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找两个车对碰就叫碰撞试验,那么还要统一标准测试做什么?

2020-08-25   琦技坊

在碰撞测试的过程中,很少看到双车对碰测试,能看到的一些专业机构做的测试也基本都是为了展现新老车型在安全技术方面的进步以及改变。其实把两台车对撞一下来做碰撞测试成绩分析,跟在马路上拍到事故图片就去说某某车安全性差是一样荒谬的。凭借“国内唯一做碰撞试验的媒体栏目”这一名号,懂车帝旗下的《懂车试验场》在开播以来赢得了不少关注。可是,就在最近一期的皓影(参数|图片)vs.威兰达碰撞试验中,这个栏目也暴露出一些隐忧。为了让它能良性持续下去,不会因为懂车帝内部的统计流量机制内部所埋没掉,这里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01

数据对比要严谨,偷换概念不可取

整期节目视频中,最不严谨的一段内容就是用双车碰撞试验的数字对比,直接与美国IIHS中40%正面重叠可变形壁障的数据进行对比。感兴趣进行测试并输出节目无任何问题,拿着对碰的结果分析安全性就有些不对劲了。首先,IIHS的被撞击物为可变形壁障,而不是一辆商品车,没有充分说明或进行对应数据修正就直接搬来比较显然不尽合理;其次,节目中所提IIHS碰撞测试是正面40%偏置碰撞,实验场则是50%,显然前者对车辆的伤害程度更大,直接以“4倍动能”的标准进行对照,无外乎是偷换概念。这期节目的计算就如同对比GDP,各个国家统计手段各不相同,直接照搬数字并没有太大意义,只有在联合国有提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标准”下的数据,才具有横向对比的参考性。

附:中技研正式公布的2018版的《C-NCAP管理规则》:

02

内容把控需严格,专业人员不可少

本着专人专事的原则,字节跳动确实需要聘请资深的有专业背景的、能够轻松拿出原创内容的主编,以便把控内容产出,否则,像这期节目一样严谨程度不佳、让中保研和C-NCAP都暗暗哂笑的碰撞试验,不久之后也许又会被新的栏目取代。

03

非商业化,力邀厂方到场更妥帖

对撞试验其实并不稀奇,很多品牌都做过。这类试验通常会使用同一品牌的车型进行对撞。这次节目的主角之一——广州本田,就曾于2006年进行过雅阁(参数|图片)与奥德赛(参数|图片)的车对车正面偏置碰撞试验;而在2015-2016年,东风本田Inspire(参数|图片)也曾和广汽本田奥德赛进行过车对车正面偏置碰撞试验。一般来说,同一品牌不同车型之间的工艺品质和选材用料更为统一,进行这类试验的参考价值更高,像北美的IIHS也是如此考虑。标准不太对等的双车对撞实验,让消费者看是十分热闹且吸引眼球的,实际上得到的除了比路上发生的事故更多角度的震撼事故镜头外,也没什么有意义的了。

而跨品牌的试验,除了可以搞事情之外,其他价值还是要小不少。《懂车试验场》有没有商业化的目标我们无从可知,就算它只是为了追求“同样定位、相近车重做个对比”的节目效果,为了维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形象、发挥媒体的监督属性,《懂车试验场》也完全可以学习一下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模式,在试验测试活动中,诚邀厂商全程参与、当面“对质”,用自己的专业、用自己的试验数据、用自己的态度证明观点与立意点。但现在这种披着独立制作外衣,取悦用户为上的节目,显然不符合其严谨客观的栏目定位。

04

欲立专业权威,最好加上预碰撞

从节目铺垫部分的介绍不难想象,为了这次碰撞试验,懂车帝的团队筹备了很长时间,从购车到试验准备,再到最后的执行、对比和善后,但试验环节中不严谨的地方还是比较多。既然已经花了大量预算,不如干脆做个全套,再进行一次预碰撞试验作为试验的对照组。如此操作,一是有了两车碰撞的参考数据,后期进行对比时能够用上更多原始数据;二是能以此为据,在正式碰撞实验前进行一系列改进,以避免一些数据采集不全或者丢失(比如车尾部分也变形带来的测量困难)等情况。

05

珍惜预算,珍惜流量,留住用户

《懂车试验场》这个栏目已经做了好几期,从硬性成本来看,最少也花了几百万了,这还不算头条系内部各种资源扶植(比如开屏、引流等等配套服务)。近千万元的软硬扶持,在提供短期内暴涨的流量之后,其DAU又能持续多久的高水平呢?要知道,这类本质还是搞事情的“劲爆”内容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复制,而用户也会随时被新的热点所吸引,长期核算一下,这DAU的成本算不算高,能长期持续吗?

积极的看,《懂车试验场》确实会在行业内产生鲶鱼效应,敦促车企更加重视车辆碰撞安全,就如同之前的中保研一样。但正如后者的“数据被盗门”一样,数据参考性不高的硬伤,也很难赢得公信力——大到总统选举,小到碰撞试验,这一点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