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枝独秀,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好帮手,注重治疗的效果,能帮助人们解决不少的问题。后来兴起的西医,发展速度快,对于一些急症的处理,确实效果明显,也有其发展的地位。二者相争不下的局面,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中医的地位呢?我们知道,医学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必须具备的手段。有人类就会有疾病,有疾病就需要医学。一种医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它必须具备有效、不能被其他医学所取代的特征。它如果无效,那就解决不了人们的疾病、痛苦,那么民众也就不再需要它。或者,假设中医能够被西医完全取代,那它也就不再拥有存在的价值。不可否认,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解决了很多疾病包括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治疗问题。例如1941年青霉素被用于临床,1944年链霉素被发现可以治疗结核病。在疾病预防方面,由于预防性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许多传染病得到控制。还有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技术的成功应用,使众多脏器坏损的病人重获生存的希望。但是,化学药品所带来的危害也正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2008年3月11日许多报纸刊登了一篇名为《4100万美国人天天喝“药水”》的文章,文中说到:“美国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美国24个大城市的饮用水中含有抗生素、镇静剂、性激素等多种物质,目前至少有4100万人饮用这种不安全的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正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曾一度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事实证明,中医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而且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在古代如此,现代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例如:感染性疾病曾经是抗生素大展身手的领域,大多数的抗生素对细菌性感染具有十分良好的疗效,青霉素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历史。但是,面对着大量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可能无功而返,或只能依赖于大剂量的激素,而此时中医药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欧洲曾经有几次流感大爆发,死亡人数达数千万人,然而,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欧洲大流感那样,一次造成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悲剧。时至今日,外国人听到流感往往十分紧张,而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似乎很少有这种感觉,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对付流感两帖中药大多能够药到病除。这就如同疟疾,欧美人来到亚洲,很怕到疟疾高发地区,中国人就往往处变不惊,因为中医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又如肿瘤。肿瘤在早期,手术切除后,或放疗、化疗通常有较好的疗效,或者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一旦进入中晚期,就目前来说,西医学对其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求治于中医或要求配合中医治疗。现在中国的肿瘤患者,特别是到了中晚期以后,选择中医药疗法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肿瘤辅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放、化疗的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一位患者患了晚期肺癌,肿瘤医院的医生先给他进行放射治疗,后来又改为化疗,效果不理想,于是改用干扰素治疗,结果由于副作用太大,出现胸痛、剧烈呕吐,只好放弃而改用中药治疗,中医他开了健脾化痰、理气宽胸、益气养阴的方子,几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回家后,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化瘀散结的药物,就这样他又活了整整2年半的时间,最后安详离去。
再如肝硬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最难治的重病之一,许多患者到了后期肝功能失代偿出现腹水,大多只能采取消除腹水和护肝的疗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往往有明显的疗效。10几年前曾经有一位患者,他在台湾被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医生建议他换肝。由于家里在大陆有企业,在等待肝源期间,他到福州疗养,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位民间中医,老中医查探了情况,给他开了张处方,主要是健脾疏肝、清热利湿,他服了一段时间后自觉症状消失,气色也大有改善。半年后他在台湾医院复查,结果让医生几乎不敢相信,他的影像检查和肝功能基本恢复了正常。直到现在,10几年过去了患者依然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当今社会人们精神压力较大,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如“失眠”、“抑郁症”等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机能失调的疾病,除了镇静安神、抗焦虑、抗忧郁的治疗外,别无良策,而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使得患者和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医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上优势更加明显。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疾病不断增加,衰老和抗衰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保健、延缓衰老方面还是首选中医,原因很简单,一是中医具有十分先进的健康理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强调的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二是把养生与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总体的健康问题和不同年龄、不同个体的生理特点结合起来。所以,无论是中药调理、精神调摄还是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都更适合于中老年的身心养护,历代许多名医本身就是长寿的代表。从我们经常见到的四时养生膏方、清晨公园打太极拳、练气功的人们,都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魅力。
可见,中医药在构建人类的健康保障服务和许多疾病的防治方面,都有着无法替代的效果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疗效和中医优势时候,不能否认西医在人类健康事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说中医好不等于西医不好,西医学也同样有许多长处和优势。例如外科手术、急救医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中医无法比拟的。尽管早在东汉时期,中医的外科手术水平曾遥遥领先于当时的古希腊医学,但是,手术作为一门以局部解剖为基础的医疗技术,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手术器械和麻醉技术的进步,实现西医外科理论和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当面对一个需要手术的患者,再去强调华佗的外科技术和“麻沸散”就没有必要了。在我们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是中医有什么优势?接下来才是如何发挥优势?如果不明白这两点,仅仅依靠攀比,或在仪器设备、医疗项目等方面与西医医院趋同,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丧失自我,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与西医药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药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作为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其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顺应了当今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顺应了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西医中医作为整体医学来说都有其局限性,二者各有优势也有短板,最好的方式就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不是消灭取代,能最大限度的帮助人们解决健康问题,这才是民众之福。