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为什么选择从于都出发?

2019-08-03     于都信息网1

85年前,这里是中华苏维埃政权最后一块根据地。 85年后,这里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于都河上建起了红军大桥、长征大桥、渡江大桥,县城内高楼林立、道路宽广,人们把桥命名为长征大桥,把城里的主干道命名为长征大道、红军大道,把休闲广场命名长征广场,把公园命名为长征公园,在当年红军渡河地建起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园、纪念馆。于都人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当年红军留下的痕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何选择了于都?于都为什么会成为红军的坚强大后方?



最理想的转移地点

当时的中革军委选择于都作为出发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于都的位置。在当时的中央根据地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到兴国、宁都、石城一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域集结,东线和北线没有机会突围;再看南线,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我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西线,有大山和隘口,不利于敌人的大部队行动。因此,位于中央根据地西南部的于都进入了决策视野。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于都的地形和经济物质条件。于都境内多丘陵,适于大部队行军、宿营、隐蔽、休整。于都处于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便于来自各个方面的红军部队快速集结。还有一点是,于都在前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一直不是主战场,被破坏不是特别严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6.8万人先后当红军

于都的政权基础为什么好?于都早在1926年就有了第一个党组织,并在赣南地区建立起第一个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在不同时期,于都参加红军总人数达到6.8万人,其中不仅有跟随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进行长征的1.6万人,还有留在苏区进行游击战争的1万多人。

当年,涌现了很多于都人民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比如,“丁张发老人,当时只有10岁左右,他的父亲是红军。部队集结到于都后,母亲每天都带着他到红军所在的各个渡口去找父亲,一直没找到。后来同村一起参加红军的一个战士回来后说,丁张发的父亲已经在兴国战场上牺牲了。第二天,母亲带着他再次来到渡口,把给父亲做的5双草鞋赠送给了5位战士,鼓励他们继续在战场上杀敌。”

当时,于都河畔,母送子,妻送郎。于都的老百姓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支援红军。捐献门板、店铺板、甚至棺材板、打草鞋送红军,架浮桥渡于河,红军的行踪要保密,老百姓自发设岗,坚决不让外面的人知道红军在于都。周恩来总理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坚强的地方党组织

老百姓爱戴红军,是因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党和红军以及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们给当地百姓留下的良好印象。

党的领导干部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深入乡村做调查研究,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红军所到之处,从来不打搅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于都是当时苏区的赣南省政权机关所在地,各级政府的干部作风是非常好的,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战时要补充到部队里去,不打仗的时候回到地方工作,做了大量得民心的工作,比如照顾红军家属,很多家庭的青壮年当了红军以后,家里的地没人种了,他们还要代为耕种。红军渡过于都河后,归还所借物品的工作也是由留守红军和当地的干部们一起做的。强大的政权基础也是红军成功渡过于都河的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QTjWmwBUcHTFCnfQm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