。
而后来原班主任回来了,又变成了灌输式教学加处罚式教育。我觉得挺没劲的,又开始不怎么学习,成绩掉到20名左右。
到高三还通宵上网,被班主任抓住了。我也知道自己错了,可就是学习压力大、却动力不足。便想学那个代班老师,跟班主任商量做个约定。
可班主任说:我不管你考试考什么样,但是通宵上网是违反了学校规定的,就一定要处罚。
听完这句话之后,我便再没有对考好大学抱什么期望了,直接投入网吧的怀抱了。
一个关键的好老师实在太重要,让我有这么一次让自己自豪的成功经历。
像吴军老师说的: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这让我有信心去尝试和挑战,发现自己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那么多道理,为什么给他准备各种书籍开阔眼界,孩子能接受吗?会拔苗助长吗?
我觉得,我们给孩子准备的,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哪天等孩子能吸收时,自然会吸收,我们要做的只是园丁,注意浇水和施肥,提供合适的环境。
原来做事情,公司创业,真是懵懵懂懂、一头雾水,在实践中摔打,摸索积累经验,效率很慢,教训太多,还不清楚下一步又该如何,其实心里很虚,暂时的成功并没有带给大家心里上的踏实,相反暂时的挫折,又会让大家无所适从,就像在没有地图的森林里前行,不知道远方是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所走的方向能不能达到目的地,
现在心里透亮多了,尽管自己的路还是要一步一步去走,还是要自己克服艰难险阻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心里踏实了很多,因为随时可以找到地图中的坐标,随时可以自省、纠偏,甚至终结一个无意义的企业,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通用的经营地图,知道进度、排名、各级目标、差距和努力方向,其实人最绝望的不是艰苦和落后,而是没有未来。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增长。
细菌到水生物到陆地生物到类人猿最后到人类,无论从质量和数量来讲都是在增长,这是世界的运行系统,是几千万年进化写进基因的底层系统。当然也是有一个周期,像人会死,植物也一样。但是无不例外都有一段曲线上扬增长的周期。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一些隐居的隐士,无欲无求的一种生活哲学,我们现在不是反对这种现象或者抨击这种思想。
每个人都是有这种选择的权利。我想说的是,在增长的底层操作底色下,选择不增长。
原因有二:
1.受到挫折,受到阻碍,觉得不增长也挺好,生活自由自在。
2.内心渴望增长,但是不知怎么去增长,受限于认知,受限于方法。第一种是选择,第二种也是选择。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二者之中我更欣赏第二种,因为这是一种生命的该有的张力。
社会早就将每个人已经分层,想要一步登天这是不可能的,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努力往上爬,从草莽一直逆袭,本来就一无所有,如果你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学习的价值,我们就会越来越进步,才有可能到腰部或者腰部以上。
找到自己的那一纵:
一是破局点,怎么找到破局点,关键就是成为专家,成为你正在从事行业的专家。你要有成为专家的方法和能力,这个破局点必须自己去突破,别人帮不了你。
二是加杠杆,当你成为专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支点,我觉得这个支点有很多的解释,比如使命,优势,爱好等,找到支点的关键就是让自己有一种状态:无论这件事有多大困难,有多大风险,我都要干,因为一想到自己要做这件事,自己就莫名的兴奋。
三是做分形,做分行就是把自己的优势,特点,理念源源不断的传播下去,让更多的“自己”去破局,加杠杆,实现“自己”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