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曾国藩的个人经历中,让他变化最大的,就是从他自省转变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反思了自己几十年的为人处世之道,更是深入总结了自己的缺点,列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曾国藩的转变,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更是让自己实现了中年变法。
上回我们说到,曾国藩打了胜仗,随着曾国藩打了胜仗,嫉妒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一个军机大臣对咸丰说,曾国藩本来不过是个在家守孝的退休官员,如同一介平民,一介平民在老家一声呼唤,就能聚集这么多人跟他打仗卖命,并且所向无敌,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啊。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
咸丰一听,久久没有说话。随后改了旨意,让曾国藩只负责湖南军事的事务,其他事情交给其他人去做。
到了咸丰四年,曾国藩遭遇了江西困境和大悔大悟。
曾国藩奉命向江西九江推进。一开始取得了节节胜利,眼看就要拿下九江,把长江中游全部收入囊中,镇压太平天国,似乎已经胜利在望了。但太平军退守到九江城,形成了一个大的堡垒,而且根本不出来,完全没有破绽。太平军也在研究怎么打败湘军。
太平军认为,湘军之前能取胜,很重要的原因是水战厉害。湘军的水师分为大船和小船两部分,二者相互配合。太平军想到了一个计策,利用潘阳湖,在湘军进入潘阳湖后,立刻阻断湖口,修筑工事,安装大炮,把湘军大大船封死在里面,而小船在外面。湘军就好像鸟没了翅膀,战争的主动权也就转移到了太平军手里。更糟糕的是,曾国藩的船也被俘获,曾国藩的船驾官、监印官全部死亡,连皇上赐给他的白玉扳指,玉质小刀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关键时刻投水自杀,还好被部下救了起来。
这次打败,打掉了湘军的大部分家底。很多一开始跟着曾国藩的将领也在战斗中死去。他认真反思:认为之前有了骄傲之心,作战准备不够稳妥扎实,遭此大败。
这一时期,曾国藩不仅在军事上陷入了危局,在政治上也陷入了困境。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没有实权,所以湘军和清朝体制矛盾经常会爆发。曾国藩在江西筹饷,当地的官员都在为难他们,哪个乡绅和曾国藩走得近了,地方官员还打击他。甚至有的人故意刁难谩骂曾国藩,以取悦自己上司。曾国藩的兵勇也经常被人痛骂毒打,遭受侮辱。曾国藩的一个部下叫毕金科,士兵饿的不行,地方官员告诉他,你能拿下景德镇,就给你发饷,结果太平军防守坚固,部有重兵,毕金科只有一千多疲惫的士兵,结果全军覆没了。曾国藩知道后又痛惜又气愤,在江西这几年,没有一刻不想直接辞官离去。这几年百般忍耐,甘受煎熬,常年寸心如焚。甚至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信,说我在这受尽了折磨,干什么都不顺利,哪一天真的死了,你一定要帮我把我的屈辱写在我的墓碑上,要不我死不瞑目啊。
2.
正在曾国藩痛苦万分的时候,咸丰七年,曾国藩接到了父亲去世的讣告。这个噩耗反而成了他摆脱困境的天赐良机。他立刻上疏要求回家,并且都不等皇帝的回复。把军队抛到了江西,直接回到了湖南老家。没有批准就离开军营,本来是要获罪的,还好同僚为他求情,咸丰皇帝才答应给他三个月的时间。让他治丧。
三个月快到了,曾国藩不想再回去过那种没有支持没有主动权的日子了。跟皇上说要守孝三年。皇上当然不答应,催他快点回去。曾国藩干脆直接跟咸丰摊牌了,上了一道奏折。把自己这几年的愤懑都说了出来。期望皇上能体谅他的苦衷。
他说,带兵打仗,必须要依靠地方官员的支持。至于筹饷,哪一个不经过地方县令呢?但地方官只认权力体系内部的运转规则。只听能让他们升迁的人的话,我名义上是部级干部,但其他官员都只是表面客气,实际都还是听自己直属领导。而且很多时候不仅没有获得支持,还处处受到阻扰,因为官府不支持,百姓也不信任我们。我认为除非是委任我为巡抚,否则我不可能筹集到银饷。我没有圆通变化的才能,还处在客寄虚悬的位置,如果不行,我就一直留在家不出来了。
曾国藩以为,自己把困难说得这么严重,皇上没理由不支持他了。结果咸丰还真跟他较上劲了。说江西的军队有了起色,湖南也没有太平军了,你可以在家先歇着了。批准了他在家守孝,实际上是解除了他的兵权。这一棒差点把曾国藩打蒙。他万万没想到,苦战多年是这么个结果。
咸丰为什么答应了呢?一方面是他一直看曾国藩不顺眼,这次曾国藩要官,自己就是不同意。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出现了内乱。江南江北大营似乎有了进展。咸丰一直把江南江北大营当自己的亲孩子,一直粮饷不断。这与湘军的待遇有天壤之别。
3.
在湖南蛰伏的两年,却是真正让曾国安完成了脱胎换骨。刚开始,曾国藩被解除了兵权,他的那些宿敌,听说了都喜形于色,他们都在大骂曾国藩假道学、假忠义。曾国藩得了失眠症。与此同时,他的很多部下,此时都因军功飞黄腾达。比如以知府投身他的胡林翼早就当上了湖北巡抚,以低级军官加入湘军的杨载福也早就升为了二品提督,他一直是一个在籍的侍郎,没有任何变化。自诩硬汉的曾国藩心里很是郁闷,整日生闷气。动不动就骂人,先是骂江西的文武官员,然后再骂周围人。
在极度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推荐的老庄著作,没想到圣人之言却给他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他开始静了下来。把自己起兵以来的种种事情在大脑中一遍遍地过,曾国藩的心这时候开始静了下来。
他开始发现,自己在官场一再碰壁,鼻青脸肿。不能全怪皇帝小心眼,大臣有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也有很多缺陷。他想起自己的为人处世,总是有太多的道德优越感,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他拿起了自己请求别人发兵救援的信,现在看起来没有一点商量的口气,一副舍我其谁,比谁都高明的样子。
曾国藩想到了自己对待同事,对待自己的弟弟,都是一样只有我是对的,你们就要听我教训的口气。非常的后悔。他开始给自己的好朋友们写信,让大家给他多多提建议。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然后大家开始给他回信:
其中一个说:现在世风日下,官风不正。确实很让人痛惜。然而你想放着体制的力量不用,赤手空拳成事,这可能吗?比如有个人上疏皇上,说现在律法不好,需要全部换掉,皇上可能同意吗?
另一个说:承蒙您的赏识,您虽然品级很高,却没有官僚习气,做什么事情都亲自动手,如同大禹治水那样不畏艰难,您还经常向别人请教,谦虚谨慎这都是您的优点。但问题是,您太特立独行了。就比如筹集军饷,一方面要靠百姓,另一方面要靠官员。百姓不怨恨您,这个您知道。要靠官员,官员怨恨你,你就不够注意了,募捐你要自己来,抽税你要自己来,总之就是踢开官僚体系,这是违反体制行不通的。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做事太刚直,表面是强者,其实是弱者。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中国的潜规则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哪些以前他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都是生存的手段。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力量,达到胜利彼岸。
曾国藩指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4个缺点:
1.好名,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
2.喜欢公开批评别人
3.做事有始无终
4.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他因此也提出了4条解决方案:
1.平心静气,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他
2.多去表扬别人的长处
3.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面越慎重
4.待人接物要更诚更敬
4.
人算不如天算,咸丰本来以为可以快速解决太平军,清军助力却遇到了重大挫折和阻碍。这时有个位置缺一个人选,胡林翼就积极推荐曾国藩。一开始咸丰坚决反对。后来看了一圈实在没人了。就问曾国藩:你出不出来,给个话,别老让我等着了。曾国藩大喜过望,不再提任何条件,立刻出山。这次出山,大家都发现曾国藩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首先是变得更加谦虚、和气、周到了。以前是根本不走那一套虚的礼仪,现在出山之前先给每个军官,各地的官员都写了封信。到了长沙,连县官自己都亲自去拜访。这一次筹饷意外的顺利。
其次是对皇上,曾国藩不再那么直言不讳了,而是开始打太极拳。他给皇上的奏折非常沉稳,非常谦逊。皇上很满意,对他的印象有了一点好转。
第三是积极保举人才。之前,曾国藩总是很慎重,现在曾国藩大力保举,凡是有功的人都向朝廷举荐。
就这样,曾国藩从之前的强硬变得圆融,更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事也考虑的更加周全。他知道了要做成事,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一些自己所谓的原则,多去照顾别人,才可能让别人接受自己,也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力量,达到胜利彼岸。。就这样,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JhIXnEBrZ4kL1Vij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