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负重前行的人,他们的故事值得刷爆你的朋友圈

2019-10-15   麦家陪你读书

每年在家看国庆典礼,我都会哭。

虽然不是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没有经历贫穷和饥荒。

但随着解说的响起,祖国一路走来的遭受的屈辱和艰辛,便一幕幕浮现眼前。

中国能有如今的成就,我们能有如此幸福安定的生活,离不开千千万仁人志士的奉献和牺牲。

在新中国辉煌的成就背后,有这么一群在各个领域奉献的英雄。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担当,为我们负重前行,为祖国献身发光。




他用“怒吼的狮子”般的演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唤醒了一批批民族人的觉醒。

他是闻一多。

闻一多

当时多所大学西迁之前,他回湖北老家省亲。

老友顾毓秀邀请他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闻一多婉辞了。

当时闻一多的妻子一听,炸了。质问他为什么不留下来。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块,又分开了。

闻一多只说了一句:“学校太困难了。”

临行前,他把老大和老二叫醒,对母子三人说:“我走了啊,咱们将来云南再见吧。”

说完自己的眼泪先流了下来,哽咽地再也说不出话。

抗战初期,闻一多宣称:“赶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胡子!”

炮火声声在耳,他依然在教室中静然安坐,授课如常。

闻一多不顾自己被列入特务枪杀名单,义愤填膺地发表演讲:


“一个李公朴倒下了,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无畏是一杆枪,直逼敌人的心脏。

是闻一多先生面对生死的大无畏,喊醒了一个个蒙昧的国民,铸就了新中国不倒的丰碑!



他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

他是陈寅恪。

1937年9月,他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听闻日军占领北平,85岁的老父亲大放悲声,从此拒绝进食服药,以死明志。

而此时,陈寅恪也面临一个选择。正忙着为父亲办丧事,日本宪兵队就送来了请柬,让他去日伪大学任教。

七七事变前,陈寅恪一个月的薪水有480元,在沦陷区谋一个好差事,是十分容易的事。

而且当时他遇上右眼视网膜脱落,医生叮嘱必须尽快入院手术。

陈寅恪

入院治疗虽有治愈的希望,但时日颇长,就不得不在沦陷区教书。

在北平生活,每日还得和把守的士兵敬礼。

一番思量之后,陈寅恪携妻带女,加入了联大南迁的长征队伍中,决心用唯一的左眼继续工作。

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奉行“三不讲”主义:“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有人因此亲切地称他为“三不讲”教授。

他用刚直不阿的家国情怀,卓然丰厚的学术成果,展现了一往无前的文化自信和文人风貌。




她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的校长,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被罗斯福总统称为“东方智慧女神”。

她是吴贻芳。

金陵女子大学香颂会上的吴贻芳

她是一个有血性的女子。

1926年,33岁的吴贻芳在密歇根大学念博士。澳大利亚总理应邀到这所大学做演讲,在演讲中肆意批评中国:

“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人民无知,政府无能,盗匪遍野。临近的亚洲国家,应该移民到中国去。以免上帝赐给我们的资财,都被那些不开化的野蛮人,白白地浪费掉。”

吴贻芳愤怒不已,她站起来大声抗议:"你这是对中国的严重污蔑!”

这还不够。

吴贻芳还连夜赶写一篇批驳澳大利亚总理的文章,并在第二天的《密歇根大学日报》上发表。

她既是校长,又是母亲,还是民族的良心。

吴贻芳寡言少语,身材瘦削

她认识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关心她们的学业、生活、工作。

她甚至在女生宿舍一楼专门辟出“恋爱专室”,供女生们与男友密谈,而她自己,却选择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

她把自己嫁给教育事业, 是所有学生可敬的母亲,更是推动国家进步,文明前行的女性先驱。




他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拉开中国现代大学的帷幕,完成了中国教育从古向今的转变。

他是蔡元培。

蔡元培

上任之初,他就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口号,要将北大改造成为一座“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于是,便有了一段段北大校长求贤若渴的传世佳话。

他任人唯贤,不以学历论人才,使得北大上空群星齐聚,陈独秀、胡适、闻一多、鲁迅、刘半农……

正是有蔡元培的慧眼识珠,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才有了人才荟萃的北大辉煌,更有了代代流传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文关怀。


他改变学生观念,发出了“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呼声。

他成立了文、理、法9个研究所,首开国内大学设科研机构的先河。

他要求北大的课堂对社会公开,出现了旁听生比正式在校生还多的情景。

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的大学教育拉至能同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技的高度。

他为中国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理念,重新构架了中华文化,在黑暗的荒皦点燃一盏长明之灯。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弃医从文,只为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

他是鲁迅。

他发出文坛先声,用泣血的文字,启蒙愚昧的民智。


他是无畏的民主战士。

“三一八”惨案期间,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期间仍笔耕不辍。

他热情投身革命,加入光复会,积极参加演讲和讨论会。

他的住所,一度成为光复会领袖陶焕卿存放会旗、标识和其他重要物件的秘密地点。

他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作为美术爱好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

他还在精神、理论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鲁迅的追悼会上,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他是“中国天眼之父”,用22年艰辛,让FAST巨型望远镜问世,使中国的射电天文学领先世界,长达10到20年。

他是南仁东。

他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年近七旬,仍要第一个爬上所有塔顶,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FAST落成那天,南仁东望着“初长成”的大望远镜,笑得无比憨厚:“这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科学风景。”


南仁东



然而,就在“中国天眼”首批成果即将出炉的时候,因长期呕心沥血地工作,他累倒了,南仁东抢救无效去世。

甚至来不及看一眼FAST,那个被他亲手拉扯大的孩子。

他当得起最光荣的赞誉,但他却说:“我特别不希望别人记住我。”

他在意的,从来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强盛!



2003年,很多中国人共同见证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一时间热血沸腾,喜极而泣。

而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圆满完成任务后,却是被抬下飞船的。

飞行器返航时,震动剧烈,杨利伟整个五脏六腑都在被撕扯,导致内出血。在飞行器中,他口吐鲜血。

但当顺利返航后,为了让全国人民欢喜,他毫不犹豫地便擦去了嘴角的血痕。


杨利伟




对于杨利伟来说,航天之旅就像一场梦。他能清楚地感受到,死神在身边环绕的恐惧,同时也因能为国争光而自豪无比。

如今,这位英雄还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光和热:向队友分享经验,向机师提出建议。

他把自己活成了太空中的一颗恒星,哪怕发出的光不是最亮的,也一样能够指引方向。




他是将军,是院士,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林俊德。

驻守罗布泊52年,参与了我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失误为零。

癌症晚期,他仍忘我工作。病情恶化,急救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在这里我无法工作,请把我转回普通病房。”

在他生命的最后72小时,心里惦记的仍然只有工作。


林俊德




为了把心血和经验更好地传递给后人,他与死神展开了争分夺秒的赛跑。

老伴儿劝他躺下休息会儿,他说:“不行,躺下就起不来了。”

当他终于完成手边的工作,躺到病床上休息,这一躺,就真的再也没有起来。

他太累了,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哪怕蚕丝吐尽、油尽灯枯,也殊死力搏,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还记得“世界上最美的逆行”吗?发生于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事件,十几位消防员牺牲。

这群年轻的90后,用“最美的逆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最帅气动人的背影。




在所有人逃离危险的时候,他们顶着危险迎上去。当所有人为了求生挣扎时,他们不顾生死,勇往直前。

人潮滚滚,他们的脚步却稳重、坚定。

对他们来说,前方不是烈火猛兽,而是一个消防员最崇高的信仰。



除了被载入史册的民族英雄,还有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各行各业,恪尽职守,用力生活。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即使没有惊世才华,没有显赫家世,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你就是最美的英雄。

每个平凡又不甘平庸的你,在日常生活的坚持和守护,才汇聚成了改变的力量。

致敬每一个平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