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品德修养的人,每天都会去发现并自我检查品德上的不足;专注于知识见闻的人,每天都会发现自己只是上的富余。每天发现品德上不足的人,德性会日益富余起来;每天发现自己知识富余的人,知识会日渐匮乏,德性也会日益不足。损有余而补不足,当人知足了,就会止步;当不知足,就不会止步;向外索取不知足,就像饿了的人总想吃饭,却不顾及肚子能不能承受。又好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没有人能改变其运行规律,只能改变自己。日中而落,日落而升,往复循环;只有感到不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前进和补充的重要。
知行合一,知道而不说,不是知行合一;说了而不做,也不是知行合一;可以觉察别人言行举止,但是不能臆测。读很多书,只是了解,了解就是知道,知道而不去提炼,也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提炼总结了,但是对生活工作学习丝毫没有改变,依然不是知行合一;知道的太多,做的太少;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能做到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并不容易。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没有去做,就是知行合一;知道自己不能做,反而去做了,就是失行;知道自己不能说,反而去说了,就是失言;知道自己能做,而没有去做,就会失去真诚;知道自己该说的,但是没有说,即使亲朋好友也会远离,因为失信。
很多情况下,知道自己能做,但是却没做;眼高手低,顾此失彼,畏前惧后,所以没能做到知行合一;是不是知道了就一定要去做呢,未必;有的时候知道了,时候不到,到时候再做,也是知行合一;而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但是因为很多外在的干扰因素,而没有去做到,就是要修养自己,减少外界的干扰,纠正端正心态,减少后悔,减少不能学以致用。读书是为了明事理,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借鉴别人的教训,来铺平自己的人生之路。小孩子从不说谎话,因为孩子能知行合一;家长说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这是有教养的表现;当孩子开始知行不合一的时候,是家长教会了孩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把家长的经验和欲望,转化成孩子的言行举止的要求中,相信很多人,只知道去做,反而不知道为什么去做;只知道不应该做,不知道为什么不要这么做。
有时候,为了让人去做一件事情,给她说了太多理由;下次再去请他做事情,她就会向你要理由;这样反而不利于管理。知道太多,就会顾虑太多,就像镜子上的灰尘一样,影响了观察和判断;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不去打他不应该知道的,在知道的地方去下功夫,克制私欲,做自己应该做的,言出必行,否则就不要言。为什么说要克制私欲才能成就自己呢?比如要去做一件事,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获利,怎么获得更多利润,在做事情的时候观察判断,就会想的不够周全,也就是找不到做事情的根本;树木还没结果子,就想着如何去分配果实,那还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培养果树呢?如果克制私欲,大家都会尽心竭力,能把果树种的更多,在过程上下功夫,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自己;大家都会努力,如果有问题,大家都会帮忙解决,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会包涵,如果有错失的地方,大家也会帮你。这样果实会更丰硕,最后得到的远比私欲得到的多,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