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 | 漫游朱子故里,吃正宗沙县小吃,去这里过有滋有味的生活

2019-05-11   华夏云集
三明 | 漫游朱子故里,吃正宗沙县小吃,去这里过有滋有味的生活

来到三明,如同遇见了一片寻求已久的世外桃源,蓝天、碧水、青山都在诉说一段段美丽的田园故事。而生活在三明,更像是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悠然自得、随遇而安,不经意就让幸福感油然而生。

文 | 老格 图片 | 三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走过了国内绝大部分省区,第一次入闽既不是厦门,也不是福州,而是地处福建中部的三明市。当下机踏上沙县机场的机坪时,灿烂的暖阳晒在身上,让刚从一夜入冬的重庆飞来的我倍感温暖。环顾四周,青山叠翠,风光怡人,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果然名不虚传。

青印溪畔访朱子

三明是闽人、闽江、闽学的源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地缘底蕴,为这片沃土增添了古老、神秘的气息。

万寿岩的旧石器遗址、狐狸洞里的“清流人”古化石,都是福建先民鲜活的历史记忆。福建的“母亲河”千里闽江滔滔不绝,她的第一滴涓涓细流从建宁县出发。如同传承千年的华夏文脉,经由孔孟而至程朱。

这里诞生了宋代“理学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熹,他们从三明的青山绿水间走向全国,居庙堂而忧其民,修书院而传其学,承古烁今,名垂青史。

周东迁孔子出,宋南渡朱子生。北孔南朱先后矗立,汇纳群流。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了儒学;朱子集儒学和北宋理学之大成,创立了朱子理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发出金玉之音,成为一座让无数后人景仰的文化高峰。

从三明北站坐动车,很快便可抵达尤溪县。在县政府中心广场边上,一条蜿蜒的青印溪穿城而过,溪上有一座石桥连接南北两岸。跨过石桥,青山绿水间只见一片古朴钟秀的宋明建筑群坐落在岸边。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就诞生在其中一座馆舍里。如今,依旧址改建的朱子文化园,已成为瞻仰传统文化的朝圣地。

文化园规模不小,背山面溪,主要建筑包括南溪书院、开山书院、尤溪博物馆、文化园博物馆,朱子广场等。怀着朝圣的心情漫步文化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四座高大的石雕牌坊,在院前的走廊依次排开,其上的题字昭显着朱子作为宋代圣人的尊崇地位与教化之功。随着朱子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从南宋宁宗到清乾隆皇帝,历代帝王对朱熹的封赠多达12次。

在园内广场正中,矗立着高高的朱熹塑像,朱子面容清矍手握书卷,凝视着远方的青山。在这里见证着一代代读书人修齐治平,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塑像后面,广场背墙上还留着“第十届海峡论坛·朱熹诞辰888周年纪念活动”的大型横幅。700多年来,因朱子的巨大影响,无数的后人来到这里纪念先贤,感其传承文化之德。络绎不绝的访客,与各种文化活动在这里持续开展。随着岁月的流逝,华夏文化的基因就在这一代代人身上打下烙印,润物无声,延绵不绝。

南溪贤名扬天下

信步走到朱熹诞生的南溪书院,匾名乃宋理宗御笔亲书。此处原为邑人郑道安的水南别墅,朱松一家在此寓居时诞生了朱熹。南宋理宗时期,朱子理学得到褒扬,邑人为纪念朱氏父子在此建文公祠,后宋理宗因此处居溪水之南而赐名“南溪书院”,遂名扬天下,成为八闽文化的象征之一。

走进书院,便是半亩方塘,塘上有一亭,名曰:活水亭。三两游人带着小孩正在亭内休憩赏鱼。在这人杰地灵的朱子诞生地,自然处处是典故。方塘源于朱子那首著名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名列《千家诗》第二名,在古代无数蒙童的记忆里耳熟能详。

塘因诗而名,诗中的方塘究竟在哪里?却引来数代方家的考证。院内立有一石碑,碑文载有《半亩方塘考》,详细讲述了半亩方塘的考证旧事。

穿过方塘,院内有两座并排的主体建筑,分别为“文公祠”与“韦斋祠”。白色外墙上书有朱子提出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远远吸引着入院访客的目光。文公祠大堂内供奉着朱子的坐像,题匾曰:“文山毓哲”。此时四下无声,千里而来,拱手向夫子行礼。静静感受着世人对朱子的景仰之情。

穿过祠堂,来到后院只见两棵巨树冠盖如云,这便是须一睹为快的“沈郎双樟”。原来这是朱熹幼时亲手栽种的香樟树,因其乳名为“沈郎”,故后人称此树为“沈郎樟”。经过800多年的风雨滋长,一棵树围16.8米,一棵树围10.6米,树高达30米。据林业专家测定,两棵古樟目前正处于壮年时期,如此大的古樟在全国并不多见,堪称中国的“樟树王”。

一方水土,物华天宝。就在书院对岸的县政府中心广场上,亦有两株千年古榕从大唐开元年间一直生长至今,依然庇佑着吾乡吾民。彼此同风雨,共命运。这是怎样一片沃土,才能孕育如此多的人杰与灵物?

泰宁:古城老街慢生活

离开尤溪,继续坐动车来到下一站:泰宁。

“一个小城,1340年历史,两个红绿灯,24辆出租车,3.93万人。”看着攻略上的介绍,不禁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慢生活氛围。

热爱自然风景的,来到泰宁不可错过大金湖。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湖景象万千的水上丹霞奇观。浩瀚幽深的湖水与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完美结合,如百里风光长卷,山水交融,如诗如画,被誉为“天下第一丹霞湖山”。

喜欢人文风情的,不妨漫步泰宁古城,享受一日闲暇时光。赶个早市,品一碗擂茶,探秘尚书府邸,听一曲梅林戏,在古玩店淘淘宝,便是人间好时节。

穿过“尚书街”牌坊,便来到了古城的老街上。街口的小楼里学生们人来人往,走进一看,原来竟是泰宁图书馆,书香满屋。

在街上没走几步,便见几口老井像一个个路标安放在古城四处。走近一口大井下望,只见井里绿痕新生,几尾金鱼在水中自在悠游。水面上用麻绳交织编了一张网,应是为了安全着想的防范措施。井旁立有石碑,碑上镌有“杉城古井群——大巷头井”等字迹,表明这些老井是县级保护文物。

老街上最重量级的地方便是“尚书第”,又称五福堂,建于明朝万历末年至天启年间,是明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邸,占地5400平方米。该堂以南北向甬道为基线,设南门楼、北仪仗厅,坐西朝东的五栋主体建筑,以及书院、辅房、马房、后花园等附属建筑。

从甬道步入其间,只见每栋建筑都有三进,用封火墙相隔,有廊门相通,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是一座典型的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砖木结构的建筑群。这座府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既借鉴了京城官府建筑的恢弘气度,又糅合了地服民居的精巧元素,是迄今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且独具风格的明朝建筑群,有“华南第一民居”的美誉。

一厅一堂,一砖一瓦,一花一草,当看惯了影视剧中的古代建筑,忽然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明朝一品大员的府邸真实地展现在你面前时,让人不得不感叹时光之妙、造物之美!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夜晚的古城在灯光的映照下别有一番风韵。古城边河岸星星点点的小茶馆显得极其雅致温馨,约上三五好友,就着点点星光,点几道特色小食,聊聊生活八卦,如此,甚好!再诱人的诗与远方都不如这一刻来得真切实在。满满的幸福感就在这小城生活里滋生开来,想要便可感受,抵达便可获得。

沙县:满是温情的传统味道

三明不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也从这里发家。

隶属于三明市的沙县,自古就是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而且这里气候宜人物产富饶,先天条件就很优秀。在沙县,小吃摊遍布大街小巷,几乎每个沙县人都有一套“吃”的哲学。与餐馆老板聊到兴起,便兴致勃勃现场画一个沙县吃喝私房路线,甚至于直接带着去当地人最爱的小吃巷子。和偶遇的出租车司机聊起他念念不忘的小吃,也是津津有味。仿佛吃,就是沙县人天生的使命。

放眼福建甚至整个中国,绝没有一座城市的小吃像沙县小吃那样名声在外,开到美国的分店人气也是异常火爆。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沙县”?

三明 | 漫游朱子故里,吃正宗沙县小吃,去这里过有滋有味的生活

90年代初,许多沙县人背着木槌和鸳鸯锅——沙县小吃制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背井离乡到福州、厦门。“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这就是沙县小吃最初的雏形。从路边摊到店面,他们最初只卖三种食物:拌面、扁肉和茶叶蛋,制作方便,成本低,却很受欢迎。于是,熟人带着生人,越来越多的沙县人到外地经营小吃店谋生。

根据沙县小吃办的数据,全国的沙县小吃已超过2万家,年营业额接近70亿元。与肯德基、麦当劳一类的集团公司不同,沙县小吃能开遍全国,政府是背后最有力的推手。不仅设立工会促进沙县小吃品牌视觉等规范,更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联络处,帮助初来乍到的沙县人开疆拓土。

沙县小吃的兴旺,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经济。跟许多旅游城市一样,沙县也有一座针对游客的“小吃城”。不过要吃正宗的沙县小吃,还是得到沙县的大街小巷去寻觅。

我们熟悉的沙县小吃标配,通常是四样:蒸饺,馄饨,拌面,炖罐。但在沙县当地,人们最常吃的小吃,却是:豆腐丸、扁肉、拌面、芋饺、烧卖、春卷、米冻、烧饼。是的,没有炖罐和蒸饺。

除此之外,在当地常见的小吃还有郑湖板鸭、罗兰烧饼、南霞泥鳅粉干、辣鸭头、鸭汤粉、班厝巷内的米冻皮、黄豆干、锅边糊、芋头饼、锅巴(煎饼),以及夏日街边清爽可口的青草糊……沙县的传统小吃总共有260多种,远比你想象的要丰盛得多,说好几天也说不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不是因为实地到访,也轻易想象不到沙县竟还藏着这么多美好的食物。连锁店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有了超高名气和财源,但同时也固化了人们对沙县小吃的刻板印象,甚至造成偏见。

但幸好,真正的沙县小吃尚未消失。

不妨趁着冬日严寒,尽早来到三明这座温暖的南方小城,赏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也去沙县尝尝最地道的“沙县小吃”。遇见商业化浪潮之外,尚含着满满温情的传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