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此人在历史上争议非常大,关于他的争议几乎都是关于他的行为举止以及做人方面,他的文学造诣是绝对没有争议的。
无论怎么说,郭沫若的文学造诣都非常高,值得大家去敬仰,只不过其他方面,令人不敢恭维。只要是历史人物,都是有人喜欢,有人厌恶。
不过,郭沫若恰恰相反,后人基本都能多方面去看他,对他不好的评价几乎都是同代人给他的,基本都是一些文学家,比如说鲁迅就曾在公开场合骂过他,而且骂的还不怎么好听。
现在的人对他不好的评价,基本都是直接说前人说过的。那么郭沫若作为一个文学巨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呢?
首先,郭沫若此人文学方面的确是强,不过郭沫若可不是只在这方面强,他有许多擅长的地方,比如说历史方面,郭沫若先生酷爱历史。
研究历史,只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史书也是人写的,谁也无法保证他写的东西就是客观的,很难说里面没有主观色彩。
因此这个时候,考古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考古可以验证很多东西,郭沫若十分喜欢考古,他率先提出挖了秦始皇陵。
这种请求自然没人同意,于是乎他退而求其次,他打上了定陵的主意,他找了一帮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出计划,联合请求挖掘定陵。
按照郭沫若的计划,一切都非常的美好,挖定陵只是为了练手,紧接着,有一点把握了,就去挖武则天的陵墓,挖完武则天墓下来则是秦始皇陵。
实际上,他想挖秦始皇陵完全可以理解,不说专家们,普通人都想看看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最后在郭沫若的带领之下,定陵被挖开了。
挖出了不少宝贝,只不过,相对来说损失了更多的宝贝,至今为止,定陵的挖掘依旧是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因为没有技术保存,当时的人们眼睁睁看着各种宝贝化为飞灰。
有趣的是,即便是这样,后来郭沫若还提出了要继续挖其他皇帝墓的想法,他认为通过这次教训,下次肯定万无一失,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再打开一座皇帝陵还会是这种结局,到底有没有能力保住刚挖出的文物,大家知道,郭沫若也知道。
郭沫若不止一次对外表达过自己对墓中文物的渴望,他想看看那些帝王的墓中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些宝贝,比如说他想看武则天陵中有没有《兰亭集序》,朱棣陵中有没有《永乐大典》,可是他却不管这样直接挖,会不会损坏这些宝贝,也难怪有人说他无耻。
郭沫若去世之前留下遗言:“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在大寨,肥田。”人们也遵循他的意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大寨的虎头山梯田里面。
这也就是说郭沫若是没有墓地的,当时的人们便私下里说,郭沫若不敢有墓,他挖过的墓太多了,害怕自己有相同的下场,而且郭沫若生前是选了墓地的,只不过后来没用,按理来说他是完全可以葬在八宝山的。
对此郭沫若的妻子郭安娜也曾做出过回应,她对外的说法是“不麻烦党”,据郭沫若的儿子在一次采访中说,他的父亲本意就是要埋入八宝山的,可是他的母亲不愿意,并且告诉他,不要麻烦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