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正常就不需服用降压药?这 5 种情况药不能停

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病,关于高血压治疗的话题也是医生和患者讨论比较多的话题。
既往心血管时间曾发布过一篇“这 5 类高血压,不用药”的文章,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点击链接查看),因此笔者突发奇想,整理了以下 5 种血压正常但需要服用降压药的情况,希望给大家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注意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


人体的血压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有节律的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大多数人的血压在上午 6~10 时和下午 4~8 时最高,在凌晨最低(夜间血压通常比白天血压低 10-20%),这种变化规律称为勺型血压;


如果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白天相比下降幅度不足 10% 者则称为非勺型血压;还有部分患者夜间血压反而高于白天血压者称为反勺型血压。


所以高血压患者在血压低谷测到血压正常,并不能代表血压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注意血压的测量方法


血压测量会受到测量仪器的影响,不同的测量设备以及测量部位,测量的血压也会不一样。


一般来说电子血压计测得的血压,会比汞柱血压计测得的血压高;而右手的血压也会比左手的血压高 5~10 mmHg。


高血压的诊断中,以左手和右手血压中较高的测量值为准,所以医生和护士除了第一次诊断时会测双手的血压以外,一般都是测量右手的血压。


因此,有时候不吃药测量血压也正常,可能是测量方式不正确导致的。


注意“隐形”降压药


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较大的患者相对较多,基础疾病也会较多,这就导致了很多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很多种药物,而自己并不清楚。


例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延缓心衰等,虽然不是用于降压的目的,却有降压的作用。


对于这类患者需谨慎调整其降压药物的用量。


注意其他疾病


血压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循环血量、心脏泵血功能、血管阻力、血管弹性存储等,其中心脏泵血是血压形成必要的条件。


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衰发生时,心脏泵血不足,血压也会下降,甚至会降低到正常值以下;另外,腹泻、入量不足或利尿剂过度使用等导致血容量不足也是血压降低的一大原因。


这种情况下,可根据病情临时调整用药,但并不代表可长期停用降压药。


注意高血压患者的低血压


高血压的患者也会低血压,如体位性低血压或者餐后低血压,尤其是老年患者。


体位低血压与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功能下降有关,如长时间蹲坐后突然起身时的头晕常与体位性低血压有关,体位性低血压最大的危害在于导致突然的晕倒。


餐后低血压与进餐后身体器官的大部分血液重新分配胃肠道有关,减少每餐的进食量和减慢进食速度能够明显减少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遇到这类患者,可调整服用降压药的时间,并在服药后短时间内避免过多体位变动,但仍不代表可以就此停药。


很多高血压患者常常会问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像其他急性病一样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就可停止服药。

答案是不能的。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需要长期或者说终生服药的。只有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如嗜铬细胞瘤等,在原发疾病控制,病情稳定后,患者血压可能恢复正常。


高血压的控制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血压,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此,良好的心态,规律的服药,才是战胜疾病的最佳方案。


作者简介:胡厚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留学归国人员。
本文首发于作者个人公众号“胡厚祥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