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训斥孩子了,更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只有被肯定的孩子,才会充满活力,创造出无限的生命可能;永远要记住,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优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爱。
作者:木同妈妈(爸妈精读主笔)
9月22日,郑州一平衡车比赛现场,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一个2岁左右的小女孩,刚出赛场就被她妈妈拽到路边拍打训斥。
你有什么脸好哭;
全程在那遛弯;
最后一个弯道你还让人给超了;
你想什么呢?
原来,女孩刚刚输了比赛,她妈妈因此很生气,于是在路边教训她。
面对妈妈愤怒地打骂,小女孩委屈得直哭,但却不敢反抗分毫,只是用稚嫩沙哑的声音向妈妈承诺:“我下次好好跑”。
可她妈妈仍不解气,又在那训斥了将近10分钟,最后更是把她丢下,自己提着车子站到别处去了。
此举连路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过去安慰小女孩。
仅仅因为输了个娱乐比赛,就这么残酷的对待一个2岁的孩子,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内心会不会受伤。
这样的教育方式,实在欠妥。
家长眼里只看到了冰冷的名次,却没看到鲜活可爱的孩子。
01
孩子不是满足虚荣的工具
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敢去比赛本身就是件值得称赞的事,虽然跑了倒数,可她没有半途而废,坚持跑完了全程。
她只是太小,并不懂得比赛名次的意义,对她来说比赛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可悲的是,她妈妈却较真了,犯了一个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拿孩子来满足虚荣心。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严重时会使人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于是本该开心的一件事,被迫用这种悲伤的方式结尾。
如果在小女孩比赛结束时,她妈妈能夸夸她,鼓励她,告诉她输赢无所谓重在参与,那她今后必定会成长为一个自信开朗的小姑娘。
可惜没有如果,小女孩已经被伤害了,今后也许都不能正常的对待平衡车了。
不得不说,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只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要求孩子替自己争输赢,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不把孩子当作私有附属品和攀比的工具,是做父母最基本的素养。
波普曾说,每一个人的虚荣是和他的愚蠢程度相等的。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多虚荣,他的教育方式就有多愚蠢,他的目光永远在追随别人,永远都发现不了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甚至连“别人家的孩子”,也逃不过被攀比的噩梦。
《少年说》里有一期的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每次考第一的“别人家的孩子”,满脸委屈地站在天台上控诉自己的父母。原来,在她家里,她竟被认为是个“什么都不行”的孩子。
她母亲觉得她性格不如别人开朗大方,体育不如班上的同学,所以常常略过她的成绩,说她是个什么都不行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心理偏盲。
放在家庭教育里就是,家长总是去关注别人有而自己孩子没有的东西,总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对自己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一直逼孩子拿自己的短处去追赶别人的长处,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也使家长疲惫不堪。
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
可见,现实中有太多的父母对孩子有着完美期待,虚荣的攀比并不是个例,而是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父母们明着比成绩,暗着比物质、比体格、比长相……
殊不知,任何以虚荣攀比为基础的教育,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02
父母有多虚荣,孩子受的伤就有多重
曾经,有知乎网友分享了自己被虚荣心极强的母亲,一步步逼进精神病院的经历。
该网友小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事情比不过别人,就被会母亲又打又骂:“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不行?”
长大后,被攀比的范围更大了,从工作、婚恋到生活中的各种小事,都能成为攀比的对象。
为了逃离这种窒息的环境,她很早就离家在外工作。
可长期被攀比的压抑,使她患上了抑郁症,她不敢向母亲求助,只好一边上班一边攒进精神病院治疗的钱。
谁知,当她母亲得知她患了抑郁症,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怎么这么玻璃心,为什么别人都没事,就你得了抑郁症!”
她母亲冲到精神病院,疯狂的质问和教训她,最终使她病情恶化,并患上了狂躁症,只要一听到“妈妈”这个词,就会犯病。
对别人而言,最温暖慈爱的“妈妈”两个字,在她这里成了禁忌。
虽然她现在病情稳定了,但仍无法正常面对母亲,对社交也有恐惧。
柏格森曾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
父母的虚荣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恶意的攀比,正是该网友母亲强烈的虚荣心,毁了她的生活,让她再也变不回正常人。
当学习变成功利,教育沦为攀比,孩子的正常生长秩序被严重破坏,他的生活就只剩下压抑和痛苦。
一切追求完美的手段,都会给孩子造成轻重不一的影响。
三个儿子都考上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陈美龄曾说,永远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较,要是比较得多的话,小朋友就会没有信心,他的潜力不敢给你看到。
也就是说,孩子会严重缺乏自我肯定力,更不容易变成家长所期待的样子。
别让虚荣心,变成毁掉孩子的利器。
一个被父母“看得见”的孩子,才会充满安全感,才能拥有挑战困难、追求完美的勇气,才会由内自外变得越来越优秀。
03
想要别人家的孩子,先做别人家的父母
其实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对孩子有所期待也是家长的本能,但这个期待最好放在心里,而不是直接要求孩子变得完美。
养一个孩子,就像养一株花,想要花开繁盛,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1、 放下完美人设,允许孩子做个普通人
这个世界上,能力卓越的人毕竟是少数,普通平庸的人才是大多数。
对孩子的有合理的预期,允许孩子犯错、失败,更允许他会比别人差。
完美的人设只存在于想象中,现实根本没有,父母大多时候望见的“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一种假象。
宫崎骏在《哈尔的移动城堡》里写道:
“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放弃完美人设吧,做父母的既要欣赏孩子的优点,又能接纳孩子的缺点。人无完人,一味高要求的追求完美,只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与其较劲攀比,不如实实在在的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阳光、自由的家,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性。
2、 选择正确的参照物
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应该罔顾孩子的生长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一味的拿孩子和别人进行横向比较。
更不能无视孩子本身的特定阶段,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要求孩子,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不能要求孩子一日成才。
用错方式,只会浪费孩子的智力和天赋,把彼此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正确的方式,应当是拿孩子的过去和现在比,讲究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
就像电视剧《小欢喜》里,方圆对待儿子方一凡那样,不会拿他去跟别人比较,只会让他跟自己比较。
如果不是这样,方圆也一味的拿儿子跟那些学霸比,那方一凡最后肯定就没有那么好的结局了。
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今年比去年优秀了,就都值得欢欣鼓舞。
同时,凡事不要只看结果,更应着眼于孩子做事的过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被盲目的攀比搞得迷茫混乱,最后自暴自弃。
3、挖掘孩子的天赋,择优培养
许多父母存在这样一个教育误区,他们总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超过别人,而不注重孩子长处的培养,还顾名思义“全面发展”。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浪费了孩子大好的天赋。
在平日里,父母应将精力用在观察孩子上,孩子是否唱歌很好听,算术做得很快,故事讲得很生动,动作协调性好,喜欢观察动植物……
父母对孩子天赋的关注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而无意义的攀比,只会让孩子变得平庸。
曾被学校以”低能儿“劝退的爱迪生,正是因为他母亲发现了他的天赋,并积极支持鼓励他,他才变成了人类伟大的发明家。
善于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成长得慢一点,别用虚荣,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千万种可能。
04
爱和欣赏,孩子成长的肥沃养分
好的教育,不应有痕。
虚荣和攀比,是扎在孩子身上的一把尖刀,这样的教育充满了人为的痕迹,是畸形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父母无需过多干涉,只需做好榜样,还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用爱和欣赏来鼓励孩子成长。
别再训斥孩子了,更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只有被肯定的孩子,才会充满活力,创造出无限的生命可能。
永远要记住,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优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爱。
对孩子说一句“别人家的孩子,各有各的好,唯你,是我独一无二的最好!”
孩子将会爱你,一直到老。
作者简介:木同妈妈,富书专栏作者,一个热爱文字创作,崇尚科学育儿的全职妈妈,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以文为马,浪迹天涯。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