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5日电(记者杨思琪)从北京到武汉,又转战绥芬河、哈尔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33岁的何小周已经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100多天。此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与他并肩作战的还有他的妻子李樊。“没想到今年的‘五一’这样过,虽然辛苦,但很浪漫。”李樊说。
图为4月20日何小周(左)、李樊在绥芬河重逢。
何小周、李樊,都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工作。疫情以来,这对“80后”夫妻工作在核酸检测一线,何小周负责将采集来的鼻咽拭子样本进行清点、灭活、分装,李樊负责核酸提取、检测及结果分析、报告工作。
在透明的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里,何小周头戴头套,身穿防护服和正压呼吸装置,有条不紊地对样本进行处理。因为要在负压实验室连续工作四个小时,他在工作期间不能进食、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工作结束时总是大汗淋漓。
今年春节,何小周是在武汉度过的。1月19日,何小周随团队到达武汉,从事环境采样和核酸检测工作。抗疫前线,他们每天都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何小周说,样本量多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图为进入实验室前,何小周帮李樊穿防护服。
4月中旬,中国疾控中心支援湖北团队即将凯旋之际,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成为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前沿。何小周再次接到任务,和3名队友一路北上,带着武汉经验转战绥芬河。
4月20日,何小周抵达绥芬河,其他返回北京的队友则享受“最高级别的礼遇”——三重水门、鲜花、掌声、纪念版机票……何小周说:“遗憾会有一点,但见证了‘武汉重启’,现在又有机会把江城春意带到北国边境,可以说是南征北战了!”
令何小周惊喜的是,正是这次转战,他和妻子李樊迎来了90多天后的重逢与并肩作战。“每当想到他在前线,我就更加理解了‘有国才有家’这句话的含义。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李樊说,4月17日,她自愿报名成为支援绥芬河的第二批检测队队员,奔赴前线。
因疫情分别,又因疫情需要而团聚。李樊回忆说,两人因工作相遇,于2018年11月结婚。没想到,结婚一个月后,何小周便受命远赴塞拉利昂,援助当地抗击埃博拉疫情。2019年6月底,何小周从非洲回国。原本计划这个春节回老家看望父母,结果赶上新冠疫情,两人再次分别。
图为李樊在进行实验。
在绥芬河工作一周后,哈尔滨市核酸检测需求激增。4月27日,两人随队伍来到哈尔滨。“哪里需要就去哪儿,别人说这是逆行,但对我们来说,疫情就是前行的方向,这也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李樊说。
这对“夫妻档”时常被身边人羡慕,李樊则希望“保持低调”。忙里偷闲,夫妻俩会和双方父母视频聊天,老人在那头叮嘱“注意安全”,夫妻俩在这头嘱咐“一定要做好防护”……“我们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父母以及更多的人提供一道道安全防线,所以,尽管身体是疲惫的,但心里非常踏实。”李樊说。
结束一天的工作,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夫妻俩许下心愿:“希望全球疫情尽早得到控制,愿岁月静好、山河无恙。”(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9mn43EBnkjnB-0zLW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